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如何對待身邊的關係?

如何對待身邊的關係?

眾生的生命從無量劫以來,都不是孤立的。每一個生命和整個法界的一切生命都是息息相關的,都有各種各樣的關係。這些關係總體來說不外乎三種。一種是好的關係,一種是壞的關係,一種是不好不壞的關係。我們在無量劫以來,同一切生命就是在這三種關係當中一路走過來。如果我們不出離生死輪迴,還將會一路走下去。這件事說起來好像奇妙得很,實際上只要我們稍微思考一下生命的無始無終、生命的無量無邊、生命的永恆存在、生命的輪迴不息,就能夠想通這個問題。

我們在修行過程中,對生命曾經存在的諸多關係——好的關係、壞的關係、不好不壞的關係,應該怎麼樣來對待呢?總的來說,對於好的關係,我們要感恩;對於壞的關係,我們也要感恩;對於不好不壞的關係,同樣如此,還是要感恩。

除了感恩以外,還要有迴向的心。要把我們現在所積累的一切功德,都迴向給法界一切眾生。所謂「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所謂「願以此功德,普及與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這都是迴向的心。

我們還要懺悔。我們從無始以來罪積如山,過去所有一切業障,都會在現在修行的每一個階段有所反應。這種反應,有時候表現為修行上的障礙,有時候表現為身體健康上的障礙、事業上的障礙。不管出現什麼樣的障礙,我們都不要怨天尤人,都要自我反省。所有的冤之與親,失敗與成功,都是我們自己多生多劫所作所為而造成。所以要懺悔業障:「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要把過去的業障在修行的過程中懺悔凈。「懺其前愆,悔其後過。」、「懺悔得安樂。」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端坐念實相,是名真懺悔。

我們修行打坐,參禪辦道,只要有此迴向的心,過去的業障就能逐步化解、逐步消除。修行一定要把心量擴大。我們萍水相逢來到這個道場,彼此就是同參道友。同參道友之間,就要有一種相互成就的心。有時候,有個別居士會有一種很狹隘的心理。坐在禪堂里,與張三坐在一起感覺到不對勁。為什麼呢?怕別人把他的功給偷走了;與李四坐在一起也覺得不對勁,覺得他身上有一股陰氣,對我修行不利。如此種種,說起來也確實不無道理。但是,如果我們把心量擴大。我們真正有了感恩的心,有了迴向的心,有了懺悔的心,我修的一切就是要給大家的嘛!就是要迴向給所有的冤親債主嘛!自己要這些東西做什麼呢?把它迴向了,把它布施了,那就不僅僅是在打坐了,那就是以打坐這一點點的功德,迴向法界一切眾生。這個心量本身就超過打坐這一點功德的百千萬億倍。一念發菩提心,就能夠懺悔無量無邊的業障。

有一個公案:

一位師父已經證了羅漢果位,具有他心通,他收了一個小徒弟。他帶著這個小徒弟雲遊四方,肯定是師父的行李由徒弟背負。當小沙彌背著行李走的時候,心想自己要發大菩提心,將來要成佛度脫一切眾生。師父觀察小徒弟要發菩薩心,馬上就把行李接過來,他說:「徒弟呀徒弟!現在行李該我來背了。」徒弟莫名奇妙,你要背就背唄,正好我累著了!走著走著他又想:「發菩提心不容易,不說度眾生要受很多苦,就背這件行李也就夠嗆了!」這個念頭一動,他師父又知道了:「徒弟,行李還是你背著!」徒弟不免有一些納悶。一會兒行李師父要背,背了不一會兒又要我來背!他就問:「師父!你怎麼搞得呢?一會兒你要背行李,一會兒又要我來背?」師父就把徒弟的思想過程給他描述一遍,然後問,你剛才的心念是不是像師父所描述的這樣呢?小沙彌趕快頂禮。這個不得了,我這個師父有他心通,我可不能隨便生心動念!我一生心動念,師父全都知道了。這比監控器還厲害!一念發菩提心,羅漢都受感動。羅漢都要為發菩提心的沙彌來背行李,其功德之大可想而知。

我們在修行過程中,經常要想到修迴向心,不要怕人家偷了功,不要捨不得自己念那幾句佛號的功德。要使念佛的功德永遠成為自己的財富,只有一個辦法,就是把念的這一句佛號所積累的功德,與法界一切眾生共同分享,這個功德才是不可思議的。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典故。佛陀與阿難尊者一起托缽化飯,在路上,佛陀問阿難:假如有一滴水,要讓它永遠不會幹涸,有什麼辦法呢?阿難想了一會說:佛陀啊!這一滴水如果要讓它不幹涸,是不是應該把它放入大海呢?佛陀說:對,你想得完全對。要想讓這一滴水永遠不幹涸,只有把它放入大海。因為大海中的水永遠不會幹涸。

由此佛陀又引申說:我們個人很微小。力量很微小,智慧很微小。個人這一點點的成就、一點點的功德,只有把它投入到眾生的大海中去,這一點功德才能夠由小變大,由暫時成為永久。

眾生界無盡,眾生都能從我們這一念善心當中獲得良好的信息和加持,我們個人的福德因緣才會由之而擴大。關鍵的一條,就是回小向大,回少向多。看起來我們念了一天的佛,最後卻把功德迴向給了法界一切眾生,好像我的功德就沒有了,這怎麼辦呢?不是的。你把它迴向給大眾,迴向給法界一切眾生,你就在法界一切眾生當中,你就是法界一切眾生中的一員,大家都有福德因緣了,個人自然也就有福德因緣。

迴向還要回因向果,回自向他,回事向理。迴向有一系列深刻的道理,所以我們要很好地來修迴向心。在菩薩修行的五十二個階次中,其中就有十迴向,這十個階段就是專門修迴向心的。迴向心成就了,才能真正進入到十地。

所以我們在因中,在一個博地凡夫的階段,要發菩提心,就要發迴向的心,要發懺悔的心,要發感恩的心,才能有大的成就,心量才能真正擴充,心態才能真正平和,見了每一個人才有真正的親切感。

儘管我們修行的時間比較短,修行的層次也比較低,如果能夠發起心來,修行的層次立馬就提高了。一發起心來了,十方諸佛菩薩、大地一切眾生,馬上就和我們的心全都打通了。我們這一念心,與十方法界一切眾生,與十方法界一切諸佛菩薩能夠打通了,我們即使是只有一念清凈心,也能夠種下無上菩提的金剛種子。

所謂「一念清凈成正覺」。不要把我們現在所做的看得太小,只要我們有這個心量,小能變大,少能變多。

諸供養中,法供養最。分享轉發,自利利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拜佛去 的精彩文章:

貧由吝嗇起,富從布施來!
學佛不是小資生活

TAG:拜佛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