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武式拳,郝家傳」郝氏太極功夫系統化訓練心得分享

「武式拳,郝家傳」郝氏太極功夫系統化訓練心得分享

太極拳的練習是要求人的意識、形體的運動皆要遵循太極拳的運動規律來進行。這些規律前輩總結得很抽象、簡練:「虛實轉換,意氣開合」。那麼,在具體練習中,由於太極拳的系統性和複雜性,習者無法再短期內對其形成比較清晰的概念,不可避免地常常會犯錯誤,迷失方向,或者停滯不前。所以太極拳的聯繫條件要求相當高,時間也相對較長。前輩總結要練好練成這種功夫需明理、得法、苦練,而明理、得法便是得到明師系統化的指導。所以,明師系統化指導和習者的苦練缺一皆難有所成就。

人體技擊運動是整個系統的運動,過程是:先有要達到某種動作效果的想法,通過大腦活動進行處理,制定計劃,分配任務,發布命令(軍事上相當於部隊司令部指揮工作),要求達到指令清晰,協調合理;通過神經系統(部隊通訊系統)準確高效地分別傳達到目的的效果,完成任務。但是如果要「想到做到」、協調準確就必需進行訓練。

太極拳運動要求先「心知」,就是大腦的活動要符合太極拳的運動規律,再根據老師傳授的方法練習,使全身各部能高效準確地將神經系統傳達過來的大腦動作指令表示出來,達到預期的效果,這也叫「身知」。從一開始的身體「不聽使喚」連至全身協調「無處非太極」的「周身一家「是須要較長時間的,而且還須要得到連法,這些練法使前輩們畢生心血總結積累,使練功的捷徑。這就是傳承的價值。

練拳先練外形,即是通過練習身體的外形動作能比較協調地受大腦指揮。習練拳架,通過模仿動作,貫以輕慢勻的動作要求,逐步加強大腦對肢體的控制(沒經過練習的人控制力是很差的),減少失控動作,並啟動軀體(頭、頸、肩、胸、背、肋、腹、丹田、骨盆、脊椎)參加運動,也就是「由外及內」練習的初步(這如同新兵入伍要先進行口令隊列訓練,要一切行動聽指揮。這是正規軍與烏合之眾的區別)。當動作比較規範時,可以進而練慣用軀體的運動來帶動四肢(這就由身法練習的內容),但這還不是 「由內及外「如果從力量組合使用的角度來說,這個階段是通過把控制動作的力量由四肢的三節(掌、小臂、大臂)向軀體逐步轉移形成四肢力量與軀體的連接,使得全身各部肌肉產生的力量聯成一個整體,這時也可以開始體驗 「起於足跟,發於腰脊,佈於兩膊,形於手指 」這種力量傳遞過程,說簡單點是能將腿部的力量通過手作用到對方的身上,這也是所有拳術共同的要求,即形成整體力量。現在很多太極拳習著還停留在這階段,雖然他們有的也玩得很好、很巧,但這種運動模式還屬於機械運動,因為這種運動的力量產生於肌肉的收縮,這種力量比較滯重。如果此時沒有「肌體放長」的運動要求,其實與太極拳還是不沾邊的。

練形的主要內容是練身法,而練身法又開始有意氣的要求(意指骨頭,氣指皮肉)。前段練習通過四肢牽動軀體後,便要練習軀體各部按規律來運動(這就是練身法),並逐漸增加體內的動感練習。一開始軀體是比較僵硬的,只是連結四肢的肌肉能動(舒張、收縮),要將這些肌肉群儘可能的舒張、放鬆(這叫松),這些肌群是四肢長在身上的根,要儘可能的解除他們對關節及鄰近骨骼之間的束縛,讓全身骨架比較自由的動起來(關節張開),慢慢產生剛強的內勁。這種練法也叫「用意不用力」(動骨不動肉)。以肘關節為例,神經系統將大腦指令分別傳達給筋肉皮和關節:a:筋肉放鬆不產生力量而處於預備狀態,而且開發微血管讓氣血暢通;b:皮膚放鬆保持靈敏的觸覺;c:關節張開使手臂骨頭伸長。此時,同步的動作組合便產生一種完全不同於肌肉收縮產生的力量,它使手臂在各個方向都能顯示出力量,而沒有外形的動作,這是內勁。使用者只覺得動作輕靈沒有力感,而受者卻受到巨大的力量。

內勁的出現須明師點破,讓習者能體驗內勁的感覺,掌握了這種感覺才算入門,它與肌肉收縮產生的力量是二種不同的東西,憑經驗和理性思維是絕對無法掌握的(知識分子特別要注意,這是非常規的,是感性的)。所有,沒有師承的都是門外漢,這也是太極功夫與其他形式的太極拳運動的最顯著區別。

筋肉皮膚放鬆,骨骼伸展(這叫開,關節張開)產生的力量才是內勁的主要組成部分,但內勁是剛柔相濟的,也就是全身骨架張開的同時,全身肌肉微微(靠感覺而非做動作!)把骨架收住形成一個「預應力結構」,這個結構是動態的,而且在動的時候還要保持這種狀態(圓滿無缺),這樣太極整體勁就初步形成了,打手時身體給別人一種膨脹感。

行拳走架時練骨架、肌肉皮膚二個系統的協作開合運動(也叫意氣分開),即虛領頂勁與氣沉丹田,這個練習過程劉積順老師曾作文敘之甚詳。這個過程的練習內容很多,主要是一些功法和單練的動作要求,這是一些先賢傳下來見效特快的練法,在太極門內是教徒弟不教學生的。

