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爸爸媽媽,我喜歡你們這樣「吵架」

爸爸媽媽,我喜歡你們這樣「吵架」


凱叔講故事

兒童聽故事大全

1400萬父母育兒寶典


文 | 晴天媽媽






「媽媽,我好害怕……」




昨天晚上,我和老公第N次當著3歲的女兒吵架。




我扯著嗓子,把枕頭扔向老公,女兒剛好從房間出來,恰巧看到爸爸推了我一把,我被身後的玩具絆倒了,一下子重重地摔在了地上。人仰馬翻,360度大迴環。




女兒嚇壞了,緊緊地扶著門,一句話也說不出來,驚恐地看著我們。




我迅速爬起來,顧不得沒有發揮完的唇槍舌戰,把女兒帶回房間,離開第一現場。女兒突然大哭,

「媽媽,我好害怕,你要是摔死了怎麼辦?」




我以為她會問爸爸媽媽為什麼爭吵,為什麼亂扔東西,為什麼打架,結果3歲的女兒問的是這句。







我的心理防線一下子被擊破,鼻子酸了眼圈紅了,心中的委屈、難過、對孩子的愧疚全部傾瀉出來。




作為父母,我們不能告訴孩子

「爸爸媽媽從來不吵架」

。生活習慣差異、思維方式、財務因素、隔代關係、育兒觀念不一致、夫妻生活不和諧等等各種理由都會成為夫妻關係危機的導火索。




而育兒,就成了夫妻矛盾的主戰場,很多中國媽媽最心寒的喪偶式的育兒,往往都是媽媽做多、管多、批評多;爸爸做少、陪少、成就少。




一言不合就容易引發全面戰爭,各自為陣,就像拔河,情緒的對峙很容易兩敗俱傷。




然而一邊責備對方,一邊用彼此的衝突來懲罰孩子,其實是對孩子更大的傷害。








父母吵架,為何受傷的總是孩子?



一對夫妻,從最初連體嬰一般相愛,再到走向衝突的獨立個體,最終成為彼此尊重和諧相處的夫妻,這個過程是漫長而艱難的。




每一步都伴隨著彼此差異的磨合和衝突。




而生活中的一些溝通「陷阱」,特別容易導致激烈的爭吵和對抗:




1. 責備和問罪:

(都是你的錯)


2. 謾罵:

(你是不是腦子壞了)


3. 威脅:

(你再這樣就離婚)


4. 命令:

(你必須聽我的)


5. 說教:

(我懂得比你多……)


6. 警告:

(我最後告訴你一次)


7. 控訴:

(要不是因為你,我早就......)


8. 比較:

(你看看別人家的老公)


9. 諷刺挖苦:

(就你這樣的,還挑三揀四)


10. 預言:

(不聽我的,你總有一天會後悔)




這些陷阱翻譯過來就是:

「我是對的」「我付出的更多」「我是為你好」

,本質都是控制。








這些暴力語言不僅使得夫妻關係鬧得更僵,到了孩子眼裡,看到的雙親都是廝殺和博弈。




研究發現,父母激烈爭吵容易讓孩子產生消極的感受,對孩子影響深遠:




1. 父母吵架是因為我,引發錯誤歸因;




2. 最親近的人激烈衝突,失去安全感和穩定感,不知所措;




3. 情緒上的連鎖反應,就像「踢貓效應」一般,負面情緒被持續傳染、醞釀、升級,強烈的負面情緒又會引發應激反應,繼而引發心理和行為問題。




父母的暴力語言示範,會讓孩子認為處理衝突和問題的方式就是謾罵、暴力溝通。




孩子成長的主要方式是模仿,「暴力溝通」特別容易被孩子習得,即便是無意識狀態下孩子也會容易採取自己熟悉的方式來處理問題。




有時候創傷還會代際傳遞,孩子因為習慣了父母對爭執的暴力溝通方式,日後容易在親密關係和社交中變成施暴者或者受暴者。




當孩子長大後才發現,那些年父母吵過的架,都進入了自己的靈魂。










孩子怕的不是父母吵架,


而是不會「好好吵架」




很多人會問,是不是父母一定不能當著孩子面吵架?當然不是。




父母不吵架分兩種:


