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設計 > 這個不會中文的老外,拍下90年代的中國

這個不會中文的老外,拍下90年代的中國

點擊上方

「藝術與設計」

可以訂閱哦!




本文來源:私房藝術(ID:wh2dian)


已獲授權




20多年前,


一位來自荷蘭的攝影師,


受到法國版《Vogue》的邀約,


來到上海,記錄了他眼中的中國,


拍下那個年代真實而珍貴的畫面。







這位攝影師對於上海的攝影愛好者來說並不陌生,他就是

羅伯特·凡德·休斯特(Robert Van Der Hilst)




在成為攝影師之前,他逃離過軍營,做過洗碗工和油匠、在法國南部摘過葡萄、在可口可樂工廠打工……為的都是可以遊歷世界、自由攝影。





羅伯特·凡德·休斯特



羅伯特曾驅車遊歷世界,

卻因一場火災,他用一年半時間前往北美和南美所拍攝的照片全部化為烏有。




「那年我31歲,突然間我洞穿一切。」







好在1979年1月,他拍攝的墨西哥和瓜地馬拉的人文照片,在巴黎的展覽獲得了成功,從此,羅伯特成為被《地理雜誌》、《時尚》、《星期日泰晤士報》等雜誌社邀約的自由攝影師。







1990年4月,


因《Vogue》法國版的拍攝工作,


羅伯特

首次來到亞洲,


第一站到達上海後,


便與魔都結下了不解之緣。





羅伯特在

上海和平飯店展示他的攝影作品




那時候黃浦江對面的陸家嘴,


沒有東方明珠,


沒有環球金融中心,

沒有金茂大廈,


也沒有香格里拉。








有的是人民廣場的白鴿,


和舊時那幽深的弄堂。








那時上海的天還是藍的,


無論大人還是小孩,


沒事兒的時候總喜歡來人民廣場,


晒晒太陽。








那時候還沒有電腦,


甚至電視也很少,


鳳凰是最拉風的自行車,


路上還能看到各種巨型海報。








那時候的上海,


路上總會有時髦的女郎,


或者戴著蛤蟆鏡的帥氣少年,


吸引人們的目光。








年紀尚輕的羅伯特,


雖然早已環遊世界拍照,


可唯獨中國讓他留了下來。


僅僅在上海待了一天後,


他就深深愛上了


這座城市與這裡的人們,


並在之後定居於此。








「上海是一個能靠步行去感受的城市,道路旁的綠樹在春夏季鬱鬱蔥蔥,老派上海人穿著睡衣與鄰居們坐在樹下喝茶閑聊。」








羅伯特說,


他喜歡上海這兒的煙火氣。


無論是黃浦江邊晨練的老人,


在路邊乘涼的大爺大媽,


還是當地熱鬧非凡的茶館子……


一切在他眼裡都很稀奇。








羅伯特漫遊在上海的街道,


從這裡到那裡,從早到晚,


帶著對這座城市的一無所知。


沒有任何計劃的在街道上閑逛,


從城市到郊區,不停拍著照片。








他從不擺拍,


只是隨意抓拍經過的路人,


記錄下那些不為人知的記憶。








「走在大街上最讓我吃驚的是,儘管我在不斷地拍人拍景,但沒人注意過我。




直到一天晚上,我無意拍攝了正在唱卡拉OK的一家人,沒想到他們特別興奮,第二天接我到了家裡,做了一桌大餐招待我。」羅伯特說道。








「中國普通百姓表示友好的方式讓我難忘,他們會讓我坐下,給我點煙,請我喝茶,問問一下我從哪兒來等等。」








有人說,看到羅伯特的照片,


想起了小時候沒那麼多高樓的時光。


而這些照片,


不僅是

羅伯特

自由不羈的見證,


更是中國瞬息萬變、


蓄勢迸發的社會能量

的珍貴影像。








在羅伯特的這些照片里,


上海似乎還只停留在剛剛過去的昨天。


25年的時間很長,上海發展得很快,


但她的洋氣,從未改變。











與西方崇尚獨立和英雄主義不同,

「家」這個字在中國人心中,是個特殊的含義。




定居上海後,羅伯特也漸漸了解到「

家」的文化,尤其是「家」的精神價值深深種植在中國人心中。







於是從2004年開始,


年過六旬的羅伯特,


花費

6年

的時間,


