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世界為什麼是今天這個樣子?

世界為什麼是今天這個樣子?

前 言

前段時間,微信朋友圈中有一貼子刷屏,是關於高曉松在杭州開的「曉書館」。這座圖書館開在杭州良渚文化藝術中心,這個藝術中心的建築設計師,是與貝聿銘齊民的日本現代派建築大師安藤忠雄。建築本身已經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更兼室外環植著數百棵染井吉野櫻花。每到暮春三月,那繽紛的櫻花一齊綻放,漫天飛舞,如夢似幻,真箇是美如世外桃源,讓人沉醉不願歸去。

只可惜,杭州曉書館再美,也遠在杭州,即使有緣去一趟杭州,還要預約,能否預約得上還是未知數,我們也就只能在朋友圈中感慨一番,並期盼高曉松能在深圳也開一家,最好就在我家不遠之處。

不過,曉書館畢竟是一家圖書館啊,圖書館最主要的用途當然是看書的。如果裡面的書儘是些語錄、雞湯、理念等口號類書籍,那再美也是金玉其外,不值得駐足留連。好在高曉松沒有讓人失望,他專門成立了一個選書的團隊,選的都是公認的好書,而拒絕勵志暢銷洗腦類的書。他還列舉了二本必須有的書《槍炮、病菌與鋼鐵》《百年孤獨》,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當然是鼎鼎有名了,我二十多年前就看過(似乎那時是沒付版權費的,我只能對馬老說對不起了),近年還看過他的《霍亂時期的愛情》、《一樁事先張揚的謀殺案》,都是經典的好書,但是《槍炮、病菌與鋼鐵》是什麼書,我居然沒有聽過?什麼書又值得高曉松如此重點推薦?

趕快在噹噹搜了一下,原來是講人類歷史的發展歷程,評價很高,作為一個對歷史與社會學都頗有興趣的人,那必須買來讀。讀了才發現,這本書實在是太有趣,知識太豐富了,很多原來模糊的碎片化的關於人類發展歷程的知識,在這本書里有了全面系統的論述。內容太豐富,撿幾個重要的方面說道說道。

一 人從何而來

人是從類人猿進化而來,這已經是歷史學家的共識。但是全世界的人類,是從一個地方的類人猿進化而來,還是分別在不同的地方進化而成則有不同的見解,在歷史學界這叫多地進化論與單一進化論之爭。目前國際學術界主流認為:現代人都是從古代非洲人進化而來。

大約250萬年前,我們的直系祖先身體開始長高,相對腦容量開始增大,這些原人通常叫做非洲南方古猿、能人和直立人。

大約100萬年前,非洲直立人開始走出非洲,向亞洲東南部發展。而大約50萬年前,直立人開始在歐洲出現,這時的人已經屬於智人,頭骨與我們現代人已經非常接近。

現在通過對中國人的DNA測試,遺傳學家認為中國人一樣是由古非洲人進化而來,只是時間上有的說是13萬年前,有的說是6萬年前,還有更早的說法。但基本上,中國人是由古代非洲人進化而來,應該是學界比較普遍認可的說法。

幾十萬年前,由於地球逐漸變暖,非洲變得逐漸炎熱,而亞洲與歐洲變得溫暖濕潤,更適合人類生存。於是古非洲人的一支開始向外遷移,一支遷往亞洲東南部,一支遷往歐洲。亞洲東南部的後來又北上到了中國,當然這個過程是非常緩慢曲折的,與當今一天就可以從中國到非洲不可同日而語,從我們的祖先走出非洲到來到中國,經歷了多少萬年,無數代人之久。

大約一萬二千年前,地球最後一次冰川期時,人類一支往北渡過北令海峽到了北美,然後又從北美到了南美,亞洲的一支從印度尼西亞到了大洋洲,當時的大亞洲及印尼諸島,很多地方還被冰川覆蓋著,或者連成一片,或者相距不遠,所以跨越的難度比我們今天看到的容易得多。還有一種說法,是說有的南美人可能是從印尼和大洋洲,坐船到南美洲去的,那一萬多年前的古人類,造船的技術應該已經是相當發達了。

