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外星步槍」曾降臨地球:子彈沒有彈殼 每分鐘2000發

「外星步槍」曾降臨地球:子彈沒有彈殼 每分鐘2000發

上世紀六十年代,全世界都爭先恐後地在小口徑步槍之路上探索,聯邦德國卻沒有隨波逐流。聯邦德國認為無論採用哪一種小口徑步槍,都無法擺脫傳統步槍技術的局限性。為此聯邦德國重現開始了德國在二戰中曾研究過但未成功的無殼彈步槍系統。而這就是G11無殼步槍系統。

1970年,聯邦德國國防部提出了該步槍的設計要求:1、長度小於750毫米。2、有效直射距離300米。3、帶彈最大重量小於4.5公斤。4、具有高精度的三連發點射。5、武器裝彈數在50發左右。

在設計過程中,由黑克勒.科赫(Heckler & Koch)負責槍身設計,而適配彈藥則交給了諾貝爾火炸藥公司,並稱"無殼彈步槍系統聯合企業"(GHGS),一年後的技術鑒定認為該系統切實可行。北約也對這種無殼彈武器系統表示了關切,希望能儘早交付武器供試驗。

(同樣7.35公斤,G11可以攜帶槍和510發子彈是M16A2的二倍以上)

無殼彈技術有許多先進之處,首先它省略了金屬彈殼,讓全彈重量大大減輕,並且不需要再考慮拋殼設計,節約射擊循環的時間,提高了射速。因為是無殼彈,所以G11的槍機不用前後運動,而是旋轉運動。彈匣疊放在上方,彈頭朝下,子彈入膛隨槍機旋轉90°對準槍膛發射。G11的轉膛式槍機比起傳統的往複式槍機,由於省去拋殼這一動作,可以大大提高射速。當以3發點射時,G11的理論射速達每分鐘2000發,所以打完一個3發點射只需60毫秒,最後一顆彈頭離開槍管後,射手才會感到微小的後坐力。

從1974年第一號原型槍誕生到3年後第五號研製成功,試驗結果均顯示無殼彈武器系統還不成熟到列裝部隊,並且無殼彈風偏嚴重,精度遠比5.56毫米彈要差,有經驗的射手射擊300米的靶子,散布的直徑竟然高達1.8米。

(1977年研製的第五號原型槍)

在對比4.3毫米和4.7毫米兩種無殼彈後,從第六號原型槍開始口徑改為4.7毫米。而到了第十四號原型槍可交付部隊進行野戰試驗時,已經是1982年了。在滿足部隊要求後第十四號原型槍被定型為G11,並於1987年3月開始試產。相應的做出了一些調整固定光學瞄具改為可拆卸、彈匣容量減少5發、增加兩個後備插巢可在槍上同時攜帶三個彈匣、增加了刺刀架和兩腳架。而這一些列改進被命名為G11K2,並移交部隊試驗,對比G3提高了50%的命中率。

(DM11無殼彈)

次年,諾貝爾公司重新對無殼步槍彈進行了設計,新設計被命名為DM11,覆銅鋼被甲全鉛芯結構,全彈重5.2克,長20毫米,發射葯柱主要成分為HMX耐高溫火藥,表面塗層具有防潮、防霉、提高了抗自燃能力。

(複雜如鐘錶的G11槍機)

儘管G11有著領先於同時代步槍的設計,但是無殼彈及其系統仍然有許多無法解決的缺陷,最尖銳的問題就是發射葯對槍膛的燒灼和自燃現象。由於無殼彈的發射葯是直接在彈膛內燃燒,對槍膛和槍機的灼燒要比普通步槍嚴重很多。而且由於發射葯和槍膛直接接觸,長時間射擊後彈藥極易不受控制地自燃。此外,G11的旋轉自動機結構過於複雜,用導氣驅動齒輪,改變導氣的前後運動為圓周運動,複雜如同鐘錶,極大降低了可靠性。G11的研製前後共花費了二十年時間,才勉強達到部隊裝備要求。就在G11準備服役的時候,東歐劇變、蘇聯解體,換裝新槍已不是迫切需要,故聯邦德國取消了G11的項目。(利刃/GL)

尊重內容,從尊重作者開始,轉載、合作請私信聯繫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武器正能量V 的精彩文章:

僅僅十年後就落伍!殲20和F22將面臨一個強大對手
一邊開車一邊用路面充電!中國將建世界第一條智能公路

TAG:武器正能量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