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閱讀,也沒有那麼了不起

閱讀,也沒有那麼了不起

現代社會資訊空前發達,很容易給我們的腦袋裡塞進許多焦慮。

前一段時間,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幾乎所有的媒體、自媒體都在那幾天開啟了對閱讀的讚美模式,對閱讀重要性的誇大洗腦。

說實話,這個節日我之前都沒聽說過,於是我上網一查,發現它是1995年「國際出版商協會」的創意。我平時並不是一個「陰謀論者」,也不好下結論說這個節日背後有商業利益的推動。僅就閱讀這件事,我覺得不應該有那麼重的心結。

首先,閱讀不是我們人類的天性。

文字出現才5000年,普通人能大量閱讀才最多600年。無論是古希臘還是春秋戰國,最古老的學習幾乎都是通過對話和吟唱

據說,蘇格拉底就很不滿意閱讀的出現,他認為思想只有在交談中才能深入,而文字把思想外化,最終會使人類的記憶力消失。

好在蘇格拉底並不都是正確的,但閱讀並不是唯一精妙的學習方法,這一點他是正確的。

閱讀出現的時間不夠長,還沒有成為我們人類天性的一部分,這很正常。

甚至有科學研究表明,百分之五以上的人有「閱讀障礙」。同時另一則調查報告是,在美國的企業家和CEO中,有「閱讀障礙」的人比例高出平均。白手起家的創業者中,有「閱讀障礙」的人比例更高。

這是否說明,「閱讀障礙」不但不是人的智力有什麼問題,很可能相反,神經系統沒有被改造成為適應閱讀的迴路,卻激活了另一些天賦。

所以如果你不愛閱讀,或者閱讀有一些困難,這沒什麼大不了。

其次,享受型的閱讀和學習型的閱讀,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

並非所有的閱讀都是在學習,尤其是娛樂型的閱讀,和看電視、閑聊天沒有本質區別。

我們都會遇到那麼幾本小說,每次看的時候都心潮澎湃,沉迷其中,唯一擔心的事情就是看完了怎麼辦。像這樣的閱讀,不會比看一場電影,聽一段相聲,獲得的知識多多少。因為所有的學習,都是離開舒適區的,它不會讓你感到輕鬆愉快。

一切學習,都是「接收信息,內化,提取信息」三個階段,只完成其中一兩個,是不能稱為學習的,比如碎片化閱讀,比如開車的時候聽書,這些都只能稱為娛樂。

有時候,我們看了幾本書,內心有一種強烈的自我滿足感,覺得自己沒有浪費時間,在學習在進步,而且學到了不少新東西。

如果這時候請你寫一篇文章,說說你的想法。提起筆來你通常就會發現,基本上你只能寫出一些很粗淺的內容。因為寫作,會毫不留情地反饋你的思考漏洞。

下次你讀了一本書,覺得有很大收穫的時候,就可以試著動動筆,記錄一下你的收穫是什麼,這樣你就馬上知道自己是在「學習」,還是在「假裝學習,其實娛樂」。

真正的學習,必須有「內化」和「提取」這個兩個階段的,不斷的反覆練習,讓新信息沉澱到下丘腦,經過編碼成為你知識體系的一部分,並和你的其他知識形成鏈接,使用的時候可以輕鬆提取。這一過程全部完成,這是學習。

反過來,只是「接收信息」,那和你把好文章「收藏」在手機里是一樣的,用的時候永遠找不到,「收藏」越多,越找不到。因為這樣閱讀的書籍,沒有放進你的圖書館,而只是扔進你的圖書倉庫,天長日久地攢灰塵而已。

但並不是說我們只能學習型閱讀,我個人就十分喜歡享受型閱讀,並且樂此不疲。但我清楚的知道,這樣的閱讀沒有什麼了不起,和我出門去看一場電影差不多,並不值得驕傲。

信息爆炸的時代,人人需要警惕自己誤以為自己「學習」了很多知識。

然後,閱讀不是學習的唯一途徑,不閱讀的人照樣成才。

且不說我們現在有互聯網+維基百科,就是不上網的人,聽收音機也能學習,有的還能學的很不錯。遠的有《數字化生存》的作者,患有嚴重閱讀障礙症的葛洛龐蒂,近的有相聲名家郭德綱,他們都不是靠閱讀成為本專業的楚翹。

能閱讀固然好,但有的人就天生有很特別的學習方法。比如和別人交流,甚至有的人好為人師,喜歡在給別人傳授知識的同時,完成自己的學習,也非常有效率。這聽起來不可思議,但有一個鳳凰台的著名主持人就是這樣的奇才。他親口跟我說過,遇到不太懂的問題他也敢上台就講,講著講著,自己便發現了自己的知識盲點,一邊現想,一邊金句疊出,我嘆為觀止。

現在網上聽課,聽書,非常流行。

這真是個好時代啊,我們用剩餘注意力就可以吸收那麼多信息,聽名字如雷貫耳的名師給我們指點一二,再也沒有頭懸樑錐刺股的悲劇了。

善於利用這個福利的人,收穫不會小,但也沒有看起來那麼容易。因為信息的獲取太輕鬆,人們更容易忘記「內化」和「提取」兩件事,使網路學習降低為娛樂。很多人買了幾十個課程,最後收效甚微,就是這個原因。

最後,我想說的是,如果你是一個幸運兒,天生就喜歡閱讀,那麼祝賀你。如果你恰好不是,也沒有關係。

最簡單的學習是愛思考,能提出好問題。提出問題以後不是放置不管,而是按圖索驥,遍訪名師地去尋找答案。找到答案後在生活和工作中反覆練習和使用。

有這樣的學習習慣,閱讀就是錦上添花,而不是他們嚇唬你的那種「不閱讀就是人生失敗」之類的那麼嚴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絲洞 的精彩文章:

過度求關注是一種病
驀然回首,陳彼得依然年輕。你也可以

TAG:千絲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