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七國之亂:起始於高祖,興盛於文帝,爆發於景帝

七國之亂:起始於高祖,興盛於文帝,爆發於景帝

漢景帝即位後,御史大夫晁錯提議削弱諸侯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公元前154年,漢景帝採用晁錯的「削藩策」,下詔削奪諸侯封地。

吳王劉濞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劉姓宗室諸侯王,以「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史稱「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


(一)、起始於高祖

劉邦建立西漢王朝後,為了鞏固統治,借口清除叛亂,殺掉韓信、彭越、英布等異姓諸侯王。同時,他認為秦朝迅速滅亡的重要原因是沒有分封同姓子弟為王,使皇室陷於孤立。

於是大封同姓子弟為王,並立下「非劉氏王者,天下共擊之」的誓言,企圖用家族血脈關係來維護朝廷的最高統治地位。

高祖劉邦

他所封的同姓王,有齊、燕、趙、梁、代、淮陽、淮南、楚、吳等,王國的封地共有三十九郡,占整個疆土的大半,皇帝直轄的不過十五郡。

為防止諸王形成尾大不掉之勢,除規定封國內的經濟由諸王支配外,王國的丞相必須有皇帝任命,法令必須由朝廷統一制定,軍隊必須有皇帝命令調遣。

文帝劉恆

(二)、興盛於文帝

到文帝時,這些王國隨著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財富越來越多,勢力越來越強,逐漸形成割據狀態,朝廷與諸王國的矛盾日趨尖銳。忠於朝廷的官吏,都認為事態嚴重,應及早解決。

太中大夫賈誼提出了「剖分王國策」,在各王國的封地內再分封幾個小諸侯王,以減弱其勢力。太子家令晁錯建議把王國的一部分領地收歸朝廷直轄。

景帝劉啟

漢文帝採納了他們的意見,首先分代為兩國,分齊為六國,分淮南為三國,還把自己的兒子劉武封為梁王,控制中原要地,屏障朝廷。諸侯王不甘心自己的力量受到削弱,紛紛反對。

當時,反對最強烈的是吳王劉濞。吳王領土遼闊,有銅礦可以鑄錢,海水可以製鹽,財力富足。

七國之亂


(三)、爆發於景帝

景帝即位後,諸王國的勢力發展到了同朝廷分庭抗禮的地步,嚴重地影響西漢政權的統一。在這種情況下,御史大夫晁錯又獻「削藩」之策,認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

景帝採納了他的建議,開始削奪諸王封地。諸侯王們對此極為不滿,吳王乘機糾合各王國以武力反叛漢景帝,於是,七國之亂爆發了。

參考文獻:

1.《漢書·袁盎晁錯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趣味的歷史 的精彩文章:

秦朝軼事:手握30萬鐵騎,蒙恬為什麼不反抗?
三國軼事:張飛長坂坡一聲吼,曹操為什麼退兵?

TAG:趣味的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