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玉」帝乾隆和他的仿古玉

「玉」帝乾隆和他的仿古玉

在中國歷史上,對玉最愛和數量最多,當屬清代鼎盛時期的乾隆帝了。

乾隆愛玉賞玉藏玉,是歷史上任何一個皇帝都無法比擬的。他一生看玉無數件,僅故宮藏他御覽過的玉器,就達數萬件之多。連他的幾個孩子,也都用玉字旁做名,可見「玉痴」的名字冠於乾隆爺,是最不為過了。

乾隆時期的玉器不僅是數量多,樣式多,關鍵是這一時期乾隆對玉器製作的思想,要求,御批和御覽也特別多。僅對一份記載乾隆對玉器製作的御批統計,就達僅千次!這恐怕在帝王史上是史無前例的!

這一時期的玉器製作,復古成為一大特色。玉器的復古,是研究乾隆時期玉器製作不可分割的一個重要內容。從他對玉器製作仿古的苛刻要求和一絲不苟的御批,窺視這一時期玉器製作的一種趨勢。

中國自宋代以來,文人的自覺.參與及審美觀,對藝術產生決定性影響.所謂文人畫的概念從宋代開始,一直延續到明代中葉,成為絕對的正統.文學方面,倡言復古,開啟古文明象徵樸實,美好觀念。

宋朝初年,常見宮廷徵求古人書畫,上古玉器和青銅鼎器.宋徽宗時,就宮中典藏編輯,等書,借重文臣豐富的知識,對古代文物進行鑒賞.知識分子如歐陽修等,紛紛投入古物目錄的編篡,如歐陽修的,呂大臨的,趙明誠的,將碑帖,銘文等加以整理,繪圖,考證.這些人的投入,使得接觸,了解古代文物成為一種超越時空限制,提升精神生活愉悅感的活動。

明代董其昌在其《古董十三說》中,則進一步將古物定位為今人與前賢交往,學習之媒介。尤其是鑒賞古代象徵禮樂的銅器,玉器,更可以修養德行,所謂「先王之盛德在於禮樂,文士之精神存於翰墨。玩禮樂之器可以進德,玩墨跡舊刻可以精藝。居今之士,可與古人相見。」這種好古的觀念,也就帶動了模仿古器物的趨勢。由此,一批帶有當時文人思想,觀念的文房器皿相繼問世。由此看來,清高宗乾隆正是繼承了宋明以來,文人好古喜古仿古的傳統思想!

清高宗乾隆認為,古典器物樸素,精純,高雅,有意涵。因此在面對「不堪寓目」的〈新樣〉玉器時,他一再的強調〈不師古說聞匪〉,〈求師述古風〉。這種古典主義的情懷,都和前面說的自宋以來中國藝術史的淵源和傳統分不開的。

根據檔案的記載:乾隆八年,高宗交〈考古圖〉,命玉工按圖製作玉器。值得注意的是,他不僅要求尺寸上盡量符合原樣,玉色也得燒成舊玉的顏色,並且要在木座上刻〈宣和御玩〉,〈伯時珍藏〉的字樣。添加沁色及古人收藏記錄,是種錯亂製作年代,意圖以假亂真的舉動。這種情形,其來有自。

明中葉,一批商業新貴,如新安商人,在商場上形成很大一股勢力,他們為脫去世俗銅臭的外衣,所以往往追隨文人品味,不惜以大量財力投入古玩市場。不過,這只是商賈裝飾身份的手段。他們既不致力於研究,甚至無所謂文化觀念。這些充斥市場的資金,誘引了大量偽作古物的出現,促使作偽的技巧不斷更新,精進。這種對假古董的寬容,甚至賞識的態度,一直延續到清代。乾隆撰寫的〈玉杯記〉一文,便明白的呈現了這種心態。

〈玉杯記〉是乾隆18年寫的,帝王與工匠交談,在中國極為少見。內容是:乾隆賞玩一隻玉杯,乍看之下,是漢以前的古物,但其表面粗糙,且沁色不十分自然,於是,召來宮廷玉匠姚宗仁一同鑒定。出乎意料的是,姚宗仁笑了起來,坦承是其祖父所做,並非古物。接著,他向皇帝詳細陳述染色作舊的方法,解釋何以此杯較當時眾多的假漢玉來的肖真。乾隆聽的津津有味,盛讚姚宗仁〈其事有足稱,其言有足警〉,〈不妨為立傳〉。這種情形,成為美談流傳至今。

本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歡迎關注[飾迦]微信公眾號:shjia2017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飾迦 的精彩文章:

徐州博物館的40件「天工漢玉」,氣吞山河!

TAG:飾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