大約一萬二千年前,人類就已經在除南極洲之外的所有大陸分布完畢了,直到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後,歐洲開始向世界殖民,才開始新一輪的人類大遷徙。

二 為什麼是歐洲殖民美洲、非洲而不是相反

美洲是人類最後踏足的一塊大陸。非洲早在700萬年前,就有人類存在,而歐洲、亞洲的人類歷史也有十萬年以上,而美洲,直到一萬二千年前,才被人類佔據。在麥哲倫完成環球航行和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後,歐洲開始了對美洲的殖民,美洲大陸被西班牙、葡萄牙、英國、法國、荷蘭等國瓜分完畢。

為什麼是歐洲殖民美洲,而不是相反,美洲殖民歐洲呢?首先,歐洲人已經發明了能跨海航行的大型船隻及槍炮,以及嚴密的組織性,而當時美洲印弟安人還處在奴隸社會,既缺乏相應的先進武器,也沒有嚴密的戰術紀律,基本上是一盤散沙。

1532年11月,西班牙殖民者弗蘭西斯科-皮薩羅率領168名士兵,向位於秘魯的印加帝國皇帝阿塔瓦爾帕發動進攻,而阿塔帕爾瓦的軍隊有8萬多人。但印加帝國的8萬多軍隊被168名西班牙軍隊打得屍橫遍野、血流成河、潰不成軍,皇帝本人也被殺死。因為西班牙人有槍炮、有鋼刀、鋼製盔甲還有馬匹,同時還訓練有素,進退有序。而印弟安人只能用石頭、木棍、短柄斧頭、彈弓等初級武器,同時又是一盤散沙。雖然人數眾多,但在裝備精良的西班牙軍隊的衝擊下,很快丟盔棄甲,落荒而逃,同時還互相擠踩,毫無抵抗之力。

在歐洲殖民者與美洲印弟安人的交鋒之中,這樣的場景上演過無數次,擁有槍炮、鋼製武器的歐洲人長驅直入,所向無敵,很快將印弟安人驅趕到內陸深處,佔據了美洲最富饒的土地。

除了槍炮與鋼刀之外,另一個殺死印弟安人的武器是病菌,甚至病菌殺死的印弟安人數量,佔到總人數的95%。歐洲人之前自己曾經歷過駭人的病菌折磨,14世紀發生在歐洲的大鼠疫奪走了2500萬歐洲人的生命。但也因此,倖存的歐洲人對病菌有了抗體,而這種病菌傳播到美洲之後,由於美洲的印弟安人沒發生過這些疫情沒有抗體,他們在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傷寒、腺鼠疫等傳染病的衝擊下,大面積死亡。印弟安人從歐洲殖民者來之前的4000多萬人死亡到只剩數百萬人,尤其是在美國,印弟安人被完全邊緣化,只能生活在保護區里過著極其貧困的生活。白人、黑人、黃種人都能進入美國的主流社會,但這片土地上的原來主人印弟安人,則根本在社會上找不到自己發揮的舞台。

三 為什麼亞歐領先美洲、非洲、大洋洲

前面講到歐洲殖民者依靠槍炮、鋼鐵的優勢,取得了對美洲印弟安人的壓倒性優勢,那為什麼歐洲以及當初的亞洲,在科學技術上取得了相比美洲、大洋洲、非洲明顯的優勢呢?這與地理與生物的原始分布有關。

打開世界地圖就會發現,整個亞歐大陸是一個整體,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陸,他是東西走向的,而非洲與美洲都是南北走向的。亞歐大陸東西最遠超過一萬公里,而非洲與美洲不僅主要呈南北走向,更重要的是中間還被沙漠隔開,使得同一大陸之間的不同區域,很少有來往。相反,亞歐大陸之間,雖然中間也有喜馬拉雅山,有大片的沙漠,但因為連接廣泛,仍有寬廣的區域適合人類居住,因而交流沒有障礙。

