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中國的核導彈原來是從這次試驗開始的!

中國的核導彈原來是從這次試驗開始的!

2015年的最後一天,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正式宣告成立。作為我國震懾敵人最有力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火箭軍此前有個別緻的名號——第二炮兵。1966年,我國成功進行了「兩彈」結合試驗,「二炮」正是在此期間成立的。

提到「兩彈」,小夥伴們一定不陌生,它指的是導彈與核彈(核彈包括原子彈和氫彈)。如果將導彈比作槍,核彈就可看作子彈。1960年,我國第一枚仿製導彈發射成功,初步有了「槍」;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子彈」也有了。然而,一個艱巨的問題隨之而來:如何將「槍」和「子彈」有效結合起來呢?

左:我國第一枚仿製導彈「東風一號」,右: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圖片來源:china)

一、 「糙漢子」遇到了「嬌小姐」

從第一次核爆炸試驗到發射核彈頭,美國足足用了13年(1945至1958年),蘇聯用了6年(1949至1955年),對於一窮二白的中國來說,想追上世界軍事潮流,難度可想而知。然而,在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兩年後,中國就成功用導彈完成了核彈發射。消息一出,西方國家大跌眼鏡,紛紛感到難以置信。

原來,我國早就未雨綢繆,提前做了「兩彈」結合的部署。最初,原子彈由第二機械工業部九院(核武器研究院)負責研製,導彈則由國防部五院負責,兩家單位一直各干各的。後來,在錢學森的領導下,兩家單位共同組建了一個「兩彈」結合技術協調組,其成立比第一顆原子彈爆炸還早了半年!

錢學森(圖片來源:britannica)

眾所周知,人類第一次使用核武器是在1945年8月6日,美國將一顆名為「小男孩」(Little Boy)的原子彈扔到了日本廣島。「小男孩」的個頭一點兒也不小,它長3米,重達4噸,為了運送它,美國派出了二戰時世界最大的「B-29」轟炸機。不過,二戰後,隨著世界軍事科技的飛速發展,如果還用目標大、速度慢的飛機搭載核彈,顯然有些落伍,用導彈發射核彈才是最時髦的方式。

1945年8月6日,美國將一顆名為「小男孩」的原子彈扔到了日本廣島

為了早日實現「兩彈」結合,九院迅速成立了專門的核彈頭任務技術委員會,主任的重擔,落在了副總工程師張興鈐的肩上。張興鈐是麻省理工學院的物理冶金博士,在錢學森歸國次年,他也從美國回到了闊別已久的祖國,先是在北京鋼鐵工業學院(今北科大)創立了我國第一個金屬物理專業,後來投身核工業,在西北的核武器研製基地一待就是幾十年。

擺在張興鈐面前的問題多如牛毛。和導彈這個高大威猛的「糙漢子」相比,原子彈簡直是個「嬌小姐」,它怕熱、怕冷、怕潮、怕振動、怕衝擊,若想乘坐導彈上天,必須得在各方面加強鍛煉。最讓張興鈐感到棘手的,就是原子彈小型化的問題。

張興鈐院士(圖片來源: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網站)

安裝在導彈彈頭上的原子彈在體積和重量上必須比地面試驗時大幅減少,外形尺寸和幾何形狀都要符合導彈彈頭的殼體,同時結構強度和元器件性能還必須滿足導彈飛行環境條件,這對部件設計提出了極為苛刻的要求。然而,當時國內並不具備精密加工的能力,即使部件設計出來也加工不出來,這可如何是好?

「難道加工值一定要完全與設計值一致才行得通嗎?能否允許存在一定的公差呢?部件之間的間隙多大才不影響正常的功能發揮?」一個個疑問閃現在張興鈐的腦海里。反覆琢磨後,他把人員召集起來,道出了自己的想法:「咱們每次試驗都準備兩套以上的試驗件,為什麼不從這些備用品入手,做做試驗,看看放鬆公差會帶來哪些影響呢?」這一想法得到了廣泛支持,大家立刻著手試驗,很快就解決了原子彈小型化後的系統最佳公差值問題,既降低了生產工藝的難度,又不影響原子彈發揮正常效能。

張興鈐(左)在實驗室(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網站)

經過反覆試驗和計算,至1965年6月,張興鈐帶領研製人員成功完成了原子彈裝置的理論設計、結構設計和引爆控制系統原理設計,解決了小型原子彈頭配裝中近程地地導彈的技術。

二、 「子彈」調整好了,「槍」呢?

這邊廂,二機部九院的「子彈」搞得有聲有色,那邊廂,國防部五院在「槍」的研製方面又進展如何呢?

