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陰雨天,談談「濕」

陰雨天,談談「濕」

五月以來,天總陰陰沉沉,冷不丁就下了幾場雨,夏日雨季終於到來,植物在雨水的浸潤下愈發蒼綠了。接下來的幾天,深圳仍會持續降雨,帶來一片濕意。

今日薦讀

李家真

無用之用

最美的「濕」意靠雨水帶來

現下的日常語言里,「濕」這個字幾乎徹底喪失了正面的用途。「潮濕」「陰濕」「風濕」,都不是什麼好詞,「濕漉漉」「濕淋淋」「濕答答」,給人的感覺也不怎麼清爽。

但在以往的詩句里,「濕」這個字真是好用極了。各式各樣的水,打濕各式各樣的東西,人也好物也好,一旦濕了便別有風情。雨水可以濕少陵野老的春花(曉看紅濕處),露水可以濕白石道人的門環(露濕銅鋪),淚水可以濕江州司馬的青衫(江州司馬青衫濕),汗水可以濕易安居士的輕衣(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淋了雨的陸遊,似乎真的覺得「濕人」更適合做詩人,所以才洋洋自得地明知故問:「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

衣上征塵雜酒痕,遠遊無處不消魂。

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

據明末吳景旭《歷代詩話》所載,有人曾經把杜甫的一句七言詩題寫在牆壁上,詩句的最後一個字漸漸漫漶不辨,只剩下「林花著雨胭脂」六個字。蘇東坡、黃庭堅、秦觀和佛印和尚看見殘句,便為少掉的這個字提出了各自的猜想,蘇東坡認為是「潤」字,黃庭堅認為是「老」字,秦觀認為是「嫩」字,佛印則認為是「落」字。他們四人關於闕字的揣測,據說是分別反映了「生、老、病、苦」四種心態,但就這句詩而言,我覺得他們選的字都不如杜甫原詩用的「濕」字。林花雨潤,胭脂水濕,美景只是自然而然,四位詩家補字的差誤,也許是太過用心的緣故。

《歷代詩話》

(清)何文煥 著

中華書局

2004-9

即便沒有實實在在的水,其他許多物事也可以帶來潤澤的感覺,王維說「空翠濕人衣」,說的是濃濃的山色,張旭說「入雲深處亦沾衣」,說的是茫茫的雲靄,李商隱說「月浪衡天天宇濕」,說的則是汪汪的月光。

美國詩人艾茲拉·龐德的意象派名作《地鐵車站》(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一共只有兩行十四個詞,寫的是他在巴黎某個地鐵站一瞬之間的感受:「面影幻現人群里,花瓣飄搖黑濕枝。」龐德筆下的黑色枝條,不知道是什麼東西打濕的,但詩中若是少了濕字,詩意便淡了幾分。

詩人龐德

不過我覺得,最美的「濕」意還是要靠雨水帶來,尤其是似有似無的小雨,比如孫光憲的「一庭疏雨濕春愁」,比如馮延巳的「細雨濕流光」,還有姜白石的「春衫猶是,小蠻針線,曾濕西湖雨」。

記得以前在一家印度館子吃烤雞,烤得焦乾的雞塊確然排除了注水的嫌疑,吃起來卻有點像木柴白蠟。科學家說人體的百分之七十是水,在我看並不嫌多。生命中多些水分,便不致枯槁焦躁,心靈里多些潤澤,便不致火燒火燎。

賈寶玉說「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差異似乎不光是本性的清濁,還包括詩情的深淺。水做的骨肉自然是濕的,泥做的骨肉固然也含水,乾貨終歸是多了一些,單從這一點來看,女性便比男性高出不止一籌。

拿「濕」和「詩」的諧音來揶揄詩人,倒不是今人的發明。據南宋佚名作者的《桐江詩話》所載,晚唐詩人許渾寫出了許多佳句,「然多用水字,故國初士人云『許渾千首濕』是也。」 許渾寫「濕」寫成了後人的話柄,但他寫的「濕」往往稱得上精彩之筆,比如已經濕了的「水聲東去市朝變」,以及將濕未濕的「山雨欲來風滿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詩 的精彩文章:

十二首含淚寫就的古詩詞,妙筆生花,卻很少有人讀過
唯美!100首古詩詞寫盡春天!

TAG:古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