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啟功:妙用技巧,避免誤區,臨帖有講究

啟功:妙用技巧,避免誤區,臨帖有講究

1.為什麼要臨帖

所謂臨帖,就是以碑帖或別的法書為榜樣,來對照著摹仿、練習,它是學習書法的必由之路。任何一種藝術,都有其本身固有的法則和規律,都有表現其藝術效果的技巧和方法。書法藝術也是這樣。

學習書法,首先要弄明白所學書體在結體、用筆和章法等方面的法則、規律,其次要學會表達其藝術效果的方法和技巧。我們常聽人說某人的字寫得漂亮,某人的字寫得寒磣,漂亮與寒磣,其根本區別不就在所寫的字合不合書法的法則,寫字的人有沒有相應的技巧嗎?

書法藝術的法則和技巧,同現在一般的寫字原則和方法是有很大不同的,它有特殊的要求;而這種特殊的要求,又不是每個會寫字的人都自然具有的,需要經過專門的學習和訓練。我們現在一般人學習書法又與古人不同:古人一學識(習)字,就是用毛筆學寫當時通行的規範字體(或篆書,或隸書,或楷書等),又有先生的「口講指畫」,久而習之,自然有法度可觀。

而我們現在,一上學學寫字,便往往是用鉛筆或鋼筆寫「橫平豎直」的仿宋體,字的結體和用筆與傳統書法的要求相去甚遠,久而久之,形成了習慣,對學習書法非但無益,反而有害。所以我們現在學習書法有兩個任務:一是去掉不合書法要求的方法和習慣,二是從頭學會書法藝術所要求的法則和技巧。要完成這兩個任務,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臨習前人優秀的碑帖法書。

《鍾靈毓秀》橫幅

學習書法,也如同學習音樂,不論學什麼樂器,開始總要練一些高明的樂譜,拿這些樂譜來練習各種技法,培養自己好的習慣,練得熟了,自己演奏起來就會有新的創造了。臨帖就是學音樂的練譜子,只有反覆進行摹仿和練習,才能使自己下筆就合轍就範,寫出的字具有傳統書法的法度和神韻。

如果不臨帖,老是按照自己原有的寫字方法和習慣練下去,或者隨心所欲,任意揮灑,那麼其結果只能是背道而馳,越練越糟。這正如孫過庭在《書譜》中說的:「任筆為體,聚墨成形;心昏擬效之方,手迷揮運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謬哉!」學習書法跟學習別的藝術一樣,開始總得有個摹仿的過程,從摹仿中去體察、領悟其所以然(即造就此種藝術的法則和技巧),不可能一上手就搞創作的。

《跋明清書畫雜冊》

另外,漢字的書法藝術是我們的傳統民族藝術,它總是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的。明代謝肇在《五雜俎》中說:「凡學古者,其入門須用古人之法度,而其究竟,須運自己之丰神,不獨書也。」謝氏的話不但說明了我們的傳統書法應該有所發展、創新(即後代的書家當寫出自己的丰神),而且還說明了這種發展與創新當以繼承(即用古人之法度)為基礎。

臨帖就是掌握古人的法度,熟悉前賢的書寫技巧。只有這樣,才能不失掉我國書法的傳統性、民族性,才能具有創新的堅實基礎。古往今來,許多有成就、獨樹一幟的大書法家,沒有不重視臨帖的。一部傑出的王羲之《蘭亭序》,歷代臨習者不計其數,至今尚有許多名家的臨本流傳;而王羲之本人,也是出入百家才最後形成自己的風格的。當代一些成就很大,負有盛名的書法家,也都是揮毫數十年,臨帖不中輟的。他們把古帖當作自己最好的老師,不斷從中吸取新的營養,寫出新的意境。

東晉王羲之《蘭亭序》(神龍本)

現在有人懷疑學書必須臨帖的命題,想走捷徑,急於求成,這是很不明智的。現在也有一些書手正苦於傳統的東西太少而不得不回頭補臨古帖的課,這教訓當是對懷疑論者的一劑極好的清醒劑。

