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曾經輝煌的手工王國「大市場」,玉林儂再不去就來不及了……

曾經輝煌的手工王國「大市場」,玉林儂再不去就來不及了……

玉林生活

城市·生活·民生·娛樂

相信大部分老玉林都知道大市場這個地方,有人說它是玉林最古老的手工王國,也有人說它是玉林的「活體博物館」。

對於老一輩來說,它是「鄉土」、「傳統」的代名詞,對於年輕人而言,或許同時意味著「落伍」與「陳腐」。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既熟悉又陌生,既親切又疏遠的老地方。

玉林大市場,建於1949年,1968年移至現址民主中路,州佩社區一帶,面積約上千平方米,但據老州佩人說,原來的大市場遠比現在的面積大得多,大約十倍以上。

從高處俯瞰,如今的大市場顯得老舊破敝,和周圍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形成鮮明的對比。

大市場的房屋為嶺南鄉土磚瓦結構平房,一間挨著一間,經過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風雨侵蝕已經十分陳舊。

大市場在玉林從始至終一直都是一個市井之地,但在過去也是繁華的商貿之地、生活百態盡顯之地。

早在清代,也就是在州佩村後面的坡嶺下,這裡就已經集結成市。最初由於玉林人稱趕集為「趁圩」,四鄰八村的農民趕著豬牛等牲畜在此交易,生意十分紅火,所以民國以前,一直叫「牛圩」。

解放後,大型牲畜不能隨意買賣了,遂更名為「舊市場」,慢慢的又叫「大市場」,這個名稱就一直沿用下來至今。

過去三日一圩,日趕圩約2萬人次。物品小到針線,大到傢具床褥,還有竹器、木器、農具、火籠、飯桶、腳砵、魚狗籠、犁頭、鐵鏟等生產生活用具,應有盡有,買賣隨意,討價還價,熙熙攘攘,熱鬧喧囂。

每到圩日,周邊十里八鄉的群眾趕著牛、羊、豬、狗等家畜,肩挑、手拿、車拉帶上各地的土特產來大市場交易,那種帶著鄉土氣息的繁盛場景想起就覺得親切。

「大市場是舊時玉林最大、所售商品品種最豐富也是最繁華的市場。」玉林人說起這話是何等的有底氣。

然而,之前就曾有消息傳出,由於萬花樓重建,大市場將面臨搬遷的命運,儘管後來沒了下文,但這個看起來似乎與現代化建設格格不入的老地方,未來將何去何從仍是未知數。

如今,大市場外圈的商品主要為木質桌椅、石碑,從店面裝潢到器物,體現出與現代化接軌的一面;

大市場內部的商品多為竹器和木器,以及藤木編織用品,範圍主要集中在生活用品、民俗用品和農器具。

走進古老的大市場,難免會給人一種與世隔絕的感覺,撲面而來的竹木清香,帶著天然的、原始的大自然氣息,讓人心神寧靜。

時常有中老年人停下腳步詢價和購買,在這裡,幾乎看不到年輕人的影子。也時不時會聽到人們談論這些即將消失的老手藝的聲音。

高聳搶眼的竹梯,密密麻麻地緊靠在老屋外牆,給人壓迫感的氣勢,彷彿要攻城掠地。

基本上每個小鋪都會見到這樣的簸箕,農村常用,編織得整整齊齊。在農村,許多生活用具都是用竹子加工而成,如菜籃、筲箕、撮箕、籮筐、背簍、篩子、簸箕等等,牢固結實,經久耐用。

對於這些竹子了、木條做的東西,實在是讓人好奇,一條條細細的樹枝,怎麼就在他們的手下,變成了一個一個的籮筐,不會折嗎?不會被壓壞嗎?實在是一門令人佩服的老手藝。

扎手的掃把,長一些的多用來打掃自家院子,短一些的用來打掃廚房,但是現在的都市生活中基本看不到它們的身影。

其實這是一門工序複雜,又很考驗技術的老手藝。

要把挑選好的細竹條或者其他材料,按需要長短截斷禮好,經過水泡,石壓,鋪平的工序,最後捆紮在選好的主幹上,捆紮手法也是相當重要,若是不會的人,捆出來的掃把鬆散易掉。

