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們還需要讀經史子集嗎?

我們還需要讀經史子集嗎?

如果要求一個中文系的本科生讀書,我猜測大多數人讀的是現當代文學作品,少數人可能會讀外國文學名著。但我若是要求大家讀經史子集,很多人要麼不知道經史子集是怎麼回事,要麼不大讚成,心裡可能要嘀咕:「都什麼年代了,還讀那些老古董?」但是,我覺得一個中文系的學生不讀幾本經史子集是說不過去的。往小處說,是一個不合格的中文系學生;往大處說,是一個沒有文化或文化品位不高的中國人。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首先了解一下經史子集,再來探討一下閱讀經史子集的意義,以及如何閱讀的問題。

何為經史子集?經史子集是中國古代的圖書分類,《四庫全書》和《續修四庫全書》都是按照這個分類方法來編排的。經部指歷代被尊為典範的著作,像我們熟知的四書五經,以及儒家十三經等,這都是儒家的經典。史部主要是記載中國歷史地理的著作,包括正史、別史、雜史、編年史、地理、職官等(但不包括《尚書》《左傳》等歷史著作,因為《尚書》《左傳》在古代被視為經書)。子部指儒家十三經之外的儒家著作,以及儒家之外的諸子百家的著作,如道、法、墨、兵、農、醫等,包括天文演算法、藝術等哲學和科學及藝術類的作品(但佛教方面的很多著作不在其中,如《壇經》)。集部主要指的是文學作品和文學理論方面的著作,包括楚辭、別集、總集、詩文評等 (但不包括《詩經》這部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因為《詩經》在古代被歸入經部;作為志人小說的《世說新語》,似乎應該屬於集部,單在古代歸入子部「小說家類」)。

為什麼還要讀經史子集?首先,作為一個中文系的本科生,閱讀經史子集是專業學習的需要。中文系的學生要讀的書當然不僅僅是中國古代的著作,也包括現當代和外國的著作,但中國古代的著作肯定是我們閱讀的重點,而中國古代的著作就是經史子集。有些學生可能認為,中文系的學生是應該多讀一些古書,但讀讀集部的書,不就夠了嗎?在他們看來,中文系的學生看看古代的一些文學著作,就算是讀過經史子集。這是一大誤解。因為中文系並不等於文學系,中文系的本科生要了解的不僅有古代文學,也應該有古代漢語、古代歷史,所以只讀古代文學是不夠的,比如《說文解字》《爾雅》不屬於文學作品,但中文系的學生要有所涉獵;而像《論語》這樣的經書、《世說新語》這樣的子書,無論從文學的角度還是從語言學(古代漢語)的角度來看都是值得閱讀的。退一步說,即使中文系的學生只需要讀文學方面的書,那也不等於我們就只讀集部之書。畢竟,經史子集的分類畢竟不同於現代所說的文史哲,我們不能想當然地就把集部的書等同於文學著作,把經部和子部的書等同於哲學著作,把史部的書等同於為史學著作。這兩種分類不是一一對應的關係,而是存在很多的交叉,像《論語》《孟子》在古代屬於經書,《老子》《莊子》在古代屬於子書,近乎現在所說的哲學著作,《史記》《漢書》屬於史部,中文系的學生似乎都可以不讀,但是《論語》《孟子》《老子》《莊子》《史記》《漢書》在一定程度上也屬於文學著作,理所當然是中文系學生閱讀和學習的對象。古人云:「六經皆史。」今人也說:「文史哲不分家。」這說明,經史子集與文史哲的區分並不是絕對的。在某種程度上,經史子集皆可謂文學書籍,至少有相當一部分可以當做文學書來讀。也就是說,即使把中文系當做文學系來理解,我們閱讀經史子集,也不能僅限於集部。其次,經史子集涉及到我們個人成長的方方面面,這就超越了專業學習的需要,而成為個人全面發展的需要。比如經書涉及到中國人的價值觀、人生觀,讓我們明白是非,懂得很多做人的原則、做事的道理;史書讓我們了解中國的王朝興衰、行政沿革、疆域變遷,這也是我們認識現代中國的重要依據;子書給我們很多人生的啟示,並可能從各家的不同看法中獲得更為宏通的見解;集部的書可以陶冶我們的情操,豐富我們的思想情感。

