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錢品似人品

錢品似人品

左岸記:這篇文章可謂議論金錢人生的典範,價值連城,讀到就是幸運,要是真能領悟,想來心中會是一片澄明,至少打通了幸福任督二脈中的一脈。

沒有誰的人生能與錢完全脫開關係,金錢與人生總是那麼糾心的絞纏在一起,一張小小的紙片,總是扮演著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的角色,無情地攪動著我們的人生,令無論是崇高如山的大人物,還是卑微如草的普通人,都因它而或起或落、或喜或悲,或成或敗、或樂或憂,或長或短,或去或留。人類的某些最好品質比如慷慨大方、仁慈、公正、誠實和高瞻遠矚等和人類的許多惡劣品質比如貪婪吝嗇、不義、自私、狹隘、狡黠和揮霍浪費等都交織或對立與我們處理金錢的關係密切相聯。其實,說到底,我們對待金錢的態度決定並表現著我們對人生的態度。

金錢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5000年前,當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將楔形文字和貨幣一起同時同地發明的時候,文字和貨幣像雙胞胎一樣,讓人突破了大腦數據處理的限制,開始了連人自己都不敢相信也沒敢預測的後來神話。貨幣經歷了從畜牲、貝殼、布匹、皮革等的實物貨幣到鐵、銅、銀、金的金屬貨幣,再到紙幣以至如今的電子形態的信用貨幣,充當著一般等價物的價值尺度、流通手段、儲藏手段、支付功能、世界貨幣的職能。創造了世界上最了不起的用一張紙片衡量和表現、交換和分配、凝聚和儲存財富的制度,將神話演繹的無以復加。中國人在其中也有重大的貢獻,宋代的「交子」是被認為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紙幣。人類自有了金錢,生活便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金錢對人生活的影響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關於金錢的橋段,我們聽的太多。古的、今的、中的、外的、雅的、俗的,俯拾皆是。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是舊時膾炙人口的《增廣賢文》俗語,那裡面還有一句話,「有錢道真語,無錢語不真」也衝擊人的三觀,有錢人說的假話都是真話,沒錢的人說的真話都是假話。可見錢的魔力是多麼佛法無邊。

對金錢論述最深刻的,無不首推全世界最偉大的文學家之一的英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戲劇家莎翁。他在《雅典的泰門》中對最能代表金錢的黃金有一段刻畫,入木三分,與中國民間俗語「有錢能使鬼推磨」比肩齊立。

莎士比亞寫道:「金子,黃黃的,光閃閃的,只要有這一點點,就可以使黑的變成白的,丑的變成美的,錯的變成對的,卑賤的變成尊貴的,老人變成少年,懦夫變成勇士。這黃色的奴隸……可以使異族同盟,同宗分裂。它可以使黃臉寡婦重作新娘,即使她的尊容可以使身染惡瘡的人見了嘔吐,有了這東西……也會恢復三春嬌艷,它會使冰炭化為膠漆,仇敵互相親吻。它會說任何方言,使每一個人惟命是從。它是一尊了不起的神明,即使它住在比豬巢還卑劣的廟宇里,也會使人頂禮膜拜」。可以看出錢是一個多麼了不起的神物。

馬克思也從另一個角度論述了金錢的重要和可怕。他在《資本論》中說:「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膽大起來。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保證被到處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可見當人被資本化為錢瘋狂的時候是多麼可怕。

就個人體驗而言,說的更直接的,有點言傳身教意味的還數王爾德,這位愛爾蘭作家、詩人、劇作家,英國唯美主義藝術的倡導者曾說:「我年輕的時候,以為金錢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東西,等我老了才知道真是這樣」。

現代人談錢更直截了當:錢是男人的膽,錢是女人的臉,錢是人的尊嚴,錢是婚姻的根,錢是表達愛的工具,錢是文明的基礎,錢是友誼的紐帶,錢是人生的動力,錢能讓別人幫你辦事,錢能讓你自由。

當我們靜下來,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捫心問問自己「錢重要嗎?」大多數人通常腦際浮現一個意念,錢真的很重要,只有有了它的人,才有資格說它不重要。直接說出口,擔心人家說是「錢迷」,轉而再想想,退而其次也是「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 。錢這種東西最可惡的是,必須擁有很多的時候,才能蔑視它,否則你就是自欺欺人。雖然,不喜歡錢的人少,但人們對錢的態度還是存在差別的。

人們對錢的態度,可以將人分出不同的類別來。我以為大致簡單地可分三類:

