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陳高華 | 元朝的后妃與公主

陳高華 | 元朝的后妃與公主

原標題:陳高華 | 元朝的后妃與公主



作者簡介:

陳高華,1938年3月生,浙江溫嶺人。1960年於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後,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中國社會科學院前身)歷史研究所工作。目前主要社會兼職有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元史研究會顧問、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會長等。個人主要論著:《宋元時期的海外貿易》(陳高華、吳泰),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元大都》,北京出版社,1982年。《中國史稿》第5冊(合著),人民出版社,1983年。《中國古代史史料學》(合著),北京出版社,1983年等。



元朝宮闈中的后妃、公主是皇族的成員,可以說是婦女中的最高階層,有著特殊的地位。


元朝歷代皇帝都有不少后妃。 成吉思汗的「后妃有五百左右,她們是他從各部落中取得的。 若干后妃是他按照蒙古婚禮娶來的,但大部分卻是他征服各國、各部落時虜掠來的」(拉施特《史集》第1卷第2分冊,商務印書館,1983,85頁)。 成吉思汗後宮有皇后(蒙語稱為「可敦」)稱號的至少有二十餘人(《元史》卷106《后妃表》)。 「但是作為長後與獲得充分尊敏的」只有五人,分別稱為大皇后、二皇后、三皇后、四皇后、五皇后,其中大皇后孛兒帖地位最高。 皇后以下則是為數眾多的妃子(拉施特《史集》第1卷第2分冊,85—91頁)。 窩闊台汗「有許多皇后和六十個妃子。 但著名的正後有四人」(拉施特《史集》第2卷,6頁)。 以後諸帝往往亦有數位皇后,但必有一位大皇后,地位最高,蒙語稱為「也可合敦」。 皇帝的妃子似無固定的名額,是否分等級,缺乏明確的記載。


從現存的記載來看,元朝諸帝的后妃,主要是蒙古人。 但后妃中也有少數來自其他民族,如高麗、欽察(色目的一種)等。 據考,元朝宮闈中高麗后妃先後有六人(喜蕾《元代高麗貢女制度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84—85頁)。 大皇后除個別例外,都來自蒙古弘吉剌部。 這是因為成吉思汗的皇后孛兒帖出自弘吉剌部, 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的過程中,弘吉剌部是堅定的支持者,因此,在建國後,成吉思汗下旨:「弘吉剌氏生女世以為後,生男世尚公主。 」(《元史》卷118《特薛禪傳》)


與農業民族相比,古代蒙古社會中,婦女有較高的地位,這在宮廷生活中也有所表現。 據波斯史家記載,在推舉蒙哥汗的忽里勒台上,蒙哥汗御座的右邊,「宗王們像燦爛群星般地群立」,「在他的左邊, 坐著他的仙女般的后妃們」(《史集》第2卷,商務印書館,1985,244頁)。 13世紀中期,前往蒙古的西方教士魯不魯乞在哈剌和林的宮殿里覲見蒙哥汗時,「大汗本人坐在北面一塊高起的地方,因此他可以被每一個人看到。 ……在他的右邊,即西邊,坐著男人們,在他的左邊,即東邊,坐著婦女們」。 「男人們」是「他的兒子和兄弟們」,「婦女們」則是「他的妻子們和女兒們」。 但「只有一位妻子坐在他旁邊,不過,她坐得有他那樣高」(《出使蒙古記》,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195頁)。 忽里勒台是決定國家大事的場所,宮殿是舉行重大儀式的場所,女性都可出席。 可見,蒙古宮闈中的女性對政治事件有一定參與的權利。


