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日本失去20年,為何依然富裕

日本失去20年,為何依然富裕

說起鄰國日本的經濟狀況,不管是國內媒體還是日本學界都喜歡用「失去的20年」來概括整個日本的經濟狀況,似乎日本已經走向衰退和沒落,但國人們到日本旅遊,或者是透過各種文化產品見到的是個乾淨、整潔、富裕、發達的國家,無論如何也不像是日薄西山。日本高調宣傳「失去了二十年」也並不完全是日本人的低調與內斂,對外哭窮是日本的一貫伎倆,因為哭窮可以給日本帶來好處。

貿易戰往事

回顧戰後歷史,日本並非一貫低調,也曾經張揚過,但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日本自1968年完成追趕歐美目標,特別是進入80年代中期後一夜暴富,據統計當時僅僅是東京的地價就相當於購買整個美國國土的四倍價值。此時的日本不僅在數量上而且在質量上都完成追趕任務,經濟進入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

在這種背景下,從政治家到普通國民,都開始頭腦發熱,日本列島充滿驕橫、狂躁之氣,以為日本經濟增長前景不可限量,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與日本相比。這種自滿導致日本整個國家對泡沫失去警惕。企業、民眾齊上陣,全民炒股、買房,就連家庭主婦也加入投機行列,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投機風潮。日本投資者開始對美國進行大規模投資,以高價購買美國的土地、礦山、農場、工廠、企業、銀行、旅館、摩天大樓、商業中心、高爾夫球場以及好萊塢等,夏威夷幾乎成了日本的「殖民地」,日本甚至聲稱要「購買美國」,其結果不僅惹怒了美國,而且也被世人稱為「經濟動物」而受到鄙視。

眾所周知,美國很快就對日本進行了反擊,首先是美日貿易戰,接下來就是「廣場協議」迫使日元急劇升值,迫使日本進行以擴大內需或者說是以減少對美出口為目標的結構調整。在美日經濟戰中,日本節節敗退。再加上後來經濟政策上的失誤等各種原因,日本出現了泡沫經濟破滅,從此陷入長期低迷狀態。

很顯然,昔日當「驕兵」,日本吃盡了苦頭,所以才選擇了明退暗進的「哀兵之策」。「對美國來說,『孱弱的日本』這一說法發揮了神奇的威力。高貴的美國不會再打已經倒地的對手。其結果,汽車、汽車零部件、金融服務和大米等這些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日美之間懸而未決的問題,直到現在連一個都沒有解決。」

正是因為日本的示弱與長期的低調宣傳,使得美國放棄了與這個昔日的「經濟宿敵」較勁,而將打壓的目標轉向中國;也正是因為日本經濟低迷,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借錢的目光沒有盯住日本而是轉向了中國,使得日本在經濟全球化大環境中順風順水。正是所謂「失去了二十年」的宣傳功效,使日本得以在不被別人矚目、反被別人同情,甚至是被人看不起的情況下,低調地發展了經濟。

所謂失去的20年

在上世紀80年代後半期房地產和股市泡沫破裂後,日本經濟增長出現了斷崖式的下跌。1990年日本GDP是464萬億日元(按照1995年價格計算),十年之後的2000年日本的GDP僅僅達到534萬億日元的水平。這十年期間GDP的平均實際年增長率是1.4%,低於所有發達國家。這是泡沫經濟崩盤後第一個「失去的十年」。此後,在2001年到2010年之間,日本GDP平均實際年增長率進一步下滑到1%以下。在此期間,日本出現了長期的通貨緊縮。這是第二個「失去的十年」。

在已有的歷史事實和媒體的不斷炒作下,日本這些年真的是慘透了,日本的經濟增長率持續走低,人民生活水平停滯,個人實際收入無大幅度增加,人口出生率嚴重下降,老齡化社會到來,政府財政長期惡化,年輕人工作壓力大,日本國內的地區差異,日本國際地位下降,分明是一個馬上要迎來崩盤的國家。但是念叨了這麼多年,日本依然是世界上的發達經濟體,日本仍然擁有亞洲最悠久完備的市場經濟體制,日本依然有大批世界上一流的大公司,日本民族也一向以踏實肯干、兢兢業業著稱,這不是相互矛盾嗎?

