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評彈歷史:中國史家的變遷,知古可以通今,也能預知未來

評彈歷史:中國史家的變遷,知古可以通今,也能預知未來

今日頭條 王俊傑猛

中國史家的變遷,知古可以通今,也能預知未來。

春秋之前,史官,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官職,被稱作太史,其職能不僅僅在於司馬遷所言「史以記事」,而且還有一更重要的職能,就是參與國家大事、對未來進行預測,也就是卜筮,卜用靈龜,筮用蓍草。

太史,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曉陰陽之變化,通宇宙之玄機,故能因萬事萬物之變異,大到王朝之興衰,小至個人家族之成敗。

太史之所以佔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其手中掌握什麼樣的神秘「武器」呢?是圖籍。

圖即是河圖、洛書;籍則為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可惜的是,由於太史是一脈單傳,也就是僅僅天子的太史才掌握了全部圖籍的秘密,太史後繼無人導致圖籍的秘密對後人封閉,從此再難窺古代圖籍的全部要義。而私人著史的興起也導致了太史逐漸淡出政/治的舞台,這一切均發生在歷史的大轉折點――春秋戰國時代。

三王五霸時代,圖籍是一個王朝國祚的象徵,圖籍的去留預示著國祚的變遷,因此掌握圖籍的太史的去留,也往往預示著王朝與諸侯的興衰和更替。

《呂氏春秋先識覽》記載:「凡國之亡也,有道者必先去,古今一也」。「夏太史終古見桀迷惑,載其圖法奔商;商內史向摯見紂迷惑,載其圖法奔周;晉太史屠黍見晉公驕無德義,以其圖法歸周。」

由於掌握並精通圖籍,古之太史均具有驚人的預測能力。

三國時期的管輅,因精通周易且預言精準而為曹操所器中,即可管窺一斑。因此,太史往往為君主所重用,參與政事、決計國家大事,太史佔據重要的地位。不過,很多時候,面對命運的安排,太史只能預言興亡而無法改變現實。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陽父曰:「周將亡矣!…若國亡不過十年,數之紀也。夫天之所棄,不過其紀。」果如其言。烈王二年,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周與秦國合而別,別五百載複合,合十七歲而霸王者出焉。」果然應驗。

春秋之前的史家,是信仰上天的,如實記載發生的事實是史家義不容辭的責任和對上天應盡的義務。

由於當時的君主對上天無比的崇敬(如史載秦文公郊祀上帝),因此君王不敢幹預史家的職責。

但到了春秋亂世,禮崩樂壞,亂臣賊子迭出,對上天的信仰也遭到了破壞。為亂之臣為給自己正名,以免遭天譴,意圖迫使太史篡改事實、粉飾自己的時間頻頻發生,晉董狐直筆、齊太史死節之故事聞名千古。

春秋亂,圖籍散,諸子出,太史完。

孔子不信上蒼(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而信自己所信奉的王道。

因此,孔子以自己之所謂王道觀點著史,開私人著史之先河。孔子之春秋筆法,為後世粉飾篡改歷史、隱瞞真相,提供了可供參考的榜樣。

自司馬遷著《史記》,開中/國百科全書式史書之先河,中國的二十四史,與其說是史,毋寧說是傳記與典籍的複合體。

中/國的史家,以記言、記人、記事為主,其歷史觀雖力求真實再現歷史,亦難免有為前人辯護頌揚之嫌疑。

簡言之,中/國人是為記事而記事,古人認為,知古可以通今,也能預知未來,歷史不光為現在提供參考與借鑒,更為未來指明方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