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是什麼讓李世民成了千古一帝?

是什麼讓李世民成了千古一帝?

原標題:是什麼讓李世民成了千古一帝?


唐太宗李世民在歷史上稱得上是一位德才兼備並擁有極佳政治眼光和手段的好皇帝,不過後世在評判他時也是功過參半,畢竟他還有玄武門事變和錯殺忠臣等等一些有悖情理的事情。那麼今天筆者要為大家講述的是為什麼李世民能成為被後世敬仰的千古一帝?


李世民能夠成功的開創盛世局面除了歸功於他出眾的文才武略,而高超的用人藝術更是關鍵所在。其用人思想歷經重重歲月而光輝不減,直到今天還值得我們學習、研究和借鑒。



一、才行並舉


唐太宗以才行取人的思想,不同於曹操的「唯才是舉」,其人才標準更為全面,是兼顧才能與德行兩個方面,其中的「行」作為人才標準,則更具有動態性和實踐性。唐太宗在人才評價標準上突出德的首要地位,強調人才道德素質的首要價值。德是才的統帥,決定才發揮作用的方向和力度;才是德的支撐,影響著德的作用和範圍。無德之才必將對社會造成巨大傷害和損失。


二、棄怨用人


唐太宗非常讚賞古人「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的舉人胸懷。他一貫主張:「只要是真正的人才,即使是子弟和仇人,也不得不舉。」宰相是朝廷重臣,任命時皇族是十分慎重的。唐太宗皇帝生涯23年,在先後任用的12個宰相中,有的是前朝的皇族,有的是高祖李淵重用過的人,這些人能為太宗所用,正體現了唐太宗非同凡響的擇人標準和膽識。與朱元璋「吾當以投誠為誠,不以前過為過」的用人思想具有相似之處。魏徵曾經是李建成的心腹,也是謀害唐太宗的罪魁禍首,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後來竟成了他的高參和宰相。唐太宗李世民與魏徵的關係,是中國封建帝王時代最理想的君臣關係。魏徵病逝,唐太宗親臨弔唁,放聲痛哭,並說出了一句千古名言:「夫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史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



三、施恩御人

唐太宗常以「亡隋為戒」,任賢納諫。當貞觀盛事已經形成後,回顧自己的用人思想時,他頗有感觸地對大臣們說:朕即位之初,上書者皆言「人主必須威權獨運,不得委任群下……」惟有魏徵勸朕「偃革興文,布德施惠……」朕從其語,天下大寧(《舊唐書·魏徵傳》)。是「威權獨運」以用人,還是「布德施惠」以用人。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用人思想,必然造成不同的君臣關係、上下關係,並且最終造成不同的人脈關係和政治局面,這已為歷史所反覆證明。唐太宗接受魏徵的建議,在用人時除了牢牢掌握權力驅動之外,還大力培植與臣下的親和關係,即同時運轉權力驅動與情誼驅動這兩個動因去駕御人才。



四、賞罰分明


賞罰乃統軍御眾之柄。唐太宗在《貞觀政要·卷三·封建篇》中強調「國家大事,唯賞與罰。賞當其勞,無功者自退。罰當其罪,為惡者咸懼……。」他的堂叔李神通,既是開國元勛,又是他的救命恩人。封官定爵時,李神通不甘人後,李世民當即指出,「叔父首倡舉兵反隋有功,救我之命終身難忘。但後來!竇建德吞併山東,你曾全軍覆沒;劉黑達捲土重來,你又望風而逃。我不能因為你是皇親國戚就濫行賞賜。 」 唐太宗在用人治事時,對各級官吏始終嚴格考察,按照政績來決定升降,不受謅媚,賞罰嚴明。為此,他還設立了專門的考功機構,制定了「四善」、「二十七最」的考功標準,以此作為監察官吏的尺度。


五、如器用人


唐太宗把用人比作好木匠做傢具:「智慧的人取其謀略,愚笨的人取其力量,勇敢的人取其神威,怯懦的人取其謹慎,各種人物要兼而有之。良匠不放棄任何木材,明君不放棄任何人才。不要因為有一樣短處就忘掉他的長處,也不要因為毛病而掩蓋他的功績。可以取長補短,人盡其用。」正因為唐太宗對大臣總能用其所長而避其所短,所以貞觀時期群英薈萃、人才濟濟。有的學富五車,有的深謀遠慮,有的英勇善戰,有的剛正不阿,有的辦事幹練,有的沉穩慎重,有的熱情洋溢,四方輻輳,八面來風。



結合以上種種,相信大家對李世民能夠成就霸業的真因已經有了滿意的答案。其實在當今社會,也可以參照李世民用人的前瞻性眼光來進行投資,瀋陽美的城,宜居生態園區,是投資及居住的不二選擇。

資料、圖片均來源網路,如侵刪


本平台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宸邦帶你看歷史 的精彩文章:

「刮骨療毒」的歷史真相:神醫華佗已死十餘年
曹操為何始終重用屢敗屢戰的曹仁?

TAG:宸邦帶你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