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媽媽,寧願你罵我!也不要不理我……」

「媽媽,寧願你罵我!也不要不理我……」

文/小樹媽媽

01

在超市排隊等結賬的時候,前面正好站著一對母子。

孩子大約4、5歲的模樣,手裡拿著一袋小餅乾在玩,媽媽在一旁拿著手機,可能是在刷朋友圈。

孩子踮起腳尖,把餅乾放在自己的胳膊上,努力保持著平衡,對媽媽說:「媽媽,你看我,你看我。」

媽媽抬頭看了一眼,發出一聲「嗯」,接著看手機。

孩子雜耍的小把戲沒有了媽媽這個觀眾,臉上那種興高采烈地驕傲神情,一下子也暗淡了下去。

孩子這樣做的目的顯而易見,分享自己的樂趣,也希望把媽媽的注意力從手機拉回到自己的身上,想要獲得更多的回應而已。

但孩子不知道,媽媽跟他並不是在一個頻道上;媽媽也不知道,她的做法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也容易影響孩子的性格和親子關係。

02

其實,生活中這種現象極為尋常,很多父母可能都會跟孩子用這種回應方式。

前幾天一個綜藝節目里,黃聖依和兒子小安迪的相處過程中,就有不少類似的橋段。

最開始是安迪下車見到媽媽的時候,那時安迪的手好像是被車門夾到了,小傢伙一直看著自己的手,連說了兩次「我的手」「我的手」,但都被媽媽忽略掉了。

媽媽一直在按照自己的節奏問「累不累」「我給你準備了吃的」。

之後是媽媽看見水龍頭的水流一直很小,在糾結應該怎麼處理。

安迪看到媽媽的發箍,就開心的問:「媽媽,這個不是你的嗎?」

還獻寶式的把發箍戴在自己的頭上,對著鏡子做鬼臉,想讓媽媽看看他。

可是媽媽還是在自己的節奏里,無視安迪的話,繼續想著水流為什麼這麼小。

比較典型的一次是在媽媽給安迪做小米粥的時候,安迪可能是一個人等得有點無聊,就拿了一個玩具過來,把玩具頂在頭上,興緻勃勃的跟媽媽說:「媽媽,你看我。」

媽媽很敷衍的看了一眼孩子,繼續觀察著小米粥。

安迪發現自己沒有得到回應,繼續說了幾次「媽媽看我」,還走到前面去拍了拍媽媽,然而媽媽還是沒有領會到其中的意圖。

最後安迪失落的拿著玩偶離開廚房,小小的人兒,在那麼大的房子里顯得特別孤單。

不少人看完節目,會有一種黃聖依跟兒子不太熟的感覺。

造成這種疏離感的原因,跟媽媽還沒有學會如何去跟安迪相處,給安迪的是「無關反應型回應有不小的關係。

當安迪把玩偶頂在頭上興奮地想讓媽媽看的時候,媽媽如果笑著說一句「好有意思啊」,那這可以算做是一個正向的積極的回應。

媽媽如果一句「玩偶應該等會玩兒,因為咱們要吃飯了」,那麼這個可以算做一個負向的回應。

無論正向負向,至少媽媽眼睛裡是看到了孩子的。

但如果媽媽始終不看孩子,自顧自忙自己的事情,給孩子的回應與孩子所表達的意思和內容並沒有什麼太大關聯,那孩子就很容易有被無視的感覺。

有句話說「愛的反義詞不是恨,而是遺忘和忽略」,就類似這個意思。

孩子的安全感,是需要父母不斷的反覆的確認才會堅固的

當他無論說什麼,父母都是一種冷漠敷衍的態度,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是沒什麼存在感的,自己是不被愛的。

用心理學的辭彙講,就叫做「存在性焦慮」,對孩子來說,被父母無視的感覺,是約等於被拋棄的,對他們來說無比恐怖。

偶爾的幾次被父母忽略,也許沒什麼關係,但經常性的被父母給予無關反應的回應,對孩子們心靈的傷害會非常大。

03

龍應台在她那本《孩子,你慢慢來》中,描述過4歲的安安在感到自己被無視時候的反應。

那時候弟弟剛剛出生,一些養育過兩個以上孩子的父母們過來慶賀,通常會帶兩份禮物過來,給新生兒一份,給安安一份。

一些不曾做過父母或者只有獨生兒女的父母們,就只會帶一份給嬰兒精心準備的禮物。

他們一進門就會走向嬰兒床,熱烈的讚賞小嬰兒「看那睫毛,多長多濃密」「一生下來就這麼多頭髮,多柔軟」「看那小手,肥肥短短可愛死了」

老大安安遠遠看著,聽著客人們對新生的弟弟的讚美,給弟弟送上各種禮物,看他們輪流抱著弟弟,自己卻絲毫沒有被注意到。

等客人走了,他就跑到小椅子上,困惑的對著鏡子里的自己不停的看。

「媽媽,我的睫毛不長嗎?」,「媽媽,我頭髮不軟嗎?」,「我的手不可愛嗎?」

這只是被客人們無視的小孩,他已經感受到了失落、孤單並且開始了嫉妒和自我否定。

如果是被父母無視的小孩呢?他要怎麼樣才能認可自己,找到自己?