亞歐大陸東西走向相比非洲、美洲南北走向的優勢在哪?在於同一氣候的地方多。大家知道,地球上同一緯度下,即使相隔很遠,氣候也差異不大,因而作物就容易傳播。中國有一個典故,「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就是如果是東西,相距幾千公里氣候植物都可以相同,而南北可能差幾百公里,植物已經就有很大的差異了。秦嶺是中國南北的分界線,秦嶺以南和秦嶺以北,雖然距離不遠,但動植物的差異卻很大。

亞歐大陸的東西走向,使得某一地區野生馴化成功的動植物,可以很方便的向同緯度的其它地方傳播,因而極大的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

地理學上有一個奇妙的現象,叫北緯30度,主要是指北緯三十度上下波動五度所覆蓋的範圍,北緯30°線貫穿四大文明古國,是一條神秘而又奇特的緯線。為什麼四大文明古國,都位於北緯30度附近?這其實是有地理原因的。第一,北緯30度溫度不高不低,適宜人類居住。第二,北緯30度降雨量不多不少而且主要是夏季降雨多,適合作物生長。第三,北緯30度土壤日照條件也適合作物生長。正是在北緯30度的新月地區(今約旦、以色列、土爾其、埃及、伊拉克等)誕生了現代人類最早的文明。今天世界上最主要的糧食作物小麥、大麥,就是在新月地區馴化成功,成為人類最主要的糧食品種,解決了眾多人口的生存問題。

在我們今天主要種植和食用的糧食作物中,小麥、大麥、豌豆是新月地區開始種植的,稻米、粟、蜀黍、大豆、綠豆是中國開始種植的,玉米是中美洲開始種植的,馬鈴薯是南美洲開始種植的。

今天我們常食用的這些植物,是人類在近萬年的歷史中,從幾千種野生植物中馴化而成,而從這些植物種類可以看到,其中最重要的二種糧食小麥和稻子,是分別在新月地區和中國開始種植,並且隨後向周邊地區傳播的。而美洲、大洋洲與非洲,直到歐洲人殖民之前,都沒有培育出高產的糧食作物。

植物如此,動物同樣如此。綿羊,原產西亞和中亞;山羊,原產亞洲;牛,原產與亞歐大陸相連的北非(北非由於其地理位置原因,更多的與中亞來往密切,而由於沙漠的阻隔,與中非及南非反而交流極少,所以北非從人種與語言、宗教,都是阿拉伯化的);豬,原產亞歐大陸和北非;馬,原產俄羅斯南部;驢,原產北非;水牛,原產東南亞;雞,原產中國。

就是說,當今人類最常飼養的家畜和家禽,都是在亞歐大陸和北非,即四大文明古國所在區域馴化成功的。種植的主要糧食品種,也主要是在四大文明古國從野生植物中馴化成功的。

為什麼會這樣呢:

亞歐大陸及北非,是一個連接在一起的整體,而且具有相近的氣候特徵。本身具有豐富的可供馴化的野生動物和植物類型。相比之下,非洲、美洲、大洋洲原本擁有的野生動植物品種就比較少,可馴化的品種就更少,所以無法產生可供人類提供豐富農作物的前提條件。

一種動植物在亞歐大陸及北非經馴化成功後,由於氣候的相似性及大陸的整體性方便來往,能以比較快的速度傳播到相鄰的地區,促進整個大陸的發展。而南美洲、大洋洲、非洲因為海洋或者高山、沙漠的隔絕,即使有成功馴化的動植物,也未能傳播到其它地區。象玉米在中美洲成功種植後,數千年都未能傳播到幾百公里之外的南美洲和北美洲。而新月地區的小麥大麥,公元前兩千多年就傳播到了中國,成了中國北方主要的糧食作物,使中國北方的人口大量增長,成為當時世界農業最發達、人口最密集的地區。

正是因為成功馴化了這些野生的動植物,發展起來集約農業。相比原來的採集狩獵民族,定居的農業社會產量更高,能養活更多的人,而且定居者能積累起更多的財富,有了更多的人口,並且有了剩餘的農產品,才開始有了文字、行政等現代國家的體系,並逐步發展起了現代科學技術,在與仍居無定所的游牧狩獵民族的競爭中,取得了壓倒性的優勢。