元朝有不少皇后、皇太后,在政治上起過極其重要的作用。 在成吉思汗鐵木真崛起和建國過程中,他的母親訶額侖和妻子孛兒帖都扮演過至關重要的角色。 窩闊台汗之妻脫列哥那,人稱六皇后,在窩闊台死後「稱制」五年,成為蒙古國的實際最高統治者,直到第三代大汗貴由選出為止。 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之妻唆魯禾帖尼, 生下四個兒子:蒙哥、忽必烈、旭烈兀和阿里不哥。 蒙哥和忽必烈分別是蒙古國的第四、第五位大汗,旭烈兀則是伊利汗國的創始者。 蒙哥成為第四代大汗,正是她精心策劃的結果,汗位從此由窩闊台家族轉移到拖雷家族,開啟了蒙古國歷史的新時代。 忽必烈的皇后察必,「鄂渚班師,洞識事機之會。 上都踐祚,居多輔佐之謀」(《元史》卷114《后妃列傳一》)。 講的是蒙哥死後,忽必烈與兄弟阿里不哥爭奪汗位,這是忽必烈政治生涯中帶有關鍵性的事件,而察必在此過程中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察必「性明敏,達於事機,國家初政,左右匡正,當時與有力焉」(同上)。 也就是說,她積極協助忽必烈治理國家,做出了貢獻。 武宗海山、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的母親答己,是忽必烈之孫答剌麻八剌的妻子,答剌麻八剌早死。成宗鐵穆耳病死,答己與愛育黎拔力八達在部分貴族、大臣支持下發動政變,奪取皇位,並商定兄弟相繼。 在武宗朝是三宮(皇帝、皇太后、皇太子)鼎立,而仁宗朝則形成皇太后與皇帝共治天下的態勢。 也就是說在武宗、仁宗兩朝,答己在政治生活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元史》卷205《奸臣列傳·鐵木迭兒傳》)。 可以看出,在蒙古國和元朝的政治生活中,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都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特別是皇位更迭時,皇后或皇太后、太皇太后有時會扮演決定性的角色。


蒙古族和歷史上其他游牧民族一樣,實行收繼婚。 成吉思汗的寵妃木格,後來為窩闊台汗收繼,成為他的三皇后(志費尼《世界征服者史》,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282頁)。 拖雷死後,窩闊台汗曾想將兄弟的遺孀唆魯禾帖尼嫁給自己的兒子貴由,但遭到婉言謝絕(《史集》第2卷,111—112頁)。 可知在蒙古前四汗時代,后妃中亦有收繼現象。但從忽必烈朝起,似已絕跡。


早期蒙古大汗的後、妃、公主居住在營帳中。 13世紀30年代出使蒙古的南宋使臣說:「其居宆廬 (即氈帳), 無城壁棟宇, 遷就水草無常。……主帳南向獨居前列,妾婦次之,偽扈衛及偽官屬又次之。 凡韃主獵帳所在,皆曰窩裡陀。 其金帳(柱以金制故名)凡偽嬪妃與聚落群起,獨曰:大窩裡陀。 」(彭大雅、徐霆《黑韃事略》)「窩裡陀」又譯作「斡耳朶」。13世紀中期, 前往蒙古的歐洲教士報道更為詳盡:「當一個韃靼人有許多妻子時,每一個妻子有她自己的帳幕和家屬」,丈夫就在妻子帳幕中輪流生活(加賓尼《蒙古史》,《出使蒙古記》,18頁)。 金帳汗國的創始者「拔都有二十六個妻子,每一個妻子有一座大帳幕,另外還有其他的小帳幕,安置在大帳幕後面供僕役們居住,每一座大帳幕,擁有足足二百輛車子。 當他們安置帳幕時,正妻把她的帳幕安置在最西邊,在她之後,其他的妻子按照她們的地位依次安置帳幕, 因此地位最低的妻子把帳幕安置在最東邊。 一個妻子與另一個妻子的帳幕之間的距離,為一擲石之遠」(魯不魯乞《魯不魯乞東遊記》,《出使蒙古記》,113頁)。拔都如此,蒙古大汗的游牧營帳亦應如此。 到了第五代大汗忽必烈時代,營建上都(在今內蒙正藍旗境內)和大都(今北京),修造華麗輝煌的宮殿,實行兩都巡幸制度。從忽必烈時代起,後、妃主要生活在大都和上都的宮殿中,過著極其奢侈的生活,有大量的宮女、宦官為她們服務。 忽必烈時代訪問中國的旅行家馬可·波羅說:「四婦 (指忽必烈的四位皇后— —引者)各有宮廷甚廣,各處至少有美麗侍女三百,並有勇武侍臣甚眾,及其他男女不少,由是每處合有萬人。 」(《馬可·波羅行紀》,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198頁)


