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楊家有女初長成

楊家有女初長成

今天是五四青年節,在這個青春飛揚的節日里,許多地方都會為年滿18歲的青少年舉行成人儀式。舉辦成人禮,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從漢朝開始就已經有舉辦成人禮的傳統了。古時男子的成人禮稱為「冠禮」,女子的成人禮稱為「笄禮」,它意味著一個人的生理和心理都已走向成熟,標誌著這個人擁有了進入成人社會的資格,從此肩負起家庭、國家、民族和社會的責任。

「男子二十,冠而字」

5月4日青年節盡人皆知,其實在我國古代漫長的歷史上,也有青年們的節日,那就是他們的成人之禮——著名的冠禮。

《禮記?冠義》曰:「成人之者,將責成人禮焉也。責成人禮焉者,將責為人子、為人弟、為人臣、為人少者之禮行焉。」舉行冠禮,意味著未成年人開始步入社會,成為一個具有相應德行的成年人。

冠禮的儀式

占筮,以此來選擇一個吉日,然後由將冠者之父提前通知親友參加,並再次通過占筮來決定一個主持加冠的「正賓」,還要邀請一位「贊者」協助。

加冠,冠者面朝南立於廟前的台階,主賓按照儀式加冠,依次將三種冠加於冠者。

取字,古人的名和字是不同的,取了字之後,就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別人會對其行禮,把他當成成年人看待。

冠禮的年齡在二十歲左右。《禮記?曲禮上》載:「男子二十,冠而字。」又說:「二十曰弱,冠而字。」

古人常說的弱冠之年,即是指二十歲。但是這個年齡在歷代卻稍有不同,周代「文王年十二而冠」,秦始皇十八歲就開始行冠禮,而漢昭帝則在二十二歲才行之。

周制即有冠禮,漢代對冠禮尤其重視,漢惠帝四年三月甲子,行冠禮,「赦天下」。景帝時,「皇太子冠,賜民為父後者爵一級」。

南北朝時,冠禮的地位仍然重要,晉武帝舉行朝會,使兼司徒高陽王珪為太子加冠。

唐朝時期冠禮已呈衰弱之勢,宋代的《天聖令》中明確取消了因官員參與冠禮而休假的「冠假」。

至此以後,冠禮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的冠禮都是針對男子而言的,女子社會地位底下,她們的成人之禮就是出嫁之後盤發插笄。而現代社會男女平等,廣大女性享有和男性一樣的權利,五四青年節,也真正成為所有男女青年的節日。

笄禮,有女初長成

笄禮作為中國古代女孩子的成人禮,像男子的冠禮一樣,也是表示成人的一種儀式,在行禮的程序等問題上大體和冠禮相同,但也有自己的特點。

中國古代的成年儀禮,最主要的是男子有「冠禮」,女子有「笄禮」。為什麼古代女子的成年儀禮稱為「笄禮」呢?

笄,音「基」,原指古代女子盤髮髻所用的發簪,如鄭玄註:「笄,今之簪。」另據《儀禮?士昏禮》記載:「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就是說古代女子十五歲時,即舉行束髮插簪儀式,稱為「笄禮」,從此即視為成年,可以婚嫁。

在《禮記?曲禮上》上載:「女子許嫁,笄而字。」即女子成年許嫁了才可命字,因此後來稱女子未有婚嫁之約為「待字」、「待字閨中」。

在《禮記?內則》也記載:「女子十有五年而笄。」鄭玄註:「謂應年許嫁者。女子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即古代女子所行的成年儀禮「笄禮」,通常是在十五歲時,或於訂婚後出嫁前,將披垂的頭髮梳盤至頭頂並插上簪子,但如果一直待嫁未許人,到了二十歲時也得舉行笄禮,以正式確認其已成年。

成人的責任

《禮記》說:「冠者,禮之始也」,把冠禮當成禮儀的開始。為何冠禮這麼重要?這就要說到成人前後的差別了。

二十加冠,不是戴頂帽子就行。冠禮是人生中第一次身份大轉變,意味著從此之後,社會不會再以孩子來對待你,而是以成人的標準要求你。成人之後,就和當孩子的時候完全不同了,有一套完整的規範,必須怎樣做,不能怎樣做。