走訪中國

20多個

省份,


拍攝

2500多個

家庭


(多數是底層家庭),


將他們的生活用鏡頭記錄下來。









家,


是中國人心中唯一的城堡。


我想藉此拍攝,


談談家在大夥心中的地位,


和對家的理解。」








不會說中文的羅伯特,


只能帶著翻譯開啟自己的


中國鄉村拍攝之旅。


當地人也都對這個遠道而來的老外,


感到新鮮有趣,紛紛熱情地招待他。








「用眼神、用情感、


用我的感受來交流。」


和羅伯特最初想的不一樣,


「他們比我想得開放多了」。








當地人不僅

都很積極配合


羅伯特的攝影工作,


還會在他離開之時,


備上些許食物、水果,


中國人真正的樣子,


是努力且熱情好客。」


羅伯特笑著說道。







「他們請我坐下,讓我跟他們一起飲茶,

我會永遠記住他們對我的好奇,他們的真情和熱忱讓我深感欣慰。







拍攝時,他既不打光,也不用後期軟體,拍照時就只是帶上相機和三腳架。




他會仔細觀察人的表情、屋內的痕迹、裝飾——他說這些都是這戶人家對生活的衡量,對美的理解和他們的生存狀態的反映。然後就等在那,等合適的光出現,然後按下快門。








這些照片構圖精緻,


用光考究,


充分表現了羅伯特眼裡


普通中國人的生活。








而羅伯特最終拍攝的畫面,


精美無比,像荷蘭的古典油畫般,


看得出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工作。








來到中國後,我才發現家庭對一個人影響非常之大。




我的家庭不美滿,所以中國讓我真正有家的感覺。」







在羅伯特看來,


中國的鄉村文化,


又是一種源於鄉村生活,


不同於城市文化的另一種文化。







當地居民淳樸敦厚、


勤勞善良的價值觀,


也深深打動了

羅伯特。







在羅伯特的眼中,


他們格外能吃苦耐勞,


格外能勤奮工作,


也格外地不計較個人得失。







我會感受到他們的決心、

勇氣和意志力量。

看來他們只有一個行進的方向,

那就是

前進




在我的照片中,

我要展現這樣的美好。







因此,


他們也成為了羅伯特心中,


中國最能吃苦耐勞、


最有奉獻精神,


和廣闊胸襟的一群人。







即使經歷那麼多磨難,


他們

依舊樂觀,


始終認為生活沒有虧待自己。







他們沒有金錢、時間看世界,


但在他們的內心中,


一直憧憬著能去更多的地方,


去看更美的風景,


去填補日子裡的一個個空白。







在羅伯特按下快門的時候,


心裡充滿了對被拍攝者的尊重。








「在這以後,我發現自己能夠融入他們的家庭了,就像在那些我能夠用語言交流的國家那樣,進而能夠拍下與他們默默交流的那一個又一個瞬間。」







最終,羅伯特將這6年拍攝的作品出版成影集《中國人家》。




此書一經發售,立即轟動世界。




羅伯特還在《中國人家》扉頁上寫著一行紅色的小字:

獻給中國人民。







如今的羅伯特,已經78歲了,


但他依舊沒有停下他的攝影之路。







「如果可以,


我還想用我的照片,


訴說更多的故事,


哪怕只是一瞬間,


傳遞那一瞬間的理由和激情。







時光總是在不經意中流逝,


歲月在流逝,我們在成長。


感謝羅伯特的

每一張照片,


因為那都是時光的標本。







或許

最美的事,


不是留住時光,


而是留住記憶。





artdesign_org_cn


藝術與設計


長按二維碼可以掃描關注我們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術與設計 的精彩文章:

【展覽】2018米蘭設計周最新最全超長看展攻略,你想要的都在這!
陳丹青:我是一個演員

TAG:藝術與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