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還是不變?傳承還是推翻?原來傳統技藝是這樣傳授的
「傳道,謂修己治人之道;授業,謂古文六藝之業;解惑,謂解此二者之惑。」曾國藩認為師徒間的傳承,不僅是技法、學識的傳遞,也是做人、品德的授受。
民間手藝的延續,靠的是家庭世代相傳和拜師學藝。師徒間的傳承,讓眾多優秀的民間手工技法煥發出旺盛的生命力。大型紀錄片《傳承》第二季第四集《師徒》,通過5個不同的故事,闡釋傳統技藝傳承中的「師徒」關係。
精彩早知道
苗綉作為記錄苗族千百年歷史的「無字天書」,以綵線為墨,綉出苗族人心中美好的世界。蘭玉,一位來自城市的女孩,完全被這種民族的美深深折服,下定決心拜師學藝。她一心要通過創新設計把苗綉推向國際舞台,可師父王金花對她的做法不解。
苗綉講究把植物的生命融入到多彩的布料中,把自然穿在身上,與之融為一體。變還是不變?傳承還是推翻?師徒二人僵持不下。蘭玉採用中外結合的方式繼承了傳統技法的真諦,也完成了師父王金花多年的夙願,不僅讓國人領略到苗綉技法的精湛,也讓世界見識到來自東方深山的神奇畫卷。
打銅作為傳統的手工藝,具有上千年的歷史,廣州西關打銅技藝聲名遠揚。傳統的打銅手法,無需劃線,要一錘錘敲打,錘印行間清晰工整,錘印不重鎚,正所謂「千錘百鍊方成器」。事師之猶事父也,如果老師就是自己的父親,會發生什麼樣的化學反應呢?
已經而立之年的蘇英敏從父親手中接過經營多年的老店,使用了什麼樣的方法實現了市場的效益呢?喜歡賽車的蘇英敏,如果從最基本的打銅技藝學起已經不太現實,面對父親的質疑和顧慮,他向多個技藝高深的師傅學習,打破傳統,採用現代工藝,把銅器和雞尾酒結合,通過網路,極大拓寬了產品的銷路。
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只有鍥而不捨,才能真正成為心意把的傳承人。和打銅一樣,功夫就是反覆錘打自身。嵩山腳下,被江湖上譽為「萬拳之王」的古輪拳法第五代傳人吳南方,日日拳不離手,三十年間從未中斷。
拳法的外在形式是動,一個招式就能達到攻而不克、防而不漏的至高境界;而內在是精神世界的靜態。練功的同時也是修禪,修鍊無處不在,行走坐卧融於其中,只有以不變應萬變,才能在師徒間的傳承中找到功夫的靜髓。
「沉香久郁悉清豁,無復沴氣東西斜」。沉香除了其清新而又豐富多變的香味,也是中國古代書法大家普遍體會到的審美通感。孟浩然有「帳里殘燈才去焰,爐中香氣盡成灰。守歲家家應未卧,相思那得夢魂來」的詩句。沉香樹生長於哪裡?是怎麼形成的?又該如何采香呢?來自海南樂東的關萬候,打算利用新的方法出香,在人工造香渠道上尋找線索。並計劃把祖傳的人工造香技藝傳揚出去,他會得到父親關義光的同意嗎?
68歲的金梅泉,是御窯金磚製作工藝的第五代傳人,他親手燒制的150塊金磚就鋪在故宮坤寧宮大殿外的走道上。蘇州陸慕的金磚已有600年的歷史,但現代需求量小,整個行業陷入後繼乏人的窘境。女兒金瑾放棄了自己熱愛的教師行業,解決了父親面臨的製作工藝失傳的難題。她以四種燃料燒製為實驗,和「師父」共同努力,實現了傳統29道工序燒制古法的復原。
「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乾為扶持。」師徒之間相輔相成、榮辱與共,世間萬物傳承先從師徒開始。師徒間的技藝傳承,體現的是虛心好學、謙虛謹慎的中國人探索內外世界的不斷努力與進步。泱泱我中華,巍巍禮儀邦,工匠精神,薪火相傳。一對對師徒架起的是傳統技藝傳承的橋樑,不斷向世界訴說著一個個來自中國的東方傳奇。
敬請期待
5月5日(周六)
中文國際頻道19:30
紀錄片《傳承》第二季之《師徒》
為您呈現師徒間的技藝傳承
不見不散


TAG:CCTV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