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火星有多少未解之謎

火星有多少未解之謎

圖片來源於網路

如果要在浩瀚的宇宙中尋找一顆與地球最相近的行星,恐怕人們首先想到的都會是火星。這兄弟倆長得太像了——同樣有高山、峽谷,同樣是四季分明,甚至連一天的長短都差不多。因此,人們探測火星的腳步從未停止。

目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火星登陸探測器「洞察」號正在美國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內做發射前的最後準備。此前預計「洞察號」的發射窗口在2018年5月5日開啟,預計在2018年11月26日在火星北半球的埃律西昂平原(Elysium Planitia)著陸,在火星表面工作728天(708個火星日)。

類地行星怎樣起源演化

一直以來,我們都對火星探測抱有極大的興趣。1965年水手4號火星探測器成功到達火星以來,世界各國相繼發射了40多個火星探測器。

但是,在中科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鄭永春看來,「洞察」號與以往的火星探測器不一樣。「以往的火星探測器都是對火星表面進行探測,『洞察』號將會探測火星內部,我們對火星表面的情況比較了解,對火星內部的了解是比較少的。」鄭永春說,「火星表面,我們現在已經有非常好的數據了,整個火星表面的圖像解析度已經達到0.3米,氣象、水流、地形、地貌、礦物等方面的信息已經都比較清楚了。如果我們能夠知道它內部的情況,那麼對於理解其表面的情況是非常有幫助的。」

然而,「洞察」號不僅僅要完成一個火星任務,科學家們更大的興趣在於通過火星了解太陽系中包括地球在內的類地行星的起源與演化過程。在NASA眼中,火星就像一塊他山之石,科學家希望通過對其內部深層結構的探測,來解決太陽系行星科學中的一個基本問題——40多億年前,太陽系中包括地球在內的類地行星是如何形成的?

超級大峽谷是如何形成的

其實,在這顆紅色行星表面仍有很多謎吸引著科學家。

鬼斧神工的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一直令人神往。火星上也有一個很出名的大峽谷,這個巨大的峽谷長約4000公里,寬約200公里,深10公里,它就是水手大峽谷,也是太陽系內最大的峽谷。相比之下,科羅拉多大峽谷就很「袖珍」,它的長度只有800公里,寬度只有約30公里,深度僅有1.8公里。

水手峽谷的起源至今是個謎。科學家認為水手大峽谷的形成很可能與其西面的塔爾西斯高原的演變存在密切的關係。這裡出現過較為活躍的火山活動,在峽谷和周圍的平原上存在連續性的熔岩流痕迹。在火星形成的第一個十億年期間,隨著塔爾西斯高原地區的隆起,以及岩漿的活動加劇,拉伸著周圍的地殼活動,最終將該地區摺疊形成巨型凹槽地貌。

有的假說認為,水手峽谷最早是幾十億年前的一道裂縫,隨著星球的冷卻而形成。在鄭永春看來,大峽谷的形成與火星內部運動脫不了關係。「地球上有板塊構造,板塊的運動形成了峽谷與山脈。火星上這麼大的大峽谷如果出現在地球上,大多與地質構造有關。那麼火星是否也會有板塊構造?到底是什麼樣的地質構造作用,導致了這麼大的峽谷的形成?這很可能與火星內部有關係。」鄭永春說。

地表的「陰陽臉」是怎麼回事

科學家一直對火星南北半球間的巨大差異迷惑不解。火星的北半球地勢低平,是太陽系最平坦的地方;南半球則是充滿隕石坑和溝壑的高地。火星北半球的平均高度約比南半球「矮」約3000米。

火星上直徑大於30公里的深坑數超過3000個,其中約90%分布在南半球。北半球則存在巨型隕石坑伯勒里斯盆地。火星南北半球地貌差異巨大,構成獨特的「陰陽臉」。鄭永春認為,「陰陽臉」也可能與其內部有關。

美國科學家在《自然》雜誌發表文章認為,數十億年前,小行星或彗星猛烈撞擊年輕的火星,使火星變得南高北低。不過,也有科學家認為,最新研究成果雖然為撞擊說提供了更多論據,但仍無法完全排除其他可能,如火星自身的地質運動。

火星怎麼弄丟了大氣層

之前的火星探測任務已經證明,火星曾經有過大規模的液態水,這要求當時的火星有濃厚的二氧化碳大氣層,以實現保存液態水所需要的溫室效應。但現在的火星只有十分稀薄的大氣層。火星到底怎麼弄丟了它的大氣層一直是個謎。

2015年11月,NASA舉行發布會介紹「馬文」號探測火星大氣的重要發現。科學家發現太陽風以每秒100克的速度在剝離火星大氣。由於火星沒有較強的全球內稟磁場,無法像地球一樣形成保護自身的磁層,從而使太陽風能夠直接與火星大氣相互作用。「馬文」號首席科學家稱:「我們已經看到,太陽風暴期間大氣侵蝕顯著增加,所以我們認為幾十億年前當太陽年輕和更加活躍時,火星大氣的損失率更高。」

鄭永春表示,火星數十億年前曾經擁有大氣層和液態水。但如今的火星卻已生機不再。科學家推測,火星可能經歷過重大變化。通過「馬文」號的探測,人類試圖揭開火星大氣層消失之謎。

誰帶走了火星磁場

對火星地殼被磁化的情況進行分析後,科學家們推測,在40億年之前,剛形成不久的火星可能也曾擁有過全球性的內稟磁場,而且其強度與地球磁場非常相似。不過,這個磁場存在了很短的時間後便神秘地消失了。

在解釋火星內稟磁場消失的各種觀點中,最主要的一種觀點認為,隨著火星核的冷卻,其中液態金屬的對流逐漸減弱,最終導致了磁場的消失。

然而,有學者並不認同這種觀點。比如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賈法爾·阿爾卡尼-哈梅德認為,當年推動火星液態核心內液態金屬的對流的力量並非來源於火星內部,而是來自一顆被年輕的火星所俘獲的大型小行星。也就是說大型小行星使火星產生了全球性磁場。最終,在火星引力的作用下,這顆小行星與火星碰撞並解體,火星磁場也隨之消失了。但有其他學者認為,火星是否能捕捉到一顆足以對其內核運動產生影響的大型天體,是非常值得懷疑的。

除此之外,有關火星的謎題還有很多,比如,火星大氣層的甲烷來自哪裡?火星上曾經大規模的水到哪裡去了?期待「洞察」號能給我們帶來更多的答案。(陸成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網 的精彩文章:

《步輦圖》上的家國大事
慢跑累計一小時,早亡風險降六成

TAG: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