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是鹽城人:篾匠老倪,最後的守望者!

我是鹽城人:篾匠老倪,最後的守望者!

出品人:紅星 【新鹽城獨家報道】

1/年近五旬的倪文富祖傳三代做蔑匠,倪氏蒸籠,篩子,菜籃等蔑制工具曾經在地方上很有名氣,尤其是蒸籠逢年過節是更是百姓的搶手貨,後來隨著塑料製品的興起,篾製品的需求越來越小,倪文富憑著祖傳的技藝靠做蒸籠,菜籃還能維持生計,他在守著舊手藝的同時,尋找一些新的創意和突破盡量使他的手藝不能成為最後的守望。今天《我是鹽城人》欄目帶你認識這位小巷深處的篾匠,領略這門手藝的艱辛和不易,感受他那守望與突破並行的竹篾人生!

2/早晨八點左右,倪文富會準時出攤,把自己做的篩子,菜籃,蒸籠等有序地擺放好,他說現在過路的人買得很少,有一些上了年紀的人會來買竹篾用具,但幾乎也很少了,倪文富說現在主要是為一些早點店做蒸籠,一年下來也能掙個幾萬元,生活還算過得去。

3/倪文富說篾匠的主要工具是篾刀,小鋸子,剪刀。篾匠最重要的工作是劈篾,這其中主要靠篾刀把一筒青竹對剖再對剖,剖成竹片,然後根據需要,再把它不同的部位做成各式各樣的篾片,倪文富說篾匠的主要基本功包括劈砍,鋸切,拉撬,編織,削磨。

4/倪文富十幾歲時就跟自己的父親學習做篾匠手藝,他清楚地記得,當時農村百姓家時興做涼席,他凌晨和父親一起步行十多公里到外鄉做涼席,父親做篾匠,他做幫手,邊看邊學習,在父親手把手的指導下,心靈手巧的他很快就能獨擋一面。鄰里們都說這叫有其父必有其子。

5/倪文富說做手藝其實是相當辛苦的,記得當初剛學劈篾時,由於把控力度不均勻,經常會把整個竹子劈壞,篾片的均勻更是無從談起,手上受傷流血也是家常便飯,倪文富說做手藝沒有捷徑,除了苦練還是苦練。好功夫都是練出來的。如今的倪文富劈砍,削平,編織樣樣在行。

6/倪文富現在每天白天擺攤,夜晚在家做篾匠編織蒸籠等竹製品,有時一個人能做到凌晨。倪文富說和他同齡的篾匠大都改行了,自己由於有一些多年老顧客的關照,還有點市場空間。稍有高興的是由於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綠色的竹篾工具也慢慢被有些客人接受,現在他都是以訂貨為主,有人要就多做一點,沒有人要就少做點,倪文富笑稱這叫以銷定產。

7/倪文富原來住的一個老房子已拆遷了,他說拆遷拿到的錢正好買了一套房,自己還貼了點裝璜錢,中午他基本不回城郊的家,他湊合著在一個廢舊的尚未拆遷的過道間用碳爐做個簡單中飯。他說只要吃飽就行。他說自己有空時會喝點小酒,喝酒能禦寒也能消除疲勞。

8/倪文富說自己祖傳的手藝在他手裡有可能失傳,因為時代的變遷,自己的兒子不會傳承這門手藝了。說到自己的兒子他深感自豪,他說兒子大學即將畢業。兒子找個合適的工作再找個好對象,他對未來生活充滿美好和希望。

9/倪文富說,有時一門傳統手藝的消失或者被淘汰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日新日異的變化讓他也趕上了好時代,早點行業的興起,讓他祖傳的竹篾蒸籠也有了一席之地,這種堅守雖然不能給他帶來大富不貴,但也能讓自己的生活保持著一種簡單和快樂,這也許就是尋常百姓過日子的一種境界。

10/本欄目編導也是和倪文富在街頭偶遇,默默幹活,不善言辭是他給人的第一印象,他說做手藝的人別無他求,只求把手藝做得更好,更精。想當年自己的父親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荒年餓不死手藝人」,可如今他的手藝必須要創意和突破才有可能與時俱進。篾匠這個行業只有上了年紀的人才能記起,想起。這個行業最終是否消失,還要看是否後繼有人,可現在又能有幾個年輕人鍾愛和學習這個行業呢?這個行業的前途又在哪呢?倪文富說他願做這個行業的最後守望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鹽城 的精彩文章:

世界頂配、中國最強衛星的總體主任設計師是東台妹子!

TAG:新鹽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