20年的真相

那麼真相如何呢?真相是今天的日本依然是世界上平均壽命最長的國家,是使用蘋果手機比例最多的國家,甚至蘋果的祖國美國也被其遠遠甩在身後,蘋果在日本真真是「街機」。日本的網速也是世界上最快的地區之一,很多歐洲老牌發達國際也趕不上,日本的電視台則早就進入了數字時代,而新幹線、鐵路、高速公路、航空運輸、地鐵構成的交通運輸網路計劃覆蓋了日本的任何一個角落,不同的交通工具之間可以做到無縫切換,如果可能,你可以從東京一路到日本北海道某個不知名的鎮子上,日本交通體系的完備還真沒幾個國家比得上。

2015年,日本的總量達4.8萬億美元,仍居世界第三位,人均GDP高達32480美元,仍居世界前茅。海外凈資產高達339.3萬億日元(1元人民幣約合16日元),為世界第一;個人金融資產為1700多萬億日元,居世界之首。從外匯儲備看,到2006年為止,日本一直居世界第一位,2006年以後被中國超越,居世界第二位,2015年9月為1.23萬億美元。另外,日本還擁有可供半年消費的石油儲備,以及大量的鎳、鉻、鎢、鈷、鉬、釩、錳、銦、鉑及稀土金屬等戰略物資儲備,實際上是一種物化的外匯儲備,而且更具戰略意義。

除了廟堂之高的數據再看日本的失業率,日本的失業率一直不高,始終維持在3%左右,最高年份的2002年也只有5.4%,而歐洲國家大多都在8%以上。普通國民的生活水平高於很多歐洲發達國家,跟國內相比,日本東京一個西瓜都賣150元人民幣以上,東京的生活成本比北京大得多。至於自然環境和空氣質量就更不用說了,每年都會有大批的中國遊客去日本觀光旅遊,對於北京人民來說就是到日本能「醉氧」,日本製造業在全球格局中仍然佔據高端,日本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依然是世界一流水平。日本依然是一個極富有的發達國家。

從技術上說,日本政府是絲毫不吝重金,對企業的研發大力支持,大量日本企業也在為技術研發費心費錢。從1990年起日本對研發的投入佔GDP的比重在發達國家中便是最高的,到了2015年更是直接接近政府財政收入的3.5%。眾所周知,在過去的20年當中,日本在物理、化學、生命科學等領域湧現出十餘名諾貝爾獎獲得者。反觀國內,在自然科學領域還只有一位屠呦呦(莫言的諾貝爾文學獎不在其列)。一個簡單的例子便可以看出,大量的國產手機在攝像頭技術上需要仰日本企業鼻息,而蘋果三星的關鍵技術就相應的少一些,索尼雖然還在虧損但是正在走向轉型,在很多關鍵技術領域,索尼依然是不可或缺的。

真正的了解和體察

以上種種,不言自明,日本「失去的20年」之下依然是一個富有的發達國家,雖然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存在,但是拋去單純的以GDP發展論高低的論調,日本的發展潛力依然是不可小視的。

只是,日本政府和媒體似乎別有用心,或許是處於日本的低調內斂,或者是日本人的韜光養晦,日本政府和媒體在面對經濟發展時一向對經濟數字敏感,經濟形勢走低或者是受全球經濟頹勢影響時,政府官員和專家學者以及各種媒體的大肆渲染簡直是連篇累牘,不明就裡的甚至以為日本經濟明天就崩潰,但是真實情況是日本人只在經濟形勢走低時聲音大,在經濟增長率略有回升或者是安倍經濟學稍有起色時悶聲發大財。日本所謂的失去了20年,真實情況如何,還真得靠國人們擦亮眼睛,努力體悟。

(摘自《財經》,並收錄於《讀者參考》138期備選資料)

讀參君的福利社

讀參君送福利啦!現在開始,我們每周將根據留言的點贊數量和留言質量選出一位幸運粉絲,贈送最新一期的《讀者參考》紙質書一本,屆時我們將通知這位獲獎讀者,取得聯繫方式。歡迎大家參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者參考叢書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你總是愛上同一類人?

TAG:讀者參考叢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