元朝后妃在經濟上享有特權。 元朝設有若干專為宮闈日常生活服務的機構,主要有「掌供玉食」的宣徽院,「掌成造金玉珠翠犀象寶貝冠佩器皿,織造刺繡段匹紗羅,異樣百色造作」的將作院等(《元史》卷88《百官志三》、卷89《百官志四》)。 元朝的制度,「凡諸王及后妃、公主,皆有食采分地」(《元史》卷95《食貨志三·歲賜》)。 所謂「食采分地」,即分封制度。 凡享受封地及封戶的后妃、宗室稱為「位下」,貴族、功臣稱為「投下」。 「中宮(皇后)位下」擁有大量資產,有巨額的收入。 元朝中央設有 中 政 院 ,秩 正 二 品 ,「掌 中 官 財 賦 、營 造 供 給 ,並 番 衛 之 士 ,湯 沭 之邑」。 中政院之下分設若干機構管理分布在全國各地的各種資產和勞動者,「以其賦盡歸中官」。 其中如翊正司,「掌怯憐口民匠五千餘戶,歲辦錢糧造作,以供公上」。 又如管領大都等路打捕民匠等戶總管府,管轄人戶一萬五千有奇。 管領本位下怯憐口隨路諸色民匠打捕鷹房都總管府,「掌怯憐口二萬九千戶, 田萬五千餘頃, 出賦以備供奉營繕之事」。 中政院系統內最龐大的機構是江浙等處財賦都總管府,「掌江南沒入貲產,課其所賦,以供內儲」(《元史》卷88《百官志四》),這是武宗至大元年(1308)「以沒入朱清、張瑄田產隸中宮」而專門設立的。 朱、張二人原是海盜,降元後經營海運,富可敵國。 僅松江一地,沒收朱、張地土交納國家的稅糧即達十餘萬石之多,地租收入可想而知(王艮《議免增科田糧案》,《〔正德〕松江府志》卷6《田賦上》)。 隸屬於「中宮」的還有管領諸路怯憐口民匠都總管府,「至元七年, 招集析居從良還俗僧道,編籍人戶為怯憐口,立總管府以領之。十四年,以所隸戶口善造作,屬中宮」(《元史》卷89《百官志五》)。此外,元朝還設有江淮等處財賦都總管府,這是滅南宋後,「以宋謝太后、福王所獻事產,及賈似道地土、劉堅等田,立總管府以治之」(同上)。 其隸屬關係先後有變化,後來隸屬於皇太后位下。 「大抵財賦之隸東朝者,不總於大農,而使數官歲集楮泉三百餘萬緡、米百餘萬石於江淮數千里之地,其責亦劇矣」(陳旅《江淮等處財賦都總管府題名記》,《安雅堂集》卷8)。 「東朝」指皇太后宮,江淮總管府每年收入中統鈔三百餘萬貫,米百餘萬石。 綜上所述,可知元朝皇后位下、皇太后位下的貲產是極其龐大的。 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罕見的。



元朝還有一種奇特的制度,即前朝皇后的斡耳朶。 成吉思汗的正妻都有自己的營帳,即「斡耳朶」,有四大斡耳朶。前面提到,成吉思汗最受尊敬的有五位皇后,分別主持四大斡耳朶,其他后妃分屬四大斡耳朶(《元史》卷106《后妃表》)。成吉思汗死後,四大斡耳朶繼續存在,而且受到歷朝皇帝的優遇,蒙哥汗朝分封中原戶口、世祖朝增封江南民戶,太祖四大斡耳朶都在受封之列,以後諸帝沿襲這一制度。 如世祖亦有四斡耳朶,分別由他的幾位皇后掌管;成宗時,世祖四斡耳朶都分封民戶。 成宗、武宗、仁宗、英宗、明宗的皇后亦都有斡耳朶,元朝政府設有專門機構管理這些斡耳朶。如長慶寺「掌成宗斡耳朶及常歲管辦禾失房子、行幸怯薛台人等衣糧之事」;長秋寺,「掌武宗五斡耳朶戶口錢糧營繕諸事」;承徽寺,「掌答里麻失里皇后位之事」,答里麻失里是仁宗的皇后;長寧寺,「掌英宗速哥八剌皇后位下戶口錢糧營繕等事」;寧徽寺,「隸八不沙皇后位下」,八不沙是明宗的皇后,這些機構都是正三品(《元史》卷90《百官志六》)。此外還有長信寺,置於大德五年,「領大斡耳朵怯憐口諸事」,似指世祖斡耳朶(同上)。每個斡耳朶都有大量財產,擁有屬於自己的分地、封戶。 太祖、世祖的斡耳朶,可以徵收五戶絲(北方)、戶鈔(南方),每年都有固定的「歲賜」(銀和絲織品)。 以太祖大斡耳朶為例,「歲賜,銀四十三錠,紅紫羅二十匹,染絹一百匹,雜色絨五千斤,針三千個,段七十五匹,常課段八百匹。 五戶絲,乙卯年,分撥保定路六萬戶。 延祐六年,實有一萬二千六百九十三戶,計絲五千二百七斤。 江南戶鈔,至元十八年,分撥贛州路二萬戶,計鈔八百錠」(《元史》卷95《食貨志三·歲賜》)。成宗以下歷朝的斡耳朶雖不如太祖、世祖斡耳朶收入之多,但亦相當可觀。元文宗至順元年(1330)八月,「中書省、樞密院、御史台言:『臣等比奉旨裁省衛士,今定……累朝舊邸宮分饔人三千二百二十四人,當留者千一百二十人。媵臣、怯憐口共萬人,當留者六千人』」(《元史》卷34《文宗本紀三》)。「累朝舊邸宮分」,即列朝皇后斡耳朶。 「饔人」指從事烹調者,即廚師。「媵臣」指陪嫁的人員。「怯憐口」是家奴。 文宗時代,列朝斡耳朶直接統屬的以上三類人員即達一萬三千餘人,精簡後尚有七千餘人,其組織之龐大是很驚人的。