現在,做掃把的材料還在,可已經很難找到會做的人了,這樣的掃把已經被塑料掃把取代了。

還有製作喜餅和白散的模子,木板上雕刻著精緻的花紋,有的為生肖,有的為「福」「祿」等寓意吉祥的漢字。

舊時結婚會給親戚們送自己家做的喜餅,樣子不精緻,口感不驚艷,吃的卻是一份歲月靜好與居家過日子的平和。

蒸熟糯米平攤晾涼後,用這樣的模子壓好形狀,高溫下鍋油炸做成的白散,吃起來香酥滿口,是過年期間家家戶戶必備的年貨小吃。

據市場里的小販說,這種模子還被帶到了國外。有客人為了在國外能吃到家鄉風味的白散,特地來買了模子帶過去現做。可見,胃比心,更不舍鄉愁。

各式各樣做工細緻的盛器,讓人不禁感嘆,能編織出這樣難得的藝術品,背後的手藝人技術之精湛。樣式之精美,極具收藏價值,往家裡一擺,盡顯古樸氣息。

價格、形狀、大小不一的斗笠鋪在地上,眼前彷彿也浮現出過去人們帶著它們趕圩的日子。

看到這樣的木屐讓人覺得恍如隔世,記憶中爺爺就是穿著這樣的木屐,鞋底比較厚,經過時總會留下一陣哐哐聲。小孩子穿起來有些費勁,一不小心還會絆倒。

大大片的蒲扇,小時候的炎炎夏日,外婆就是拿著這樣的蒲扇給自己帶來一份清涼,讓人有種無法名狀的親切感。

壘得高高的越南木砧板,每一塊都比你我的年紀還要大,上面一圈圈的年輪,見證了多少變遷。

煲中藥必備,一般都要煲上很長時間,滿屋子的中藥氣味。

老式煙筒,往中底部側出的煙嘴上塞些煙草,嘴抵著上開口抽吸,一陣煙霧繚繞。現在好像做的比以前更精緻了,但抽的人越來越少了。

各式各樣的手工用品,有些年輕一輩甚至都未曾見過,大概只有老一輩才知道它們的真正用途。

穿梭在大市場中,會在路邊看到白髮蒼蒼的手工藝人,他們往往席地而坐,年紀雖大,但技藝十分嫻熟。或許對他們來說,賺錢已經是次要,重要的是,通過不輟的勞作來寄託時光和感情。

這些流傳千年的手工藝,不知道還能傳到幾代。畢竟現在的人更渴望鄉村以外更廣闊的世界,這些不能賺到快錢的玩意兒已經不能夠吸引他們有系統地傳承下去。

除了這些越來越鮮見的老手藝,大市場中的那一碗牛紅湯,也是許多老玉林難以抹滅的味蕾記憶。

在大市場的小斜坡上,憑著三把陽傘,四個煤灶四口鍋,六張木桌,數把木椅,風雨無阻默默堅守了這份老味道三十多年。人們逛大市場總會在這個小攤停留歇息,吃上一碗熱騰騰的牛紅湯。

光滑潤澤、新鮮透亮的牛紅混著蔥花,滾滾翻湧的香味撲鼻而來,舀上一塊牛紅放進嘴裡,滑口滋潤,越吃越脆,伴著色清而味濃的湯汁一起吃下去,舌尖上的幸福感和心裡的暖意同時蔓延開來。

時過境遷,這碗牛紅湯與大市場販售的手工老物件也有著惺惺相惜般的命運。它本是一道令人稱道不已的地方特色小吃,但在日新月異的今天,各類美食層出不窮,它逐漸被人遺忘,甚至還有很多人未曾品嘗過這份大隱於市的經典。

30多年過去了,這碗牛紅湯早已不僅僅是味道本身,更是一種記憶,承載著幾代人對本土特色小吃的熱愛,同時,它更是一種人們與老城之間的紐帶。

這裡,與其說是一個不起眼的刁角小攤,更不如說是一個承載著回憶的溫暖棲息地,給我們帶來始終如一的感動。

每當牛紅湯入口的瞬間,當年大市場的繁盛景象就會重新浮現在眼前,內心的驕傲在心裡翻湧不息。

作為玉林舊時最熱鬧,最紅火的農貿集市,如今的大市場雖然早不復昔日的榮光,但它仍舊是購買最本土、最便宜的手工用品的首選去處。

大市場之於玉林,不僅是玉林自古商貿歷史的見證,更是絕無僅有,極其珍罕的本土大型原生態手工藝品集散地。老玉林對這裡都也有著濃重得化不開的情結,寄託了對鄉土歷史文化的堅持與守望。

先人在這片大地上,勤儉節約的勞作,不斷灑下智慧之光,我們去舊創新,生活越來越文明時尚。與此同時,這些老手藝逐漸地走進歷史,退出生活大舞台。

大市場中現在看來顯得老土過時的手工器物,不僅是不可多得的技藝,也是承載著我們回憶的載體。然而,它們正在悄悄遠去,甚至早已消失,速度之快,令人吃驚。

舊時大市場的盛況我們未曾目睹,但今日大市場的日漸式微卻是顯而易見。這是鄉土文化和現代文明衝突較量的必然結果。

在這種形勢下,舊玉林城的遺址現存已經不多了。往不可諫,來猶可追,城市確實需要不斷發展,與此同時,也應該對一些本地特色予以保護,讓人們的鄉愁有根可依。

舊時大市場的盛況我們未曾目睹,但今日大市場的日漸式微卻是顯而易見。這是鄉土文化和現代文明衝突較量的必然結果。

時代在發展,老手藝漸漸隨歲月遠去,十年後,這些手藝還會留下多少,我們無從得知。可能只有文字、圖片和我們的記憶,知道它們曾經存在過。

我們衷心希望,這些老手藝能夠傳承一脈,延綿不絕。因為,它們不僅僅是具象的存在,更是中國鄉土文化的載體。

身為玉林人,不妨多到大市場這個老地方走一走、看一看,了解這座城市中積澱深厚的鄉土文化,感受在這個遽變的世界中,令人敬佩萬分又感動不已的堅守。

中年boss說,您的一個

小編的工資就漲0.5毛!

期待你的神觀點,評論區見!

來源:網路,由玉林生活編排整理

大家都在看

⊙捏跌只灰佬!玉州路一男子當街襲警,發生驚人一幕!

⊙玉林一女子跳寒山水庫,這又是為哪般?

⊙你好,玉柴~

⊙30年了!玉林大市場這碗牛紅湯,再不吃就沒了

⊙淚目!玉林,一座正在「消失」的城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玉林生活 的精彩文章:

注意!這種水果玉林已上市,但它的核有毒很多人不知道……
玉林這兩家超好吃的小籠包店,街坊一吃就是20多年!

TAG:玉林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