雖說我國在1960年就成功試射了「東風一號」導彈,然而,「東風一號」由蘇聯的「P-2」導彈仿製而來,是採用液體發動機的近程導彈,它射程近、推力小,面對重量較大的彈頭,顯得力不從心。研製新型中近程導彈的任務迫在眉睫。

在錢學森的帶領下,五院開始對「東風一號」進行全方面的改進。想提高導彈的射程,自然要在發動機上下一番苦功夫。研製人員將發動機的過氧化氫供應系統從擠壓式改成泵壓式,對液氧箱的結構和啟動方式做了優化,還增加了推力室噴管的延伸段,從而使發動機的推力大幅提高,工作時間也延長了近40%。

在任新民、黃緯祿等老一輩科學家的堅守下,歷經多次失敗後,「東風二號」終於在1964年6月29日迎來了成功發射。

「東風二號」導彈(圖片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網站)

不過,想護送「嬌小姐」上天,「東風二號」還需要做出相應的技術調整。除了在發動機推力上要更進一步,還要給「嬌小姐」提供舒適的環境。為此,人們在導彈的彈頭內部設置了密封艙,把原子彈密封起來,以達到緩衝減震的目的,密封艙內還安裝了空調,使溫度和濕度保持在最佳狀態。

三、 萬無一失?這是個問題

「子彈」有了,「槍」有了,二者的配合問題也解決了,新的問題卻接踵而至:往哪兒發射呢?美國和蘇聯都是在海洋中的無人荒島上試驗,中國呢?

當時我國沒有海上測量條件,很難開展海上試驗,況且出於保密的考慮,也不宜在公海核爆。在審慎地商討後,從中央領導到一線科研人員都不得不接受一個無奈的事實:原子彈只能朝著中國本土發射!而且發射點和彈著區沒得選,只能在酒泉基地發射,在羅布泊降落。

曾經的核物理和放射性化學試驗場所(圖片來源:中國國家地理)

儘管西北人煙稀少,但導彈飛行途經區域仍有不少人口聚居區。事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周恩來寢食難安,馬上找到錢學森等人了解情況。一見面,周恩來就關切地問:「學森,我總是不放心,怕導彈掉下來。你們有多少成功的把握?」錢學森答道:「總理,大家都認為有百分之九十的把握。」周恩來說:「你們『兩彈』結合的工作要堅持一個方針:嚴肅認真、周到細緻、穩妥可靠、萬無一失。」

周恩來與錢學森(圖片來源:人民網)

話音剛落,一個聲音傳來:「萬無一失?我辦不到。」在場的人瞬間將目光聚焦在一位略顯冒失的中年人身上,發言的正是「兩彈」結合技術協調組組長謝光選。他毫不在意眾人的目光,繼續說:「導彈發射不可能做到萬無一失,一是技術水平不高,二是存在人為原因。」周恩來笑道:「什麼是萬無一失?你們把能發現的問題都找到了,就是萬無一失。如果客觀條件不具備,那屬於吃一塹長一智的問題。」謝光選聽罷,稍稍放心了些,說:「總理,我們做過計算,導彈飛行失誤落入人口聚居區的概率是十萬分之六,比飛機失事的概率還低,我們的導彈是安全的。」周恩來輕輕地點了點頭:「你們要保證導彈掉不下來,萬一掉下來,原子彈也不能爆炸。」

謝光選院士(中,圖片來源: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網站)

從北京回到基地,所有人都沒閑著,大家按照周恩來的指示,挑選最好的儀器和組件用到「兩彈」結合上。經過多番測試,上萬個零件沒有出現任何問題。

錢學森(前左4)在發射場查看導彈的液氧補加裝置(圖片來源:文獻[3])

1966年10月27日9時整,最緊張的時刻到來了。隨著指揮員一聲令下,「東風二號」載著核彈頭騰空而起,按照預定程序上升、轉彎,向著西方浩浩蕩蕩地進發了。9分鐘後,遙測設備傳來好消息:核彈頭在預定彈著區上空569米處成功爆炸!現場立刻充滿了歡呼聲,所有人都激動萬分。

1966年10月27日9時,核導彈點火發射(圖片來源:文獻[3])

面對中國「兩彈」結合試驗的成功,西方媒體無不驚嘆:「中國,閃電般的進步!」的確,「兩彈」結合使泱泱中國終於有了可用於實戰的核導彈,具備了真正的核威懾和核打擊能力,徹底結束了超級大國的核訛詐!此後,我國相繼發展出多種型號的戰略及戰術導彈,如今,人民解放軍在裝備現代化建設上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參考文獻:

[1] 盧瀟. 國際關係舞台上的東方蘑菇雲(1949-1972年)[D]. 長沙: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15.

[2] 李鷹翔. 兩彈結合五十年[J]. 兵器知識,2017(1):79-82.

[3] 李鷹翔. 核導彈武器化成功的重要標誌——紀念我國「兩彈」結合試驗成功50周年[J]. 中國核工業,2016(10):52-54.

[4] 呂旗,譚淑紅. 鈐記:張興鈐傳[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5.

[5] 譚邦治. 任新民院士傳記[M]. 北京:中國宇航出版社,2014.

[6] 史顏莉. 謝光選院士傳記[M]. 北京:中國宇航出版社,2015.

[7] 趙少奎. 導彈與航天技術導論[M]. 北京:中國宇航出版社,2008.

[8]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 通信兵 回憶史料 3[M]. 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7.

[9] 賈俊明,董學斌. 倚天——共和國導彈核武器發展紀實[M]. 北京:西苑出版社,1999.

作者:朱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蝌蚪五線譜 的精彩文章:

世界愛鳥日:為了好好吃飯,鳥兒們竟讓嘴巴大變樣?
遠古天空霸王!長翅膀的不一定都是鳥

TAG:蝌蚪五線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