2.怎樣選帖

學書法要臨帖,但臨帖必須加以選擇。古今碑帖、法書浩如煙海,難免有魚目混珠的現象;再者個人的時間和精力也有限,即使竭盡畢生之力,也不可能臨盡天下碑帖。我們應該根據自己的學習進程(即不同階段),有計劃、有目的地選擇若干碑帖來臨習。選什麼帖,有以下三點值得注意:

(1)宜選古代最好的碑帖

法帖對於學書法的人來說就是自己的楷模、老師,當然是越優秀越好。古話說:「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如果是取法乎下,自然是得乎其下下了。

在初學的純粹摹仿階段,如果選取了最好的帖,一上手就可能納入最正確的軌道;倘若一開始被壞帖引入歧途,先入為主而成習慣,以後即使醒悟,改也很難。一個人的書寫習慣是很不容易改變的。

什麼是好帖?一般地說,經過成百上千年歷史考驗的,被多數人公認的名人名帖是好帖,如王羲之的《蘭亭序》、歐陽詢的《九成宮》、顏真卿的《顏勤禮碑》等等,都是素為人們推崇的好帖。當然,不是名人名帖也有好的,如北魏一些無名氏的碑刻,唐代一些無名氏的寫經等,也可擇善而從之。初學最好不選現代和當代一般人的帖。

唐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

(2)最好選取墨跡法帖

墨跡法帖沒有經過刻工刀鑿的加工,書家用筆的輕重及起承轉合,抑揚頓挫,一目了然,甚至連點畫的勾連呼應,用墨的濃淡枯濕,雖毫芒而可辨。這樣的字跡極便於摹臨、玩味。

我有一首談自己學書經驗的詩說:「少談魏晉怕徒勞,簡櫝摩挲未幾遭。豈獨甘卑愛唐宋,半生師筆不師刀。」所謂師筆就是以墨跡法帖作範本。當遇到某種帖既有白紙黑字的墨跡又有黑底白字的刻本時(如孫過庭的《書譜》),最好是選取墨跡而不要刻本。

唐孫過庭《書譜》

(3)針對自己的愛好和問題選帖

歷代名家的書法作品,其藝術特點是各有千秋的,而學者又總是各有所好。只有選取自己最喜愛的法書作範本,學習起來才容易理解,便於入門。在這一點上不必苟合他人,隨大流。

不過,在發現了自己的字在某一方面有明顯的缺陷時,為了有效地克服自己的毛病,也應當選擇一種自己並不大喜歡,但對改正毛病很有好處的法書來臨。比如自己的字結體總是很鬆散,又缺乏骨力,就可以選取柳公權的帖(例如《玄秘塔》)來臨摹,因為柳體字結構嚴密而富於骨力,是醫治鬆散乏力的一劑良藥。有病服藥,喜不喜歡是不能顧忌太多的。

唐 柳公權《玄秘塔碑》

3.臨摹方法

平常所說的臨帖,實際上包括摹和臨兩種方法。摹,是使筆毫在帖字點畫的軌道上運行,「依樣畫葫蘆」。傳統的做法有三種,即雙勾、映格和描紅。雙勾,是用透明紙蒙在帖上,先用細筆沿著帖字點畫的邊緣把字的輪廓勾勒出來(俗稱空心字),再用墨筆填實。映格,是用透明但不透墨的紙蒙在帖上,直接用筆在上面沿著帖字的點畫軌道寫。現在可用塑料薄膜代紙,但需要在墨中加點肥皂水或洗衣粉,否則不吃墨。描紅,是先請先生用紅筆把字樣寫在紙上,自己再按填空字和映格的方法來描摹。

現在有用雙勾或紅顏色印製好字樣的練習本,給我們提供了描摹的方便,但問題是印製者不懂得初學要「取法乎上」的道理,所選擇的往往不是優秀法帖的字樣,而是隨便請一般書手寫的,所以許多這種練習本上的字並不足為范,久而習之,其害甚大。初學者如果買不到上好字樣的練習本,最好還是用雙勾或映格的方法直接描摹自己所喜歡的名帖。