一種是所有情緒和感受得到了和充分表達和合理溝通,不需要吵架。


另一種是,避免溝通,為了不吵架而不吵架。




第一種是真和諧,第二種是假和諧。




真和諧的父母一定是很好的情商教練,假和諧的父母無法真實表達自己,為了孩子而壓抑自己的真實需求,情緒不是流動的。




孩子只能看到彼此的妥協,而看不到衝突化解和問題解決的過程,缺乏真實的「衝突體驗機會」。




孩子長大以後,在社交中也不一定會很好地表達自己、應對衝突。




我曾經接觸過這樣一個案例,父母近十餘年不說話,分房分餐,連家裡老人出殯這樣的大事都是靠別人傳話,相互之間不僅零吵架,更是零交流。




這樣的假和諧之下,家裡的孩子社交都比較封閉,親密關係也很有問題。








當夫妻遇到問題,不可避免地和另一半爆發爭吵時,如果可以「非暴力溝通」,表達自己的需求、感受和想法,並且積極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法。反而是對孩子很好的情緒訓練。




?

首先需要先

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夫妻吵架很容易越吵越凶,深呼吸,暫停幾分鐘都是讓情緒降溫很好的緩衝辦法。




?其次,

對事不對人

,善用 「我式」溝通法,說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抱怨。




?再次,夫妻也需要親子中的

共情

,換位思考,想想對方的需求和感受。冷靜下來後,努力尋求解決辦法。




「非暴力溝通」的底線是不對彼此進行謾罵、人生攻擊,不惡語傷人。




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太過激的言行,容易影響孩子的安全感和自我評價。對於孩子而言,沒有什麼比

「我的爸爸/媽媽是個混蛋、壞人」

更具破壞性了。




每對夫妻溝通模式不同,有人習慣熱吵,有人喜歡冷戰,無論哪種方式都應該留一段時間讓情緒平緩下來,然後再交流溝通彼此的想法、需求,找到問題解決的方法。




夫妻關係就像雙人舞,每個家庭都有自己處理問題的獨特模式,然而都離不開真實的表達和彼此的和解。










「災」後重建,重點是要「和好」




父母吵架後,最重要的工作,是讓孩子看到父母和好的過程,並且真誠地告訴孩子事情的前因後果。




?首先,向孩子解釋人與人之間是有差異有衝突的,父母只是在某些事件上有分歧。




?其次,坦言這次爭吵是父母的事,與你無關,並不是因你而起。




?最重要的,是要告訴孩子,爸爸媽媽不管發生什麼事都永遠愛你。




如果孩子在父母爭執後已經有強烈的情緒問題,甚至異常行為,有攻擊性,可以通過安全的攻擊性遊戲幫助孩子宣洩情緒,比如打枕頭、打沙袋等高強度遊戲。




還可以通過角色扮演遊戲,讓孩子重演現場,比如孩子當爸爸,玩具做媽媽,讓孩子可以理解真實的衝突和情緒。




當然,通過講繪本、玩畫畫、玩音樂、模擬角色演動畫等表達方式也都可以幫助孩子梳理和宣洩自己的情緒感受。








其實,在一段「完美爭吵」(衝突-和解-重建-修復)中,父母真實地呈現了自己在親密關係、社會交往中的衝突與矛盾,孩子可以以第三者的角度看待父母是如何在衝突中走向合作的。




情緒的爆發、感受的表達、情緒的描述處理與控制、問題的溝通與解決.....可以說是最好的實戰案例分析了。




尤其是父母通過對立走向和解的過程,讓孩子也獲得了這樣的情緒經驗。




在「完美爭吵」或者「非暴力溝通」模式中的父母吵架,孩子會學習到情緒處理和解決問題的方式。




天下沒有無分歧的家庭,夫妻爭吵對於孩子而言,更是一種真實而又強烈的體驗。




好好說話,好好吵架,好好重建,在真實流動的情緒中,給孩子穩定和諧的成長環境。






本文作者:晴天媽媽,3個娃的北大碩士,國家認證親子諮詢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CASEL認證情商指導師,專欄作家,主持人,親子閱讀推廣人。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處理,郵箱tougao@ksjgs.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凱叔講故事 的精彩文章:

穀雨的由來,關於它的習俗有哪些?
如何選擇孩子的第一件啟蒙樂器?

TAG:凱叔講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