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侯虹斌:考進哈佛是為了釣金龜婿?並不

侯虹斌:考進哈佛是為了釣金龜婿?並不






六六老師一向是話題製造機,這不,昨天的一席話又把大家逗樂了:




「朋友家倆兒子,一個考進耶魯,一個考進哈佛。耶魯的進校倆月找到女友,哈佛的進校半年淪陷。都是同班同學。今早聽到噩耗傷心不已。原本想為其它朋友的女兒撮合的,真沒想到男孩們都這麼經受不住誘惑。這些女孩子,考進名校的目的是什麼難道都是去釣金龜婿的嗎?一點都不給其它地方的女孩留機會。這給社會女孩什麼樣的警示?」






她有一千多萬粉絲,這條微博很快就轉發上萬。有網友質疑,她也回答:

「原本就是在開玩笑說女孩子考上好的大學就是給自己最好的禮物。能進哈佛釣金龜婿的也不是一般人吧。」







她還是那麼風趣啊。一、她想給別人的孩子撮合的姻緣才是正道,別人自由戀愛的反倒是居心不良。二,男生戀愛就是受不了誘惑,女生戀愛就是釣金龜婿。




她是有多仇女啊。




最讓我感覺到驚奇的,是她的「女孩考上哈佛,就是為了釣金龜婿」的這種邏輯。








有一種話語方式,我們已經學會了反對;比如就在前兩天,有貴州一所高校同宿舍4位女生都考上研究生,有網友表示:「最後都年紀大了,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男人結婚,最後輸掉了整個人生。」




這種話很容易會遭到反駁;那些說女生學歷高就嫁不出去,也往往會受到批評。可實際上,有多少人心裡不是默默地這麼想呢,只是不好意思說出口而己。




他們真搞錯了。學歷高,不僅不會阻礙婚姻,某種意義上還更有利於找到結婚對象呢。




據劉倩博士在《性別經濟學》里寫道:「全國地級市的市轄區在20-39歲的男女性別比平均是1.05,依然是男性數量更多。其中北京1.09,上海1.07,廣州1.11。即便是北上廣這些有大量的高學歷高收入的女性,適婚年齡裡面的男性數量依然是遠遠多於女性,而且性別比還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2010年普查資料顯示,20-39歲城市人口裡擁有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背景的男女性別比例為1.06。如果不考慮學歷,全國城市人口20-39歲男女比例只有1.0056。也就是說,城市女性平均面對多出0.56%的男性選擇。」




「如果都在尋找跟自己學歷類似的另一半的話,高學歷城市女性的選擇權就更廣,整整多出6%的男性可供選擇,更佔有數量上的優勢。」(劉倩博士為《經濟學人》集團大中華區總裁,中國美國商會職業女性委員會聯合主席。)



壓根就不存在女性學歷越高越容易被「剩」的假想。你不能用「相親角」這種完全不在博士生擇偶選項里的新聞個案,當作規律。




但本質的問題還不在這,而在於:




女性為了什麼而讀書?讀書、學習、上進,是生而為文明人的本質需求;這與性別沒有關係。結婚不應該成為「求知」路上的障礙;如果有,那是婚姻的問題。



當然,求知肯定不等於讀研、讀博;讀研、讀博也不等於求知本身。但在婚配的市場上,直觀的簡化版本就是:學歷改變命運。我們很容易意識到那種認為「讀書越多越不好嫁」的謬誤所在,認識到像ayawawa那樣認為「一個嫁不出去的哥倫比亞大學中國女博士,哪有一個生了孩子的大專女生幸福」的荒唐。




但如果反過事說:




你必須努力,只有讀了北大清華、讀了哈佛耶魯,才可以找好對象;你必須考上名校,才能釣到金龜婿。




是不是就忽然變得勵志了?




彷彿女生的努力、奮鬥、求學,都是為了找人結婚。彷彿女生的高學歷的價值,就是用是否有利於嫁人來衡量的。有些人認為,高學歷不利於女生嫁出去,所以老是規勸女孩子不要讀書,否則就沒有人要了。而另一些人認為,高學歷就是女生的嫁妝,好的學歷就等於豐厚的嫁妝,所以考名校或者讀碩士、博士有必要。




不管正方或反方,想論證的本質都是一樣的。兩種,我都覺得好膩味。




我不太明白,為什麼有些女性博主們,她們自己就是獨立奮鬥、白手起家的典範,自己賺的錢比身邊的男人多無數倍,卻總是一再鼓吹女性應當做男人的附庸,應該低眉順眼地服侍男人。為什麼呢?