我們都說「人微言輕」,其實反過來也一樣。

「言輕」,也就是自己說的話,做的事情,都不被重視的時候,自然也會認為自己是「人微」的,自己是沒有什麼話語權和被愛的權利的。

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小孩,往往容易缺乏自信心,很難安靜的獨處,並且會很難與他人開展一段正常的親密關係。

04

馬伊琍也曾發微博反思自己沒有給孩子充分的情感回應,她說:

「我在愚蠢的獨立育兒理念影響下,堅持在她睡著後,哪怕自己睡著了也會半夜醒來把她抱回小床,摸著小手隔欄而卧,只有在她生病時才徹夜讓她睡在大床,以便隨時掌握她的體溫。

現在回想究竟在怕什麼?怕她跟我們睡一張床就太依賴?怕這種依賴會破壞了孩子長大後的獨立?

那時候的育兒理念多是從小訓練獨立啊延遲滿足啊挫折教育啊,現在看全是胡扯!分明越是滿足依賴感越是從嬰兒時期就得到充分情感回應的孩子,長大才會有安全感才真正獨立!」

真相確實也是這樣,孩子的大腦中,其實有個小劇場。

當他還是個小嬰兒的時候,他看著父母就會露出甜甜的笑容,父母看到孩子笑,就用笑容和親吻回應他;或者他半夜醒來啼哭,父母馬上能去拍一拍他,哄一哄他。

那他就會知道,自己是確確實實存在著的,是確確實實被深愛著的。

自己累了、餓了、困了,都有人照顧,他可以安全的活下去;

所以他會更有安全感,更能延時滿足。

長大後這種積極的回應可以繼續的話,孩子自然就會跟父母發展處很親密的關係,即使有分離和矛盾,也能夠順利的解決。

如果在他做得合乎父母心思的時候,父母就回他笑,對他有回應,在他做的不合乎父母心思的時候,父母就面無表情,置之不理,那麼他就會知道:

「自己只有做得好才會被愛,做得不好就不會被愛了」。

他會學會去練習展示一個受父母喜歡的,戴面具的,虛假的自己。

這種孩子往往內耗會非常大,喜歡自己跟自己較勁,過度在意別人的感受,活得很累又硬撐。

當孩子無論如何做也不會得到父母的回應,他就會被徹底擊垮,這是比打罵更加嚴重的刑罰。

他會變得封閉、冷漠、不再期待回應,也不再期待親密的關係,也許他會因此而變得獨立、好帶,但對父母來說,卻絕對得不償失。

05

我遇到過一位媽媽,跟她聊回應孩子這件事的時候,她說自己很苦惱,不知道應該怎樣改變。

她家的孩子最初是爺爺奶奶幫著帶,3歲後接到身邊就變得特別粘人,連她上廁所都不讓她關門,每天不停不停的找話題跟她和爸爸說話。

而她自己則是每天工作都累得夠嗆,想到回家還要回應孩子,心裡就煩,感覺自己沒時間也沒精力。

她的話讓我想起曾經看過的一個微博上的小故事。

窮人問佛:我為什麼窮?

佛說:你沒有學會給予。

窮人:我一無所有如何給予?

佛說:一個人即使一無所有也可以給予別人五種東西:

顏施:即微笑處事;

言施:鼓勵讚美安慰的話;

心施:敞開心扉對人和藹;

眼施:善意眼光給予別人;

身施:以行動幫助別人;

回應孩子,未必真的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難,那麼耗時間。

只要父母用足夠的時間和心思肯定了孩子的情緒,讓孩子的存在感、安全感得到了滿足,她就不會一直纏著父母索要。

一直想得到爸爸媽媽注意的孩子,一定是他得到的注意和回應不夠多。

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一個女孩子如果在戀愛中一天給對方打十幾個電話確認對方在哪裡,跟誰在一起;那麼很可能是這個男孩沒有給女孩繼續下去的信心。如果男孩一直很把女孩放在心上,經常說些甜言蜜語,雙方的進展會更好。

在孩子的世界裡,父母不僅僅是養育者,也是他最離不開的人。

他必須確認父母會一直在他身邊,並且永遠愛他。

所以父母如果能夠經常給孩子一些積極的回應,比如一個微笑,對孩子說一些鼓勵的話,敞開心扉表達一下你對孩子的愛,用關愛鼓勵的眼神看著孩子,陪孩子讀一會兒繪本,玩一會兒玩具,都比反覆花時間告訴孩子「別來煩我」要有效得多。

父母能夠真正被孩子需要的時間,並沒有幾年。

這幾年中,不要怕麻煩,也不要怕孩子會依賴,因為你給孩子什麼樣的回應,影響著孩子最終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歡迎參加百日行動派並分享到朋友圈

長按下圖二維碼 關注【新東方家庭教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東方家庭教育 的精彩文章:

青春期孩子,除了要錢跟我無話可說怎麼辦?
「提到我媽,我只想呵呵」這篇揭媽短的作文,為何卻感動了無數人?

TAG:新東方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