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職場 > 心理學家告訴你:5個簡單方法助你輕鬆找回自信!

心理學家告訴你:5個簡單方法助你輕鬆找回自信!

對於那些在生活和工作中容易產生自卑、恐懼、羞怯心理的人來說,心理學家史華茲博士認為克服這些弱點的訓練只要做到以下五點,就能輕鬆找回自信。

01

坐前面的位子

你是否注意到,無論在教堂、教室還是在各種聚會中,後面的座位是怎麼先被坐滿的嗎?大部分佔據後排座位的人都希望自己不要「太醒目」。而他們怕受人注目的原因,就是缺乏信心。

一個叫瑪格麗特的小姑娘,自小就受到嚴格的家庭教育。父親經常向她灌輸這樣的觀點: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力爭一流,永遠坐在別人前頭,而不能落後於人。「即使是坐公共汽車,你也要永遠坐在前排」。

正是因為從小受到父親的「殘酷」 教育,才培養了瑪格麗特積極向上的決心和信心。在以後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中,她時時牢記父親的教導,總是抱著一往無前的精神和必勝的信念,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克服一切困難,做好每一件事情,事事必爭一流,以自己的行動實踐著「永遠坐在前排」。

後來,她成了英國首相,有個眾所周知的外號——「鐵娘子」。

坐在前座能建立信心,把它當成一個規則,試試看,從現在開始就盡量往前坐。當然,坐在前面會比較顯眼,但要記住,有關成功的一切都是顯眼的。

02

練習正視別人

一個人的眼神可以透露出許多有關他的訊息。一個人不重視你的時候,你會直覺地問自己:「他想要隱藏什麼呢?他想對我不利嗎?」

不正視別人通常意味著「在你旁邊,我感到很自卑,我感到不如你,我怕你」。躲避別人的眼神也意味著「我有罪惡感。我做了或想了什麼我不希望你知道的事,我接觸了你的眼神,你就會看穿我。」大多是一些不好的訊息。

正視別人,等於告訴他:「我很誠實,而且光明正大,我相信我告訴你的話是真的,豪不心虛。」

專註別人的眼神,不但能給你信心,也能為你贏得別人的信任。

03

把你走路的速度加快25%

當大衛·史華茲還是少年時,到鎮中心去是很大的樂趣。在辦完所有的差事坐進汽車後,母親常常會說:「大衛,我們坐一會兒,看看過路行人。」

母親是位絕妙的觀察行家。她會說:「看那個傢伙,你認為他正受到什麼困擾呢?」或者「你認為那邊的女士要去做什麼呢?」或者「看看那個人,他似乎有點迷惘。」

觀察人們走路實在是一種樂趣,也更有啟發性。

許多心理學家將懶散的姿勢、緩慢的步伐跟對自己、對工作以及對別人的不愉快的感受聯繫在一起。但是心理學家也告訴我們,借著改變姿勢與速度,可以改變心理狀態。你若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身體的動作是心理活動的結果。

那些遭受打擊、被排斥的人,走路都拖拖拉拉,完全沒有自信心。

普通人有「普通人」走路的模樣,作出「我並不怎麼以自己為榮」的表現。

另一種人則表現出超凡的信心,走起路來比一般人快,像跑。他們的步伐告訴整個世界:「我要到一個重要的地方,去做很重要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我會在15分鐘內成功。」

使用這種「走快25%」的技術,抬頭挺胸走快一點,你就會感到自信心在滋長。

04

練習當眾發言

拿破崙·希爾指出,有很多思路敏銳、天資高的人,卻無法發揮他們的長處參與討論,並不是他們不想參與,而只是因為他們缺少信心。

在會議中沉默寡言的人都認為:「我的意見可能沒有價值,如果說出來,別人可能會覺得很愚蠢,我最好什麼也不說。而且,其他人可能都比我懂得多,我並不想讓你們知道我是這麼無知。」

這些人常常會對自己許下很渺茫的諾言:「等下一次再發言。」可是他們很清楚自己是無法實現這個諾言的。

每次這些沉默寡言的人不發言時,他就又中了一次缺少信心的毒素了,他會愈來愈喪失自信。

不論是參加什麼性質的會議,每次都要「主動」發言,也許是評論,也許是建議或提問題,不要有例外。而且,不要最後才發言,要做破冰船,第一個打破沉默。不要擔心你會顯得很愚蠢,總會有人同意你的見解。

從積極的角度來看,如果盡量發言,就會增加信心,下次也更容易發言。所以,要多發言,這是信心的「維他命」。

05

咧嘴大笑

大部分人都知道笑能給自己很實際的推動力,它是醫治信心不足的良藥。

但是仍有許多人不相信這一套,因為在他們恐懼時,從不試著笑一下。真正的笑不但能治癒自己的不良情緒,還能馬上化解別人的敵對情緒。

如果你真誠地向一個人展顏微笑,他實在無法再對你生氣。

咧嘴大笑,你會覺得「美好的日子又來了」。

一定要笑的大,半笑不笑是沒有用的,要露齒大笑才能見功效。當然,你可能笑不出來,但竅門就在你強迫自己說:「我開始笑了。」

然後,你就放鬆的大笑,不妨試試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職場視點 的精彩文章:

成大事,必須有五種人
彼得.德魯克:如何管理你的上司?四大注意兩大禁忌!

TAG:職場視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