開始描摹,主要是摹仿帖上的各種用筆,因此不管用那種方法,都要反覆琢磨點畫起筆、運行、結收的門道,逐步做到一筆下去正好合轍,與帖上的點畫形態相似,不能將筆在一個點畫上來回塗抹。在比較熟悉之後,就不僅要注意用筆,還要注意字的間架結構了。

摹帖除了以上三種方法可取外,現在還有一種更好的辦法,就是用透明紙蒙在帖上,先用鉛筆畫出每一點畫的中心線(即用鉛筆作映格描摹一遍),再用毛筆沿著鉛筆的「軌跡」寫出帖上的點畫形態來。如要描摹《蘭亭序》開頭四個字,先用鉛筆映格寫出這四個字的「骨架」,再用毛筆在「骨」上生「肉」。利用這種方法描摹,我們會發現,那鉛筆畫出的「軌跡」,原來就是很好的「鉛筆(硬筆)字」;再加上毛筆的用筆(輕重粗細的變化),就是很好的「毛筆字」了。

所以採用這種方法,不僅可以同時練習字的結體和用筆,還可以捎帶練習所謂硬筆書法。因為硬筆(鉛筆、鋼筆等)書法,除了使用工具的不同造成點畫形態有所不同外,其間架結體的要求是與毛筆書法毫無區別的。

以上講的是摹帖,下面再談談臨帖。

臨帖,分為對臨和背臨兩種。對臨,是把帖放在正前方或左邊,照著帖上的字寫,開始是看一筆寫一筆,看一字寫一字,漸漸寫得熟了,可進而看一句兩句再寫。對臨的時間長了,帖上每個字的模樣兒都深深印在了自己的腦海里,這時可以不看帖,光憑印象就能把字臨寫出來,這就叫作背臨。

臨帖,不管是對臨還是背臨,都不宜只摹仿點畫用筆,要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在字的全貌上,即反覆體察,觀賞帖字的體勢、情態,努力用自己的筆把它表現出來。進而還應顧到上下字之間,左右行之間的關係,即注意法帖的章法布局。

在臨帖過程中經常會碰到這樣的情況:某個字反覆臨寫了許多遍,總是寫不像,一時又找不出癥結之所在,很令人苦惱。這時不妨用映格法摹一遍。一摹,往往會恍然大悟,原來就是某一點畫的位置或角度沒掌握好,問題一下子迎刃而解。描摹易得其形,臨寫易得其神,兩種方法可交叉使用。

北宋米芾《蜀素帖》

4.值得注意的幾個問題

(1)臨摹時對法帖宜多加分析、研究

臨帖是為著了解前人書法的法度,熟悉結字、用筆和章法布局方面的技巧,取人之長,補我之短,為自己的獨立創作打基礎。因此,在臨帖時既要動手又要動腦,特別要注意分析、研究法帖在結字和用筆方面的特點和規律。

如臨歐陽詢的《九成宮》,通過仔細觀察和分析就能發現:它在結字方面具有方正平和、橫畫右上斜的角度小、兩旁有豎畫的字多取相背之勢(即成「」形)等特點;在用筆方面具有長橫多取前輕後重,並用圓筆結收,長豎多用垂露而極少用懸針,「乙」劃多帶隸書波磔等特點。掌握了這些特點和規律,即使離開了帖,也能寫出幾分「歐味」來。

如果臨的是印製得很好的墨跡帖,上面連用墨的濃淡、筆毫的聚散都能一目了然,那麼還應該分析、研究書家用筆的起落收結、運筆的輕重快慢等等,從中窺審名手的奧秘,從而使自己能在前賢佳作面前既見成功之美,又悟所致之由。

