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上古九種蛇族怪獸,巴蛇吞象,肥遺六腳,螣蛇不翼而飛

上古九種蛇族怪獸,巴蛇吞象,肥遺六腳,螣蛇不翼而飛

蛇自古以來就被認為是具有靈性的動物,所有形式的文化里都有著關於蛇的豐富意象,神話傳說里也充斥著各種蛇妖蛇怪的神奇故事。《山海經》是華夏神話故事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國小說的奠基之作,在這本奇書里,就記載著很多蛇族怪獸的文字。


長著四隻翅膀的水怪:鳴蛇

鳴蛇是一種長著四隻翅膀的水怪,蛇身四翼,聲如鐘磬。《山海經·中山經》中記載:「鮮山之上多金玉,無草木,鮮水就發源於山谷之中,最終向北注入伊水。伊水中多鳴蛇,大體像蛇而長著兩對翅膀,叫聲如磬,非常明亮,只要是它出現的地方,城鎮必定會發生嚴重的旱災。」

鳴蛇

漢代張衡在《南都賦》中說:「其水蟲則有蠼龜鳴蛇。」南都指的是他的家鄉南陽,山南水北為陽,南陽因為處在漢水以北而得名,所以張衡這裡所說的就是漢江。不知道是他自己見過還是道聽途說,或者從史料中得來的,說是漢水之中就有鳴蛇這種怪獸。

九尾化蛇


人面豺身的怪獸:化蛇

關於化蛇的樣子有兩種說法,一種是人面豺身,背上有鳥翼;另一種說它是一身九尾的九尾蛇怪。我們這裡以最早成書的《山海經》為準。《山海經·中山經》云:「再往西三百里,就是陽山,山中多化蛇,這種怪獸人面豺身,長著鳥的翅膀沒有腳,像蛇一樣在地上爬行。化蛇叫起來就像是在跟人吵架一樣,它出現的城邑會爆發洪水。」


螣蛇不翼而飛

螣蛇俗稱飛蛇,出現在《後漢書》、《爾雅》、《宋書》等多種古代典籍之中,《荀子》中有「螣蛇無翼而飛」的句子,這也是「不翼而飛」這個成語最早的來源。三國梟雄曹操在《龜雖壽》中寫道:「螣蛇乘霧,終為土灰。」說的也是它有乘雲駕霧的本事。

螣蛇

根據華夏神話中的描述,螣蛇是一種上古神獸,與麒麟、白矖和白澤並稱為「四大靈獸」,相傳它和白矖就是女媧的左右護法,曾經在共工撞到不周山,眾神收拾殘局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有人說,大神女媧就是根據自己的樣子造出了螣蛇,它的本相就是一條白蛇,後世《白蛇傳》的淵源可能與此有關。


吃人和牛馬的鉤蛇

鉤蛇最早出現在晉代學者郭璞對於《山海經》的註解中,《中山經》曰:「若水東流注於大江,其中多怪蛇。」郭璞在注釋中說,現在的永昌一帶有鉤蛇,身長數丈,尾巴開叉,常常潛伏在水中鉤取岸上的路人和牛馬來吃。

宋代李石在《續博物志》中也提到了這種蛇族怪物:「先提山中有鉤蛇,體長七八丈,尾巴上有分叉,出沒於水澗之中,用尾巴鉤拉人牛食之。」這些書中都沒有提到鉤蛇具體的樣子,我們只能通過這些信息知道它是一種很長的巨蛇,有二十米以上,尾巴上有一種帶勾的結構,可以鉤取獵物,常常吃人畜。


肥遺:擁有兩種「分身」的蛇怪

有關蛇怪肥遺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它生活在太華山上,六腳四翼,一出現就會帶來大旱災難。《山海經·西山經》:「再向西六十里,有山名叫太華山,有一種怪蛇,名字叫做肥遺,長著六隻腳和四隻翅膀。」

還有一種說它活動在不長草木的渾夕山上,是一種雙身蛇,一個頭兩個身子。它的出現也是旱災的象徵。《山海經·北山經》載:「向北八十里是渾夕山,山上無草木,有一種一首雙身的怪物,名字叫做肥遺。」

巴蛇

吞食大象,三年才吐骨頭的巴蛇

《山海經·海內經》記載:「西南有巴國,有一種黑蛇,青色的蛇頭,吞食大象。」郭璞在註解中說明黑蛇就是傳說中的巴蛇。《海內南經》中補充說,巴蛇吞象,三年才把骨頭吐出來,有人吃了這種骨頭就可以永無心腹疾病的困擾;它長著青色的頭,渾身赤黑,所以又叫黑蛇。宋代陸佃在《埤雅》這本書里詮釋巴蛇:「巴蛇者,食象之蛇,其長千尋,青黃赤黑。」一尋等於兩尺,一千尋大概就是六百多米,顯然這是一種誇張的說法,為了形容它長得很長很大。

朋蛇


青首白身,叫聲如牛的朋蛇

《山海經·北山經》記載:「向北五百里,就是錞於毋逢山,這裡的風非常兇猛。浴水河從山谷中蜿蜒而出,水中有朋蛇,青色的頭白色的身子,叫聲如老牛,出現的地方就會發生大旱。」

「朋」有「比」的意思,比如成語「碩大無朋」,意思就是巨大無比。叫朋蛇應該也是因為它是一種上古巨蟒,體型龐大恐怖。

長著豬毛的長蛇


長著一身豬毛的長蛇

蛇一般身體都是光滑沒有毛髮的,但是古書中記載的一種怪蛇卻是有毛的,而且很粗糙,堅硬如豬鬃。《山海經·北山經》中說:「大咸山上無草木,有一種蛇生活在這裡,名叫長蛇。體毛如野豬的毫毛,堅硬無比,叫起來像是打更的柝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符號帝國 的精彩文章:

孫悟空本打算放棄取經,為何重新回到唐僧身邊?只因龍宮裡一樣東西
我們崇拜了幾千年的神鳥鳳凰,是龍族的後裔?原型是古代的風向標?

TAG:符號帝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