詩人楊允孚記每年上都開平大聚會時寫道:「先帝妃嬪火失房,前期承旨達灤陽。 車如流水毛牛捷,韂縷黃金白馬良。 」下註:「火失,氈房,乃累朝后妃之宮車也」(《灤京雜詠》卷下),即指累朝斡耳朶而言。由詩人描寫可以看出累朝斡耳朶聲勢之盛,實際上反映了其經濟實力之雄厚。 另有記載云:「火室房子,即累朝老皇后傳下宮分者。 ……國言火室者,謂如世祖皇帝以次俱承襲皇后職位,奉宮祭管斡耳朶怯薛、女孩兒,關請歲給不闕。 」可以相印證。 到元末順帝朝,有「十一室(宮)斡耳朶」之說,但具體已難細考(熊夢祥《析津志輯佚》,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217—218頁)。



皇帝的女兒稱為公主。 「元室之制,非勛臣世族及封國之君,則莫得尚主」(《元史》卷109《諸公主表》)。 公主下嫁的「勛臣世族」,主要是蒙古族中的弘吉剌部、亦乞列思部、汪古部等部首領,「封國之君」主要是高麗、畏兀兒等部君主。 宗室之女亦稱公主,這是元朝特有的制度:「秦漢以來,惟帝姬得號公主,而元則諸王之女亦概稱焉,是又不可不知也。 」(《元史》卷109《諸公主表》)宗室之女的婚姻常由皇帝指定,嫁給蒙古或色目權貴。 例如,忽必烈時期,畏兀兒亦都護火赤哈兒的斤入朝,「上嘉其功,錫以重賞,妻以公主曰巴巴哈兒,定宗皇帝之女也」。 火赤哈兒的斤戰死,忽必烈其「賜〔其子紐林的斤〕金幣巨萬,妻以公主曰不魯罕,太宗皇帝之孫女也。主薨,又尚其妹曰八卜叉公主」(虞集《高昌王世勛之碑》,《道園學古錄》卷24)。欽察人創兀兒與北邊諸王交戰有功,武宗「命尚雅忽禿楚王公主察吉兒」(虞集《句容 郡王世績碑 》,《道園學古錄》卷23)。文宗以權臣伯顏功大,「特命尚世祖闊闊出太子女孫曰卜顏的斤」(《元史》卷138《伯顏傳》)。


在眾多元朝公主中,有兩位是值得特別重視的。 一位是太祖成吉思汗之女阿剌海別吉,她「明睿有智略,車駕(指成吉思汗— ——引者)征伐四齣,嘗使留守,軍國大政,咨稟而後行,師出無內顧之憂,公主之力居多」(《元史》卷118《阿剌兀思剔吉忽里傳》)。 據出使蒙古的南宋使臣

