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們是如何學會說話的

我們是如何學會說話的

我們是怎麼學會說話的?這件事你有沒有好奇過?平日里看著小孩子咿咿呀呀的,斷斷續續地吐著字詞,怎麼突然有一天他們就能說出一整串的句子,甚至還學會罵人了?

PS:會罵人的小孩子都不可愛了?_?

全文共2279字,閱讀大約需7分鐘。

語言發展的階段

人的語言發展過程大致可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大量研究表明,我們在剛出生的時候就開始表現出對語言的偏好了,即偏好人聲勝於純樂器的聲音

成長到6個月之後,我們開始能夠發出咕咕的聲音——並且這種咕咕聲是全球統一的,就算是聾啞的孩子也能發出同樣的咕咕聲。語言學家稱之為咕咕學語期。另外,在這一階段,我們對所有語言都會呈現相同的敏感度和反應力,因此這一階段我們又被稱為世界公民。而大約到1歲,進入咿呀學語期,這種世界公民的身份就會消失,我們對非母語語言的敏感度開始下降,並開始發出具有本民族語言特色的音節。

等到一歲到一歲半的時候呢,我們就能夠發出像貓、狗、打這樣的單字詞了,其中以名詞和動詞居多,也有簡單的社交辭彙,諸如請、謝謝。一歲半到兩歲或兩歲半的時候,我們的辭彙量呈爆炸式增長,開始使用雙字詞:桌子,老虎等,並掌握否定句(整天很不乖地說「不」)。到3歲,發展為「電報式語言」,即能夠在兩三個字中使用簡單的語法,串成句子了。最經典的例句就是:媽媽打(別問我怎麼知道的)。並且在這一時期,我們開啟「十萬個為什麼」模式,對好奇的事物問個不停。

兩個小問題

那麼問題來了——

Q1:我們是怎麼說出第一個字的呢?

一個不言而喻的事實是,母音字母a是最容易發出來的音節。

嬰兒吃飽喝足之後就容易發出類似[a]這樣的無意義音節。當有一天小寶寶撅了個嘴,發出了類似[ma]的音的時候,恰逢媽媽在旁邊——媽媽一聽,孩子會叫我了,高興得把孩子抱起來。之後再經過幾次這樣的偶然,孩子慢慢就意識到了:原來一喊[ma]這個音,媽媽就會過來抱他。在母親這種正反饋的不斷強化下,孩子逐漸就學會媽這個字了。

你會發現,有些小孩子常常逮著人就叫媽,其實是還不理解媽的意思,他只是想讓人抱。當然,如果寶寶發出的第一個音是爸,又碰巧爸爸在旁邊,那麼他學會的第一個字就是爸啦。

Q2:為什麼有些詞教那麼久都學不會?

那是因為我們的語言發展是依賴於我們的生理基礎的。學會一個詞語的基本要求是理解它的意思,而只有當認知發展達到一定水平之後我們才能理解複雜抽象的辭彙。而認知的發展是需要時間的。

就像小時候我怎麼也理解不來時間的概念,你說「天黑了」我知道什麼意思,但你說晚上6點鐘我是完全不理解的——這也是為什麼一年級的時候做數學題一遇到時間相關的題目我就束手無策。這種不理解是生理層面的,是很難通過老師多講幾遍我多用點心就能克服的。不過等到二三年級的時候,我就「無師自通」了,甚至回看以前的題目還想不明:為什麼這麼簡單的題目我會做不出來。

這種不理解的感覺,它就像,你去和沒學過物理的爸媽說,「相比水,一個瓶子更能裝蜂蜜」這種觀點是錯的,瓶子和蜂蜜本身沒有什麼神奇之處,瓶子能容納的液體的體積是不變的,只是因為蜂蜜和水的密度不一樣,才導致瓶子能裝的蜂蜜的重量(質量)和水不一樣一般,這種不理解,不是通過多說幾句話就可以解決的。

GIF

和小孩子對話

小時候,有一次我和我哥打碎了花瓶,怕被媽媽打,我們就跟妹妹說:去,和媽媽說你打碎了花瓶。然後妹妹就跑到媽媽跟前說了:哥哥讓我和你說你打碎了花瓶。顯然,可以看出:這時候的妹妹還沒能真正理解代詞的意思,還是把它當作名詞那樣在使用。

你是不是想說:小孩子在說並不代表他們在理解?這樣子我們和小孩子對話豈不是很沒意義?