所以說,亞歐大陸在世界範圍內的優勢,最主要的原因是來源於其先天的地理、生物優勢,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先進農業。

四 世界文字的起源

原始人是靠採集和狩獵為生的,那時每天採的東西每天吃完,沒有使用文字的需要,也沒有採用過任何文字。直到人類定居,開始有了剩餘產品,需要對剩餘產品計數時,才開始有了文字使用的需要。

人類最初發明的文字,屬於象形文字。現今知道的最早的文字蘇美爾文字、埃及文字、中國甲骨文,都是用一些與事物相象的圖形符號來表示要表達的事物。但之後,世界上的文字朝向了兩個方向發展,一種是當今世界主流的表音文字,一種是以中文為代表的表意文字。中國的周邊,象韓國、日本、越南等,以前都以使用中文表意文字為主,但近代為了與世界主流接軌,他們都對文字進行了改革,變成了表音文字,漢字即使有所保留也多失去了原本的意義。

世界原來存在過的語言有數千種甚至上萬種之多,但現在有自己文字的民族已經越來越少了。美洲、非洲、大洋洲的很多土著民族,現在或者完全採用了後來殖民國家的語言,比如南美國家以西班牙語為主,巴西採用葡萄牙語。美國是英語,加拿大是英語和法語。澳大利亞和紐西蘭是英語。中部和南部非洲國家主要是英語、法語,還有部分葡萄牙語,北非國家使用阿拉伯語,非洲原本的土語種類繁多,但多隻存在於口語中,而沒有正式的文字。

現代歐洲文字、阿拉伯文字、印度文字,都是由公元二千年之前敘利亞到西奈半島的一種叫閃族文字而演化而來的。歷史上和現在流行的幾百種字母文字,全部來源於閃語這個老祖宗,大多數是源於對字母形式的複製和修改而產生的。

字母文字演變的一條線是對最早的閃語字母進行藍圖複製和逐步修改,從而發展成早期的阿拉伯字母,再進而發展成現代的衣索比亞字母。還有一條重要得多的是經由用于波斯帝國官方文件的阿拉姆語字母,演變為現代的阿拉伯語、希伯來語、印度語和東南亞語言的字母。而歐洲人最熟悉的一條線路是公元前8世紀經由腓尼基人到達希臘人、羅馬人,再稍經修改成了英文字母。歐洲的文明,無論是他們信奉的基督教,還是他們的文字,其實都來源於中亞地區。現在歐洲國家主要的文字屬於印歐語系,歐洲的印歐語系中主要又分羅曼語族(義大利、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等)、日爾曼語族(英語、德語、荷蘭語、瑞典語等)、斯拉夫語族(俄語、烏克蘭語、波蘭語、捷克語等)。在宗教上,歐洲印歐語系多數都信仰基督教,但羅曼語族主要是信天主教,日爾曼語族主要信新教,斯拉夫語族主要信東正教。在語族、宗教之間的這種一致性也是非常有趣的現象。

雖然漢字是表意文字,但中國的維吾爾語、蒙古語、藏語,都屬於表音文字,與漢語有很大不同,但也有如彝族文字屬於與漢字類似的表意文字。通過文字之間的關聯性來研究民族的來源與遷移史,是歷史學家的一種常用手段。

五 為什麼歐洲全面超越中國

人類文明從新月地區起源後,分別向東和西兩方面傳播。而中國從秦朝統一起後,在東亞地區建立起統一的帝國,之後除極少數時間外,絕大多數處於統一狀態。而相比之下,無論是新月地區還是歐洲,一直處在各種戰爭、民族衝突之中,鮮有長期統一的時候。

穩定而統一的政權,長江與黃河流域平坦而富饒的土地,使得中國在農業經濟上有了重要的文化與科技積累,人口得到極大的增長,在全球範圍內長期處於優勢地位。應該說,這種統一的政治對於社會的穩定,對於農業的發展是比較有利的,這也是農業社會的中國領先世界的重要原因。