說,「其國(白韃靼,即汪古部— —引者)乃韃主成吉思之公主必姬權管國事。 ……有婦士數千人事之,凡征伐斬殺皆自己出」(趙珙《蒙韃備錄》)。 「必姬」即別吉。 成吉思汗每次出征,都要率諸子同行,「留守」後方的重任,就交給阿剌海別吉負責,因而號稱「監國公主」。 她在大蒙古國初期政治生活中起過重要作用,後人稱頌她「神明毓粹,智略超凡,決生運籌, 凜有丈夫之風烈」(程鉅夫 《追封皇高祖姑趙國大長公主制》,《雪樓集》卷3)。 元朝中期有一位公主祥哥剌吉,是武宗海山、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的同胞姐妹,受封為魯國大長公主,她的女兒是文宗的皇后。 因此,祥哥剌吉在朝廷中備受尊崇,她曾兩度遣使祭祀孔廟。她喜愛中原傳統的書畫藝術,收藏了前代和元代書家和畫家的大量作品。 英宗至治三年(1323)三月,「魯國大長公主集中書議事執政官,翰林、集賢、成均之在位者,悉會於南城之天慶寺。 ……酒闌,出圖畫若干卷,命隨其所能,俾識於後。 禮成,復命能文詞者,敘其歲月,以昭示來世」。 這是一次以女性作主人的文人雅集,參與者大多是當時有名的學者、詩人。 在宴會之餘,魯國大長公主拿出自己收藏的書畫,請與會者題跋(袁桷《魯國大長公主圖畫記》,《清容居士集》卷45)。 這次雅集,是元代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 祥哥剌吉的收藏品上,鈐有「皇姊珍玩」、「皇姊圖書」印,有些一直流傳至今。 傅申《女藏家皇姊大長公主— —元代》(台北《故宮季刊》第13卷第1期)、姜一涵《元代奎章閣及奎章人物(台 北 聯 經 出 版 事 業 公 司 ,1981) 第1章 第2節 「元 宮 廷 藝 術 的 播 種者— —魯國大長公主祥哥剌吉」對此有所論述。 祥哥剌吉是一個蒙古女性,卻能鍾情於書畫收藏,在藝術史上自有其值得重視的地位。


公主亦有「食采分地」。 從成吉思汗時代起,蒙古統治家族世代與幾個「勛臣世族」通婚,凡是嫁給汪古部首領的公主都享有趙國公主的稱號,凡是嫁給弘吉剌部首領的公主都給有魯國公主的稱號,凡是下嫁亦乞烈思的公主稱為昌國公主,凡是下嫁弘吉剌部支系赤窟及其後人的公主均稱鄆國公主。 窩闊台汗滅金以後,在「丙申年」(1236)向貴族功臣分封中原民戶,其中「趙國公主位」、「魯國公主位」、「昌國公主位」、「鄆國公主位」共分撥九萬二千餘戶,徵收五戶絲。 全國統一以後,又分撥江南民戶,四公主位下共十三萬四千戶,徵收戶鈔(《元史》卷95《食貨志三·歲賜》)。據記載,「丙申年」分封的民戶共七十六萬左右,成吉思汗諸子、諸弟所得份額最大,但諸公主所佔比例亦是相當可觀的。這些公主位下的分封所得,便由後代得到同一稱號的公主繼承。以後歷朝對公主仍不斷分封土地、人民。例如,蒙哥汗之女獨木干,嫁給汪古部首領,「丁巳年分撥平陽一千一百戶」。「丁巳年」 是蒙哥汗七年(1257)。元朝滅南宋後又得到江南一千四百戶,計戶鈔五十六錠(同上)。魯國大長公主祥哥剌吉,是武宗海山的妹妹,至大二年(1309),武宗賜給她平江(今江蘇蘇州)稻田一千 五百頃(《元史 》卷118《特薛禪傳》)。「中宮」位下和歷朝皇后的斡耳朶、公主位下,實際上都是特殊的封建領主(《元史》卷106《后妃表》)。


收繼婚亦見於公主婚姻中。 上述阿剌海別吉在丈夫死後,曾幾次改嫁 (周清澍 《汪古部與成吉思汗家族世代通婚關係》,《元蒙史札》,132—140頁)。 魯國大長公主祥哥剌吉受中原傳統文化感染,丈夫死後守節不嫁,元文宗下令表彰說:「蚤寡守節,不從諸叔繼尚。」說明直到元代中期,公主婚姻中收繼婚仍是流行的(《元史》卷33《文宗本紀二》)。


轉引自:《文史知識》2009年11期 「文史百題」,特此鳴謝!


責任編輯:dimoe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健文史社 的精彩文章:

讀書會 | 第五次宋元史料研讀會(附第四次研讀會紀要)
新書推薦丨黃博:《謠言、風俗與學術:宋代巴蜀地區的政治文化考察》

TAG:天健文史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