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本草中華》熱播的背後:影視作品中的文化傳承

《本草中華》熱播的背後:影視作品中的文化傳承

綿延上下五千年的傳承,傾注先輩勞動與智慧的結晶——中國的傳統文化陪伴著我們蹚過歷史長河,也曾用它的韻味深長滋養著這個古老國度的成長。但進入現代社會以來,原本燦爛的傳統文化漸漸失去了往日耀人的光彩,文物歷史、中醫草藥、飲食文化……這些曾經滲透在中國人日常生活每個角落的文明結晶在現代文化的衝擊下漸漸退隱到更加隱匿的角落。

然而,今年的9月3日,一部以中醫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紀錄片《本草中華》讓一直屬於小眾範圍的草藥文化成為了人們熱議的話題。

《本草中華》剛播出兩集豆瓣的評分就已高達8.9分,觀看過的網友們對這部影視作品也盛譽不斷。

這部紀錄片以2016年拍攝的《本草中國》為基礎,探尋中醫藥與中國匠人之間的點點滴滴,娓娓道來的訴說和細膩精緻的畫面讓博大精深的中醫藥文化再次成為了現代中國人關注的焦點,也讓中國傳統文化再次進入了大眾聚焦的視野。

(圖為《本草中華》劇照)

在這個多樣文明相互碰撞的開放年代,在這個現代工業飛速發展的年代,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宣揚就顯得尤為重要。其實,影視宣傳一直是傳統文化能夠長久被大眾銘記的方式之一,很多一直將傳承中國文化的責任牢記於心的紀錄片導演,他們用鏡頭讓這些被現代文明奪去主位而日漸在人們生活中淡隱的傳統文化再次在大眾的視線中煥發光輝。

現代影視中的文化傳承

用現代的方式講述傳統

用形象的敘述感染觀眾

現代社會是一個被各種媒介包圍的社會,選擇合適的媒介進行傳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在這個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社會,適合的傳播媒介還能夠更大限度地在茫茫的信息海洋中抓住人們的注意力。

傳統文化由於其古老的歷史氣息和複雜精深的內涵使得現代社會適應快餐文化消費的人們很難提起去了解挖掘它的興趣,而影視作品恰恰是能將傳統文化的繁複枯燥進行神奇轉換的載體。

2012年推出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將中國天南海北的飲食文化搜羅在熒屏上,讓那些被人們忽視的中國美食引起大眾的重視。

飲食文化的變遷其實也是一種歷史的見證,《舌尖上的中國》把鏡頭對準餐桌上誘人的美食,挖掘美食背後平凡老百姓的人生故事,無疑是將食物與人緊密相連,讓中國傳統中的物人合一的思想得到了具體展現。

(圖為《舌尖上的中國》劇照)

2016年央視播出的《我在故宮修文物》讓原本有些單調的文物修復工作通過鏡頭的講述變得靈動起來,畫面里光與影的變幻以及恰到好處的配樂都使得故宮文物的精神深深深地在觀眾心中打下烙印。

(圖為《我在故宮修文物》劇照)

這部紀錄片的爆火吸引到了電影投資,最終登上影院熒幕並收穫了620萬的票房。

不僅如此,它還成功走出國門,在海外亦受到了好評。

同樣地,在今年拍攝的《本草中華》中,影片將採藥人祖祖輩輩的故事與古板嚴謹的藥房、艱澀難懂的中醫典籍結合,鏡頭的不斷轉換讓熒幕前的觀眾在草藥世界中沉淪,在中國傳統醫術的魅力中震撼。

(圖為《本草中華》劇照)

影視藝術將試聽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表現力豐富,是現代有效的宣傳方式之一,同時也是能被大眾廣泛接受的宣傳形式。聲畫結合、符號多樣、製作技術手段豐富等這些特點使得影視作品相較於其他的宣傳媒介更具有感染力,形象直觀的表現方式更容易讓觀眾有身臨其境之感,由此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圖為《本草中華》劇照)

與此同時,影視藝術通過聲色的加工將晦澀難懂的道理形象地複述給熒幕前的觀眾,用適應現代社會的手段來宣傳古老的傳統文化,只有在保證易於大眾接受的基礎上,才能使其傳播得更遠更廣。

用情懷為傳統文化打call

無論是今年剛播出兩集評分就高漲的《本草中華》,還是去年走出國門引起轟動的《我在故宮修文物》,亦或是2012年在美食文化上巨大成功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它們沒有僅僅將影片定位在枯燥無味的科普教育上,而是透過文化背後的人與事,為觀眾呈現一個個富有情味的故事,讓觀眾在情懷的感染下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例如,《本草中華》在講述冬蟲夏草這味草藥時,以藏民尼瑪扎西一家的故事為切入口向觀眾娓娓道來冬蟲夏草的功用奧妙。

(圖為《本草中華》劇照)

片中以尼瑪扎西家的小兒子為爺爺尋找冬蟲夏草治病一事將原本無味平淡的尋葯之旅覆上了一層溫情的色彩。同時,影片又以扎西卓瑪三代祖輩之間對採藥技術的口授心傳影射出了古老中醫在歷史長河中的滄桑與厚重。正如片中所說,以採集草藥為生的扎西卓瑪就如同高海拔山區匍匐在地的冬蟲夏草,這是一種人與自然完美融合的體現,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思想傳承。

(圖為《本草中華》劇照)

《舌尖上的中國》會跟拍卓瑪一家上山採集松茸的情景,將卓瑪一家與松茸相處時的酸甜苦辣融進松茸這道食材的口感與烹飪歷史中。

(圖為《舌尖上的中國》劇照)

工業時代為我們帶來了進步,但同時也在無形中推動著我們不斷加快生活的步伐,匆匆而過的我們來不及用心去學習感受老祖宗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浮躁的心緒也讓我們無法真正平靜地去體味那穿越了千年的古老智慧,我們在花花綠綠的現代社會中沉醉,卻忘了那些伴隨著祖祖輩輩的傳統文化背後還有那麼多令人動容的故事。

用情懷來講述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因為文化在歷史中沉澱,而歷史又離不開人的塑造,將人情融進傳統文化的講述無疑是影視作品在敘事時最明智的做法。

繼承傳統的影視作品不妨再多一些

斑斕滿目的娛樂節目讓影視創造中的文化底蘊變得單薄,快節奏的文化消費也讓我們越來越浮躁。千篇一律的影視劇套路、惡搞誇張的綜藝節目,他們的確填補了我們繁忙之外的空閑時間,但當節目落下帷幕,這些讓人眼花繚亂的娛樂節目留給我們的只是無盡的空虛。

這些簡單的快樂就如同快餐一般讓我們的精神需求快速得到滿足,但長久以往並不能真正提高我們的文化境界、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

傳統文化是一個需要「慢慢」講述的故事,同樣也是一個需要我們「慢慢」去挖掘的精神財富,也正是如此,這樣用鏡頭靜靜向觀眾講述傳統文化的影視作品才愈發顯得彌足珍貴。

(圖為《本草中國》劇照)

傳統文化需要傳承,但如何傳承是每一代人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跟隨時代發展的步伐,從而應時而變地選擇適時的傳承方式正是這些文化紀錄片帶給我們的啟示,當我們將鏡頭對準偶像鮮肉和商業大片的時候,何妨不能將注意力更多地分給那些有著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底蘊的傳統文化——在這個娛樂主義充斥熒幕的時代,繼承傳統的影視作品應該再多一些。

焦點娛評

用了這麼久了,

也還沒關注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焦點娛評 的精彩文章:

印度電影為何在國內越來越受追捧?

TAG:焦點娛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