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宰相有兩個硬指標,明內閣首輔和清軍機大臣,最多只算半個宰相

宰相有兩個硬指標,明內閣首輔和清軍機大臣,最多只算半個宰相

在很多明清影視劇或是文學作品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宰相」這個字眼,甚至在很多名人故居的牌匾上也能看見諸如「三朝宰相」、「一代名相」之類的,那麼明清時期真的有這麼多宰相嗎?

宰相二字最早見於商、周時期,但在歷代王朝中,除了遼代以外,宰相併不是官職名而是個俗稱,用來指輔佐君主行使權力處理政務的主要官位。在不同的時期,宰相所指的具體官名也不盡相同。秦朝丞相、漢代的三公、唐初的三省長官、宋代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元代中書省丞相,都可稱為宰相。

宰相有兩個硬性標準可以衡量,其一是必須擁有議政權,其二是必須擁有監督百官執行權。既然有了這兩個標準,我們就可以來對明清的宰相做一番論述了。

朱元璋開國後,設立了左、右兩位丞相,這時期的丞相地位和歷代宰相無異。可是到了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爆發,朱元璋在清除大量功臣的同時,也廢除了丞相制度,也就是說,胡惟庸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後的一位宰相。

或許有人會提出不同的意見,認為明代的內閣首輔其實與宰相地位相同。這種看法其實有失偏頗,因為無論從立法角度上看,還是從實際權力的運作看,內閣首輔都不是前朝的宰相。

從立法角度上說,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後,在《皇明祖訓》中明確提出:「以後子孫做皇帝時,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物群臣即時劾奏,將犯人凌遲,全家處死。」這一祖訓終明一代也沒有改變。

嘉靖四十二年(1592年)正月,嘉靖皇帝對嚴嵩在內閣的所作所為曾概括:「雖無相名,實有相職。」這是他對嚴嵩為內閣首輔時閣權外延的總結和警醒。嚴嵩的倒台,恰恰反應的是嘉靖皇帝恪守《皇明祖訓》所規定的不設丞相的立法原則。

從內閣權力的運作來看,明朝內閣首輔也不等於前朝宰相。內閣議政權最主要的表現是票擬。票擬的程序是這樣的:皇帝直接通過司禮監文書房下章奏於內閣,內閣根據聖諭擬票,再通過司禮監批紅後下發執行。在下發前還要經過六科給事中的審核。也就是說,內閣首輔的權力受到司禮監和六科給事中的限制。

對此有人會問,張居正時代內閣首輔權力達到了頂峰,連萬曆皇帝都怕他三分,這總應該算是丞相了吧?其實張居正手握絕對權力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誕生的,首先是萬曆皇帝年幼,慈聖太后委之於輔政大權;其次,張居正又協調了司禮監的關係,和馮寶建立了戰略同盟,正是有了這樣的關係,他才能執掌大權。

但是,萬曆皇帝一親政,張居正卻被視為「侵權」,並在死後不久被治罪。不過從明代內閣跌宕起伏的發展過程中,也應該看到,明代內閣制多少還保留了古達宰相的殘餘,但是到了清代後,這種現象就一去不復還了。

清代初期中期,最高的權力中樞是內閣,當時的內閣首席大學士已經無法和明代的內閣相比,因為除了內閣外,還有議政王大臣會議、康熙時期的南書房,它們都大大削弱了內閣的權力。到了雍正時代又建立了軍機處,從此內閣的權力進一步受到限制,以至於後來慢慢淡出了權力中樞。

就算是清代中後期的軍機大臣也和宰相的地位有天壤之別,軍機大臣只是秉承皇帝的旨意辦事,並沒有監督百官的權力。最多也就是有點議政權,但也就是提提意見而已。

人們之所以將明代內閣首輔和清代內閣大學士以及軍機大臣稱為「宰相」,是因為這些人在朝廷中地位最高,權力相對最大,因此才冠以宰相的名義,這也是一種最讓人感到虛榮的稱呼。可真要是細究起來,自洪武十三年後的明清時期,真正的宰相一個也沒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歷史 的精彩文章:

蘇聯有一項最高榮譽,規定一人只能授予一次,但此人特殊連獲四次
近代最臭名昭著的一家公司,勢力遍及全球,曾給大清帶來無盡苦難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