它不僅標誌著一個個體的獨立,正式為社會所認可,能夠承擔一定的責任,履行一定的義務,還享有擇偶成婚的權利,人生也越來越富有意義和價值。

在古人來說,冠禮其實也是一種教育,這是非常高明的,是古人智慧的體現,它不是跟你說教,說你長大了,應該要怎麼樣了,而是給你成人的權利,同時讓你自然履行成人的義務。成年之後,一個人不再依附於家庭而存在,反而要承擔起自己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

古代怎麼稱謂年齡

?0歲

初度:是指生日之時。出自《離騷》「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後稱生日為「初度」,謂始生之年時。

襁褓:代指未滿周歲的嬰兒。

赤子:剛出生的嬰兒。顏師古註:「赤子,言其新生未有眉髪,其色赤。」

湯餅之會:指孩子出生第三天舉行宴會。

?2歲

孩提:幼兒時期。《孟子盡心上》:「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也。」趙岐註:「孩提,二三歲之間,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

?8歲

總角:古代未成年的人把頭髮紮成髻。童年時期,幼年。晉陶潛《榮木》詩序:「總角問道,白首無成。」

?9歲

黃口:本指雛鳥的嘴,借指兒童;古代戶役制度稱小孩為黃,隋代以不滿三歲的幼兒為黃,唐代以剛出生的嬰兒為黃。後來,十歲以下兒童皆泛稱為「黃口」。發展語義為無知的年輕人,用以譏諷他人年幼無知。亦作「黃頷小兒」 、「黃口小兒」、「黃口小雀」。

?10歲

幼學:《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鄭玄註:「名曰幼,時始可學也。」因稱十歲為「幼學之年」。後引申為幼時的學業。

?12歲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13歲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

十三:十三歲。

舞夕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歲。

?15歲

及笄:笄[jī],本來是指古代束髮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十五歲以後,就把頭髮盤起來,並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成年。「及笄」即年滿十五歲的女子。

束髮: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

志學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歲。

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歲。

?16歲

二八:即十六。十六歲。謂正當青春年少,多言女子。南朝陳徐陵《雜曲》:「二八年時不憂度,房邊得寵誰相妬。」宋蘇軾《李鈐轄坐上分題戴花》詩:「二八佳人細馬馱,十千美酒渭城歌。」

?20歲

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

結髮:束髮,扎結頭髮,古人男二十歲束髮而冠,女子十五歲束髮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誌分別為「加冠」、「加笄」。

弱冠:年滿男子二十歲。古人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

?24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30歲

而立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

始室:三十歲。《禮記?內則》:「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歲

不惑之年:指男子四十歲。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50歲

艾:古稱五十歲的人為「艾」。《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

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54歲

六九年:即五十四歲。

?60歲

耳順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花甲:我國古代用干支記時間。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乾和十二地支按照順序搭配成六十個單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稱「花甲」。

耆:古稱六十歲的人為「耆」[qí]。

?61歲

還歷壽:六十一歲的壽辰。由於按干支紀年法,60年為一輪,61歲正是新一輪重新算起的時候,故稱「還歷」。

?70歲

從心之年:出自《論語》

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均指七十歲。杜甫有詩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人就多依此詩,稱70歲為「古稀之年」。

耋[dié]:七八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杖圍之年:指七十歲。

?77歲

喜壽:指七十七歲壽辰,草書「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歲。

?80歲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耋[mào dié]之年:均指八九十歲。

?88歲

米壽:指八十八歲壽辰。因米字拆開為「八、十、八」,故借指88歲。此外,還含有年事雖高,但食慾旺盛之意。

?90歲

鮐背之年:古人九十歲的別稱,鮐[tái]背泛指長壽的老人。

?99歲

白壽:九十九歲的雅稱。因「百」字去掉上邊的一是「白」字,「百」數去一為九十九,故雅稱九十九歲為「白壽」。

?100歲

上壽:養生學術語。謂最高的年壽。《左轉昭公三年》孫穎達疏:「上壽百年以上,中壽九十以上,下壽八十以上。」《莊子盜跖》則有「人上壽百歲」的說法。

?108歲

茶壽:一百零八歲的雅稱。「茶」字的草字頭為雙「十」;中間的「人」分開為「八」,底部的「木」可拆為「十」和「八」,中底部連在一起構成「八十八」,上下相加的一百零八。

?140歲

雙稀、雙慶:古稀指七十歲,因此雙稀是70的二倍140,即雙稀為140歲。

來源:半島都市報、北京晨報、「央視新聞」官方微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坑文化藝術 的精彩文章:

【說物】迷你花園
便做了梅花-金農的梅花情結

TAG:老坑文化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