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真傳一張紙——張義敬太極拳理傳真

真傳一張紙——張義敬太極拳理傳真

在學習太極拳的人中,青年、中年漸漸多起來了。其中單純為強身而來的,只是少數。大多是仰慕太極拳有極為高深的技擊內容,想攀登這一高峰,看看它的究竟,想有朝一日成為當今的「楊無敵」。在所有學太極拳的人中,這僅僅占很少數,但繼承、發展太極拳的希望,卻只有他們。

要想學到太極拳技擊方面的內容,除了強調要有真傳,要拜明師學到高質量的拳架之外,還得在理論,不斷深入研究。這就要認真對待拳譜。

大多數知識分子開始學太極拳時,總希望找到太極拳拳譜,我也不例外,好像以為有了拳譜,就是「真傳一張紙」,就叮以按自己的理解,學好太極拳了。

記得當年自己得到拳譜的時候,真以為其中的道理,都能懂得了。因為有文化,會識字,哪有不懂的道理?誰知學了十多年拳之後,如夢方醒,才知道拳譜上寫的,是有功夫的人對功夫的記錄。沒有功夫的人,即使天天讀拳譜,也依然拳是拳,譜是譜,並不相等,也未必相通。即使文化程度很高,未得明師真傳,或者實踐功夫不夠,是學不懂拳譜的。

有了拳譜,容易使你犯自以為是的錯誤,助長你的主觀主義。不如多親近良師益友,教誨切磋,更為有益。

如此說來,拳譜豈非多餘?不,我是說初學拳的人,不可能理解拳譜,「入門引路須口授」,還是找老師具體指教,對症下藥,才是上策。

前人寫拳譜.難免有用詞含混之處,如果只從字面上去解釋,是會有各種不同的解釋的。例如「偏沉則隨,雙重則滯」兩句,各家的解釋,簡直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原因就在於拳譜未對偏沉和雙重這兩個名詞作註解。對隨字的含義,也有人說是好,有人說是病,究竟聽哪一家的解釋呢?此外,對「剛柔相濟」的理解偏差,也導致了不松不柔的痼疾。文化淺深有異,人的智慧不齊,本不能強求一致,但關鍵在於拳譜不是空洞的理論,而是練拳的指南針。一句的誤解,甚至一字的錯解,就會誤入歧途。例如:很多人就因為誤解了掤勁的掤字,以「頂」為「掤」,用力去架住、抗住對方,就會貽誤終身,成就不大。古人寫拳譜,本是對功夫的正確記錄,並不是給後人寫的語文教材,無奈後人懂語文的多,懂功夫的少,既未得到功夫上的真傳正授,就難免不主觀主義地對拳譜亂解釋一通。這大約就是現在的太極拳成了千門萬戶的原因。

其實,拳中的道理並不神秘。在拳譜上,本來也是說得明明白白的,只因我們功夫不到,才如霧裡看花,總隔一層。我一再強調,太極拳不是常識,更忌拙力(硬力);而是要丟掉常識和後天的拙力,才能去學到的智慧。可一般人總是用常識的眼光去看它,先就自己帶了有色眼鏡,哪裡還能見到太極拳的真容!又不願去深究「捨己從人」的真義。以主觀代替客觀,以力量代替智慧。看到你一腦袋的主觀,一身的力氣,太極拳早就隱藏到更為虛無飄緲的地方去了。性格上如此粗糙,又怎麼可能去尋得細緻的太極拳的蹤跡?

誰是拳譜最有權威的解釋者呢?這正是我們要找明師的理由。

張義敬有很多人知道他,他就是《太極拳理傳真》的作者。現在還有很多人想了解他的現狀,了解他真實的太極修為。因為張義敬老師為人比較低調,除在《太極拳理傳真》再版時增加幾篇文章外,再沒有關於他的任何宣傳和消息,所以首先我可以告訴那些關心他的讀者們,張義敬老師還健在,身體狀態用他自己的話說:「還可以。」他老人家今年85歲,頭腦清晰、思維敏捷、談吐風趣、妙語連珠。只是和前幾年比起來有些衰老,背有些駝。他老人家自己說:「腿上沒了力量,精神在走上坡路,可身體在走下坡路。」可是推起手來,仍是收放自如,變幻莫測。

張義敬先生的《太極拳理傳真》,是我這一年多來學習太極拳的教科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九五太極養生 的精彩文章:

如何站樁,站樁需要注意什麼?如何糾正站姿,如何保證站姿不走偏?
推手是對於拳架沾粘連隨的檢驗,拳架是對於推手沾粘連隨的複習!

TAG:九五太極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