平時對所臨之帖,要誦讀全文,縱覽全篇,反覆玩味,如果眼光只孤立地盯在一筆一字上,就無法領悟書家如此用筆、結字、分行、布白的用意,更不可能欣賞到韻味、旋律、節奏的美妙。前人主張讀帖、背帖,道理就在這裡。

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看到,任何名帖也不可能是盡善盡美的,「智者千慮,總有一失」,再高明的書家也不可能字字入神,筆筆生輝,總有失誤敗筆。如顏真卿《顏勤禮碑》首行中「神道碑」(見下圖)的「碑」字,就左高右低,結體失當。

唐顏真卿《顏勤禮碑》

我們在臨帖時千萬不可迷信古人,要善於辨識法書的缺陷與不足,不要把前人的短處也當作長處來效法。總之,臨帖過程中只有既動手又動腦,才能主動地、有意識地去仿效和體驗帖上之字,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不宜只臨一家之帖

有人主張:臨帖要專一,臨顏不能顧柳,而一帖又須臨它三年五載以上,方可換帖。這種意見恐怕是偏頗的。且不說人生短暫,不可能有多少個三年五載用來專臨某帖;就學習藝術的一般規律而言,也是不可取的。

書法藝術與繪畫藝術一樣。在繪畫領域中,某個名家,某幅作品,可以作為某個時代、某個流派的代表,但其人其畫絕不能代表整個時代的全部繪畫藝術,也不可能體現繪畫的全部法則和技巧。

在書法領域裡,晉代的王羲之,雖稱「書聖」,他又豈能完全概括他的兒子王獻之和整個晉代的書藝?更何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呢!我們要繼承和發揚的是上下幾千年的全部書法藝術的遺產,眼睛豈能只開一條縫,僅盯一家一帖而自為作繭春蠶與井底之蛙呢?

當然,啟蒙時可以從一帖一家入手,待有一定基礎之後,便應從一帖一家擴展開去,多臨名帖,博覽佳作。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講的是讀書作文,其實臨帖學書又何嘗不如此呢?

東晉王珣《伯遠帖》

(3)不同階段的不同標準和追求

臨帖並不全是初學者的事,古今許多名書法家都是學書盡百年,臨帖貫始終的,只是他們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追求罷了。大體上說,臨帖可分為務求形似、神形兼顧和得意忘形等三個階段、三種境界。

形體是精神賴以寄存的物質基礎。初學臨帖,在結體和用筆方面都要務得其形。「一點一畫,必求肖合」;一字一行,務追酷似。只有這樣才能學到前人法度。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入帖」。但入帖並不是我們的目的,因為「學書當成一家之體,其模仿他人,謂之奴書」(歐陽修《夏日學書說》)。

等到能夠入帖,下筆即有某帖、某家體勢的時候,就不能再一味地求形似,寫「奴書」,當「書奴」了,而應當神形兼顧,以求神似為主,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和境界。這時臨帖,「須先得其大意,自首至尾,從容玩味,看其用筆之法,從何起構,作何結煞;體勢法度,一一身處其地而彷彿如見之。如此既久,方可下筆。

《跋董其昌臨蔡蘇黃米四家書字冊》

下筆之時,亦便勿求酷似,且須泛瀾容與,且合且離,神遊意會。久而習之,得其大概,加以潤色,即是傳神手矣。」(謝肇《五雜俎》)到了這一步,雖然還沒有完全跳出某帖某家的樊籬,但已經過自己的潤色,開始具有自我的個性和特色了。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出帖」。

既能出帖,再臨帖時就可以居高臨下,目無全牛,專追神韻,不顧形骸。歐陽修在談他學習李邕書法時說:「余雖因邕書得筆法,然為字絕不相類,豈得其意而忘其形者耶。」臨帖能做到得意忘形,就是從必然王國進入了自由王國,就如同蜜蜂采百花之精英釀自我之甜蜜一樣,博採百家精華,廣集群賢眾妙,融而化之,渾然天成。誠登此境,物我無間,可謂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書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字書法之美 的精彩文章:

一幅字畫,這麼看,讓你從業餘到精通

TAG:漢字書法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