新月地區農業發展早於歐洲,技術也一度比歐洲先進。那為什麼歐洲打敗了新月地區呢?重要的原因是新月地區農業過度開發導致生態被破壞,而降雨量少使得被破壞的生態無法得到有效恢復,使得農業的發展變得緩慢起來,也就無法養活更多的人口。新月地區在幾千年前,也曾是森林茂密,綠草如蔭,但現在已經全成了沙漠、戈壁地帶。相比之下,歐洲的降雨量較多,生態恢復較快,所以保持了較好的自然環境,自然也就能養活更多的人口。更多的人口更豐富的產出意味著更多的人可以去從事文化與科技的創造,所以中世紀起,歐洲就已經取得了對新月地區的優勢。

曾經創造了四大發明的中國,原本在與歐洲的競爭力佔有明顯的優勢,那為何從十六世紀開始,中國開始全面落後?為什麼汽車、電話、電腦、互聯網、飛機等這些現代科技,沒有一項是中國人發明的?

有人總結說直接原因是:歐洲的商人階級、資本主義和對發明專利的保護逐步形成,它未能產生專制獨裁君主和使人不堪重負的稅收,以及它的希臘-猶太教-基督教批判經驗主義調查研究的傳統。

還有人說,這是因為中國的文字是表意文字,與歐洲的表音文字相比限制了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那為什麼之前中國又能有四大發明?

中國兩河流域相對豐沛的降水,平整的土地適合於農業的發展,所以在農業時代,中國建立起統一的農業王朝,領先於世界。但到了工業開始興起的時候,中國大一統缺乏自由與競爭的社會,成了工業發展的巨大阻礙,這才是中國開始落後於歐洲的根本原因。

15世紀之初,鄭和的船隊橫渡印度洋,遠達非洲東海岸。這支船隊由幾百艘長達400英尺的船隻和總共28000船員組成。這些航行在時間上也比哥倫布率領3艘不起眼的小船渡過狹窄的大西洋到達美洲東海岸要早幾十年。但是,由於中國朝廷上的政治權力競爭,船隊出洋遠航被終止了,它停止派遣船隊,而且拆掉船塢並禁止遠洋航運,在歐洲開始打開世界大門的時候,中國選擇了關上大門,這也是中國走向衰敗的開始。

而同時,出生在義大利的哥倫布,後來轉而為法國昂儒公爵服務,又後來改事葡萄牙國王。他請求葡萄牙國王派船讓他向西探險,但國王拒絕了他。於是他轉求助於梅迪納-塞爾多尼公爵和塞利伯爵,都被拒絕。在兩次向西班牙國王和王后求助後,終於得到了西班牙國王的同意。當時如果歐洲象中國一樣處於一個統治者的統一之中,它對美洲的殖民也許就失敗 了。

正是因為當時歐洲是分裂的,哥倫布才成功於第五次在幾百個王公貴族 中說服一個來贊助他的航海事業。而一旦第一次成功了,殖民的利益就促使整個歐洲開始了對美洲的殖民。對於歐洲的大炮、電燈、照明、汽車等其它無數發明也是這樣,每一項發明即使在一個地方不被重視,只要有一個地方使用後讓人看到了他的好處,很快就能在其它地方普及起來。

而之後的中國呢?中國的朝廷不僅不再進行遠洋航海,而且放棄開發一種精巧的水力紡紗機,在製造機械鐘方面領先世界後又把它拆毀或完全破壞。清朝一個皇帝對西歐技術的拒絕,就使得所有的新技術無法在全國得到推廣,甚至一個領導人的狂熱,就可以讓全國的學校系統關閉了數年。

大一統的中國,內部缺乏競爭的機制與活力,獨裁者的個人意見左右著全社會的生活,使得新的科技發明無法得到展現與發展的機會,這是工業革命後中國落後的根源。

當然,中國的統一是歷史的傳統,但我們今天在保證統一的同時,如何建立起一種自由競爭、充滿活力的機制,以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與經濟的繁榮,值得我們每一個中國人深思。

以上是這本書的一些核心觀點,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書完整的讀一讀,相信其對人類社會命運的探求,會讓你有所思考與收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鐵馬老言 的精彩文章:

一次不讓座引發的驚世巨變
我的操蛋生涯

TAG:鐵馬老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