其實,對於語言小孩子有著他們獨特的理解和使用方法。了解這些規律對我們和他們的溝通是很有幫助的。

先來看一個例子:

●媽媽:弟弟被哥哥打了對不對?

●弟弟:不對不對,是哥哥。

弟弟被哥哥打了,媽媽一問起弟弟又趕緊否認。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奇怪?其實這是兒童理解語言的詞序策略:小孩子默認所有的句子都是主動形式,因此常常會對被動句產生誤解。

又一個例子:

●媽媽:我的高跟鞋去哪裡了?

●女兒:高跟鞋,我要我要,我要高跟鞋!

情境中的女兒看起來似乎是在故意搗蛋,明明媽媽急著找高跟鞋,她還偏偏來鬧,是不是她把高跟鞋拿去玩兒啦?實際上這涉及到兒童理解語言的NP指示策略,即小孩子只抓住句中的某些名詞進行回答,而不管句子究竟問什麼。

理解方面就與成人有如此大差距了,那,使用方面呢?

●爸爸:吃飽了嗎?

●孩子(正在吃飯):吃飽了。

●爸爸:還要不要?

●孩子:要。

這個對話是不是很常見?你是不是也很困惑,小孩子到底吃飽了沒有呀?

其實這個是兒童語言使用策略里的接尾策略。就是說他們總是抓住你句尾的最後一個詞進行重複,作為回答。

接尾策略很容易造成誤會,讓聽者不耐煩。想像一下,一個臭屁小孩,你說一句什麼他就跟一句接尾,是不是像極了是在嘲笑和戲弄你?但是呀,理解一下接尾策略,也許你就不會那麼生氣啦。通過簡單的接尾,小孩子可以學到很多字詞的發音。

另一個使用策略——S型期望策略則是指在兒童在提問時候,總是期望得到肯定的回答。如果我們一味地用成人的思維和邏輯去回應,就容易讓彼此都陷入僵局。像下面這位小朋友:

●孩子:手上還有沒有油啦?

●媽媽:沒有啦。

●孩子:手上,我的手上。

●媽媽:你的手上啊,沒有啦。

●孩子:有。

委屈巴巴,人家只想得到一個肯定的回答啦

愛與理解

有一天,小朋友從幼兒園回來,說:

我永遠不要讀書了

如果你是父母怎麼辦?第一反應是不是很生氣,拍桌板,說:你這麼小,你不讀書你幹嘛?

其實正確做法是從語言學的角度看這個句子:永遠——是個副詞,說明這個小朋友開始用副詞這樣的高級辭彙了,這是他語言上的進步,值得慶賀。

實際上,這位小朋友的奶奶聽到這句話後,是這樣回應的,她問:今天在幼兒園裡發生了什麼呀?小朋友回答:今天,老師教了我們「永遠」這個詞

所以啊,終將成為父母的你、有弟弟妹妹小侄子侄女的你、或是已經成為爸爸媽媽的你,對牙牙學語的小孩子們,對語法理解還不夠深入的小朋友們,給予他們多點耐心多點愛, 能省去很多無謂的爭吵與打罵。

給予小孩子一個輕鬆的語言學習環境和一個美好的童年,也能為我們自己留下更多的從容與清靜。有愛有理解,世界大不同

編輯排版:曉雪

審閱建議:志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安理想國 的精彩文章:

TAG:東安理想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