「為什麼要讀書」這個話題一直有人在談,希望在這個金錢社會裡找到讀書的尊嚴。但很少人從女性的角度來談。




都說現在女性很拼,比男人還拼,努力、辛苦,不管是在學業上還是事業上。中國的女生以初中佔46.39%、高中50.59%的入學率,佔到本科53.44%、碩士53.14%的入學率(中國教育部2016年數據),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




首先可以肯定地說,讀書不是為了嫁人。我對媒體的報道,把那些在大學就休學生孩子、生完孩子再畢業的女孩稱為「人生贏家」的風氣十分憎惡。彷彿女性的終極目標就是生孩子。




而且,現在「女性獨立」這四個大字恨不得刻在每個女人的額頭上,但凡有點教育水平的,沒有誰天真到認為能夠靠男人。結婚生子就是贏嗎?釣了金龜婿又如何?能考上哈佛的女生自己賺不了錢嗎?




其次也可以說,讀書為了找工作、賺錢。不分男女,這麼想,大體上沒錯。




我想起《北京女子圖鑑》里,女主角陳可一邊開車一邊給自己打氣:

努力賺錢!買車買房!







這一幕,讓人感覺很真實(儘管電視劇里的陳可的奮鬥史,就是

戀愛史和買包包史

)。我們的苦哈哈的人生,不就是靠我們自己給自己瞎打雞血堅持下來的么?




去更好的學校、拿更高的學歷,是為了找到更好工作,賺錢,買房,讓自己生活得更好,也給孩子好的教育機會。這很現實,也沒有問題。




而女性,由於這個社會中求職、升職、家庭和社會觀念上的不夠公正,會格外艱難。需要比男性付出更多努力。這個問題需要多解釋一下,可以參照一下日本。




日本就是一個對家庭婦女有各種制度性保障、但是對職業女性卻極不友好的社會。但奇怪的是,越是如此,現在日本女性的結婚率就越是低下,寧願工作。為什麼?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公正環境下女性可以輕鬆達成的職場目標,在不公正對待下她們需要付出雙倍的努力,她們的精力都放在事業上了,無心結婚。社會的種種壓力是為了迫使女性放棄事業,但反而令一部分女性更加地努力地爭取平等。我們中國,現在也正在經歷這個過程。




但作為一個女性的個體,爭取到了經濟獨立,過上相對舒適的生活,回過頭再去看,還有什麼問題呢?




我以為,在更高的層面上,女性也要拿出一點抱負,一點生活滿足、個人奮鬥以外的抱負。




今年暑假我準備去上海參加本科同學聚會,很多在美國在歐洲的同學也會飛回來。畢業多年之後,再談個人生活如何、是否有車有房、有幾個孩子,這些意義都不大;想要有的基本上都有了,我們這些人不會過得差到哪裡。但你想做什麼,你希望能為什麼樣的人,你有什麼目標,這些問題,就不是那麼好面對了。




就算在只談戀愛的《東京女子圖鑑》里,綾也能驕傲地說,她陪著時尚業一起成長;




就算在個人生活一團糟的時候,《迷霧》里的高慧蘭也能鏗鏘有力地說,她做新聞,是為了實現一個「正義社會」。




也許在中國當下,再去談「社會責任感」有點太奢侈。各種房價、教育、養老等生存壓力,各種社會問題的咄咄逼人,男性尚且沒多少責任感,何況生存更艱難的女性?




但另一方面,我們也能看到,這個世界的謬論們又是多麼地努力,它們正在搶奪地盤。




——要麼像

ayawawa

那樣,教你如何千方百計地嫁給條件一定要比自己差的男人,並取悅他;







要麼就是像

丁璇

們的女德班那樣,教女人穿著不能暴露、家暴就要忍著;







要麼就是

咪蒙

們說的那樣,女人天生就自帶燒錢屬性、不給女人花錢就是不愛她;







現在,連六六也站出來說了,大學男生談戀愛是受不了勾引,女生考哈佛是為了釣金龜婿……







她們每一個人,不是開班授徒,賺得盆滿缽滿,就是

千萬粉絲、擁躉無數。




我看到的是,在財富和知名度上已站在金字塔最頂端的某些女性,她們可是非常非常有「社會責任感」的,

致力於打造一個女性地位低下的社會

這樣她們的理論才更有市場




再不努力,這個世界就要讓渡給她們了,生存空間就越發狹小了。




女性追求的,不是嫁個好老公,也不是有錢以後包養個小狼狗;不是賺了足夠的錢以後想買哪款包包就自己掏錢買十個,更不是有錢以後把錢甩在臭男人臉上的快感。女性的世界裡,除了個人生活之外,同樣有頭頂的星空和內心的道德律。




這或許也就是那句「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我們想要一個更公平的世界,就要為之努力。







為什麼女生要努力讀書,努力上好大學,或者像六六說的、那些女生為什麼上哈佛?不是為了釣金龜婿,也不僅僅是好找工作,多少,還是有點更遼遠的抱負吧。




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家 的精彩文章:

張定浩:村上春樹的新書,好看在哪兒
陳念萱:繆斯女神之名,早已被玷污了好幾世紀

TAG: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