當然,閱讀經史子集並不是中文系本科生的事情,也可以說是中國當代大學生甚至所有中國人應該重視的事情。在我看來,大學裡,不僅中文系、歷史系、哲學系等文科學生要讀經史子集,理工科、自然科學以及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新聞學、外語等社會科學的學生也要適當讀一讀。古人云:「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讀李令伯《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南宋趙與時《賓退錄》卷九)忠孝友跟專業知識無關,但跟個人的素質密切相關。一個優秀的大學生(不管是什麼專業),不能僅僅是專業優秀,也應該是素質很高。我們不能因為自己不是中文系的大學生,就拒絕閱讀經史子集。人不僅要生存,也要生活。一個人只是為了生存,也許用不著讀經史子集,但如果為了生活,為了高質量的生活,就必須讀一點人文方面的書,其中包括經史子集。這一點對於當代的大學生而言,顯得尤其重要。要更好地發展自己,更好地建設國家,就必須了解中國——包括中國的現狀和歷史;要做一個中國人,尤其是做一個有文化的中國人(而不僅僅是擁有中國國籍,或僅僅會說漢語、會寫漢字的中國人),要有一個宏大的文化視野,就必須有所參照,中國自身的文化傳統就是我們天然的參照系,有了這個參照,我們就能更好地審視當代的中國,也能更好地審視西方的文化,從而在中外古今文化的對照中為中國、為人類創造出一種新的文明。要實現這些,我們就得讀一讀經史子集,藉此了解古代的中國、中國的傳統,從中汲取教訓,獲得經驗與智慧。不了解古代的中國,也就很難了解當代的中國;不了解中國的傳統,也很難創造中國的未來。總之,無論是為了讓個人獲得更為全面的發展,還是讓自己更好地了解中國、建設中國,閱讀經史子集都是非常必要的,我們決不能僅僅滿足於學好自己的專業課。

可是,經史子集那麼多,時間總是有限的,我們怎麼讀?有順序嗎?我覺得未必要像有的學者提倡的那樣從先秦古籍讀起,現代的讀者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和能力任意挑選來讀,就是倒過來讀也是可以的。比如古典詩歌,不一定要先讀《詩經》和《楚辭》(雖然它是中國文學的源頭),可以先讀唐詩宋詞,再上溯到《詩經》《楚辭》。古文,不一定先從先秦古文讀起(先秦古文難度較大),甚至也不一定先從唐宋古文讀起,就從明清散文讀起(如《陶庵夢憶》、《浮生六記》),再讀唐宋散文,進而讀先秦-六朝古文。當然,閱讀古文還有其他的方法,如黃裳在論及《聊齋志異》的時候說過:「我覺得這是第一部使我獲得閱讀古文本領的最好的課本……古文的語法、句法,差不多都是從《聊齋》里猜出來的,而且以後讀更古些的書困難也不多。」還有人說:《史記》和《古文觀止》是提高文言文能力的最佳材料。可見,從《古文觀止》入手來讀古文也是一種辦法,甚至把史學名著《史記》當作古文來讀也是可以的。古典小說,我們強調閱讀四大名著,尤其是《紅樓夢》(中國古典小說的高峰),但如果一個學生覺得《紅樓夢》難讀或者不喜歡讀,完全可以先讀《西遊記》《三國演義》甚至《三俠五義》之類的古典小說。史部的書,當然沒必要去讀二十四史,但可以挑選一些經典的史書來讀,首選的是《資治通鑒》,其次是《史記》,至於《尚書》《左傳》這樣的經典,倒是可以放在稍後的階段再讀,畢竟《資治通鑒》、《史記》的文字比《尚書》《左傳》淺顯一些,甚至比《漢書》《後漢書》《三國志》也要易懂一些;當然《資治通鑒》、《史記》部頭比較大,如果不想全部看,對於一個本科生而言,看選本也不失為一種可行的辦法,王伯祥的《史記選》、王仲犖等人的《資治通鑒選》都是不錯的選本。子部的書(按照現代的觀念,儒家的很多經典,也就是古代所說的經部之書,也應該屬於子書),最好先讀先秦諸子,那是子書的精華,後世子書難出其右,當然先秦諸子的書很多,我們可以先讀《論語》,這是奠定中國文化性格的經典著作,在先秦子書裡面也算是相對好懂一點的書,所以建議大家先讀,接下來可以讀《孟子》《大學》《中庸》等,再接下來可以讀《莊子》《老子》《孫子兵法》等。當然,子書裡面也有一些相對輕鬆的著作,比如《列子》《世說新語》《戰國策》,就是把它們當做故事書來讀,也是完全可以的。

需要指出的是,大學生讀經史子集,要儘可能讀原典(包括選本,不一定都是全集),而不是所謂的心得本、改寫本。中小學生讀不了原著,可以讀改編本;哲理讀不懂,可以先讀其中的故事。但大學階段,不能停留在這個層次上,我們要儘可能地讀原著,有些原著最好能讀全集。比如《論語》我們就不能讀「《論語》十則」、「《論語》十二則」之類的東西,要讀全書,雖然《論語》裡面也不是句句精彩,但全面閱讀《論語》,對我們認識這本書、認識孔子、認識儒家都是很有幫助的。再說,《論語》全文就一萬多字,文字在先秦古籍中還算是好懂的,因此閱讀全書,對於一個本科生而言,並不是過高的要求。而像《老子》這樣哲理性很強的書,沒有故事性,讀起來可能覺得有點苦難,但能堅持讀下來,哪怕讀得似懂非懂,總比不讀要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甲方喜歡上乙方設計師,怎麼撩?
我們是戀人,也是親人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