當練至骨骼運動與肌肉運動基本上能感覺到是不同的、是分開的二個系統是(也稱意氣分得開),也就是開始出現陰陽二勁,便可進行打手練習。打手練習分定式撒放和盤手撒放,這也是口授的東西。有定式到不定式,由簡入繁,逐漸由接發單一慢速的勁力過渡到處理多變的快速進攻,從而達到初步的技擊要求。發勁練習從一開始都是要求將對方雙腳離地打出,而不是推出或摔倒,同時自己要保持立身中正,中心穩定。接下來才是盤手練習,這是一種全方位長時間的對抗,練習要求是沾粘連隨、不丟不頂、得機得勢,也是練對時(時機)空(敵我的活動空間)的控制能力,根據對方的勁力的變化來調整自己的戰略戰術部署(捨己從人仍是自己),鍛煉捕捉戰機的能力,這種對抗練習是以後一直進行的,最後還須經過實戰的檢驗。能夠靈活、準確地運用內勁進行攻防,從而達到具備保護自身不受傷害、又能擊敗對方的能力是才算出功夫。實際上盤手撒放練到後來已能與散手接軌(一觸即發)。

實際上每個階段的學習內容並不區分得很清晰,前段練習也有高級的東西,只不過不是重點罷了。接下來練習重點便是感覺的訓練:內勁與敏度。要提升內勁的質量和內勁的使用效果;要增強自身意識、身體內部的敏感性,加強對彼方信息的感應靈敏度。「捨己從人」、「引進落空、借力打力」「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等等都是要求由超常規的靈敏度及高質量的內勁才能實施的。

當練出內勁後便要向輕靈方面提高,這是武學的必經之路。輕靈主要練感覺,感覺練習階段也是將內容分二方面:「知己知彼」。「知己」功夫還是練自己身上的感覺,是一種練氣功的方式:「小周天」、「大周天」、「無極氣功」等,先把身體內部的各部分都練出感覺,由感覺才是大腦的指揮信息能傳達到該處,然後再讓該處動起來,全身各處都要如此,而且是每個點,這才是「運氣如九曲珠無微不至」的要求(部隊指揮系統的信息化,數字化)。這樣,把這種內動練得合乎規律,然後通過這種內動來帶動四肢的運動並傳遞到末梢(所謂「形於手指」)和全身皮膚毛孔(所謂「皮毛要攻」,此時,全身微血管開張,氣血通暢,既保養身體又練內勁)。這才是「由內及外」的太極拳運動,這時才會出現行拳走架的輕飄飄地、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愉悅感。按這種「以內帶外」的開合太極運動來行拳走架,過一段時間便會有整個骨架在空中飄著,骨聚成線條的感覺。

「知彼」的功夫是練聽勁、控制、發勁。皮膚在人體整個系統中由它的特殊性,它既隨肌肉鬆垂,又與骨架的開相呼應,是真正的「鬆開」;它是最靈敏的感覺系統,又是對抗的最前沿陣地;它既受大腦的指揮而運動又要根據情況用它的自然反應指揮全身整體的動作(一觸即發不通過大腦的)。在內動靈敏提升的同時,皮膚的觸覺靈敏程度也一直在提高,靈敏度與內勁其實是相互相承的,隨著功夫的進展,內勁在體內是以一種氣感存在著,這種感覺能透過皮膚延伸到空間,對周圍空間有所感應,而且能讓由感覺的人感覺到威脅。功夫越深,內氣越充沛,這個範圍越大,這就是氣勢。用這種感覺練拳才是練氣勢。以後繼續加深練習,還會出現這樣的感覺:打手時會感覺對方身上的力量分布一清二楚,整個空間敵我力量的攻防以點、線、面、體的幾何形式存在著(還可出現其他形式的感覺,各人感覺不盡相同)。不單沾粘練隨、不丟不頂、得機得勢等等要求就很容易做到,而且可以隨意使用對方,到此時,該練什麼,該怎樣做就心中有數了,也就是才有了自修能力。

氣勢的作用不同於內勁,又包含內勁,勁是接觸才發生作用,氣勢在沒有接觸時已經發揮作用(如同現代兵器中的軍用雷達),對抗中它是最現代化的信息戰。它還是由層次的,它體現了太極功夫的精髓----控制。

靈敏度和內勁的練習方法屬於秘傳,隨著靈敏度的提高,內勁使用的效果會產生巨大的變化,可以通過點線面體的配合使用而達到神奇的效果。

太極原理弄明了,得到相應的練法,下功夫花時間去練:無非先練形,後練意氣,以鬆開貫穿始末,最終達到對時空的全面控制(隨心所欲)。具體次序是由四肢到肩、跨(根節)、再到脊椎、丹田的動作練習;由不用力(沒有明顯的局部的肌肉的收縮動作)而用意識指揮身體各系統協調運動(高度協調就會有氣感),形成整體意氣開合。氣勢練出來後,要在打手中不斷實踐應用,使這種感覺用得得心應手,才能形成戰鬥力,成為真正的功夫,這就須長期的實踐才能達到。

下面是為數不多的兩本關於郝式太極的圖書作品,

是郝少如的弟子劉積順的作品

劉積順 郝氏太極拳真傳

秘傳郝為真意氣太極拳 基礎功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九五太極養生 的精彩文章:

推手是對於拳架沾粘連隨的檢驗,拳架是對於推手沾粘連隨的複習!
全了,太極拳主要名詞解釋

TAG:九五太極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