1. 痴迷吝嗇型。這種人鑽進了錢眼裡,以錢為標準來詮釋人的一切活動是否有意義,把人生的意義和目的放在掙錢攢錢存錢上,一生都奔波於追逐金錢,獲得金錢,迷失其中。有錢則樂,錢少則憂。而且掙錢的目的不是為了改善和提升生活品質,而在於見錢和數錢的喜悅,把數錢當成樂趣。這種人不僅對別人小氣,對自己也吝嗇,總是很「摳門」,除了基本的生存需要的消費,從來不亂花一分錢,他們成了金錢的奴隸,名符其實的「守財奴」。最終也因為實在太小氣,成不了真正的有錢人,除了錢以外,他們窮得一無所有。生活中這類人最可悲也最可憐。中外歷史上不乏這類典型人物,吳敬梓筆下《儒林外史》中嚴監生,臨終時因點兩莖燈草太費油而挑掉一根才肯咽氣,巴爾扎克寫出的《歐也尼·葛朗台》死時都還想把鍍金的十字架抓到手裡,最後一使勁還送了自己的命,就是這類人物的典型代表。

2. 豪爽快意型。這類人知道錢的重要性,但對錢既不輕視也不痴迷,他們對金錢持有「能有,很好;少些,也沒關係」的態度。多則當然好,少也能勤儉過,充足時多用,缺少時想法去掙。明白金錢本質上就是資源交換的籌碼,其存在的目的就是為我們帶來美好的生活,而不是為了填滿人的無盡的物慾。正因為明白究理,他們覺得追求金錢帶來的物質享受無可厚非,但內心始終有個尺度,在自己的能力極限內努力。不去為掙成本付出太高,犧牲太大的錢。人畢竟不是掙錢的機器,人掙錢是為了生活,不能本末倒置。由於對金錢的不盲目追求,所以賺錢賺得從容自在,花錢花得豪爽大方,生活也過得自由瀟洒。這類人最值得推崇。

3. 糾結分裂型。這類人在金錢問題上,非常糾結,處於一種分裂狀態。一方面恥於談錢,談錢擔心別人另眼看自己,所以,表面上裝得對錢有種不屑,不願將錢作為衡量事物的標準,看起來也大方;另一方面,從心裡又很在乎錢,很多時候做事情都首先考慮的是錢,在與別人交往中很注重不吃虧也不討好的對等原則。生活中,我們接觸的大多數人都是如此。

人們對金錢的態度往往反應其人生的態度。人在與錢打交道時,表面上是在用其交易、消費、享受,其實是人以特定的方式,在刻意營造的場景中用心與金錢進行深度交流,在心的深處與其對話。我們無意站在道德的高地去評論哪類人高尚,哪類人低俗。在對待金錢的問題上,只要不違反法律去殺人越貨,不缺少道德去坑人害人,皆可用哲學老人黑格爾的一句「存在即合理」而得以理解。只是應在意和選擇更適合自己方式。但這並不排除更應有一種為多數人崇尚和仿效的原則和方式,提示我們如何思考更加理性地去認識和對待金錢,從而通過錢品的改進來提升人品的修鍊。我以為,其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義之財不可取。金錢是佳物,是一個好東西,它可以改變我們生活的很多方面。雖然金錢不是萬能的,不能解決所有人生的問題,但缺了金錢,卻會使我們的幸福蒙上一層陰影,金錢的最大益處是有了它就能增強我們處理問題方式的多種選擇。就像愛美是人的天性一樣,愛錢之心人皆有之,無可厚非。賺該賺的錢,越多越好。但錢畢竟又乃身外之物,我們追求金錢是為了自己生活的更好,而不是讓自己被金錢綁架,陷入金錢的泥坑。一切違背初衷去撈錢都不可取,不擇手段弄錢最終難有好結局。古人曰:「德者,本也。財者,末也」。人切不可棄德而財,舍本求末。

2. 永遠不要去做金錢的奴隸。可以為自己打造一台賺錢的機器,但不可窮其一生使自己成為賺錢的機器。人不是為錢而生的,錢只是生活的一種手段和工具,生活還有更多的內容。當為了錢而放棄了其他的時候,人生便走入了岐途。當人生有錢而缺了智慧的時候,那便是不幸的開始,禍患會接踵而來。因為有錢,人會變得膨脹,面對外界的種種誘惑時,難有定力把控住自己,不知不覺地墮落,開始糟蹋人生。一心忙賺錢而忘了生活的人必然掉入忙、盲、茫人生陷井,勞心而忙,會讓心亡,心死必盲,盲而必茫。迷茫的人生還有何樂何趣?

3. 節儉是美德,但小氣卻不招人喜歡。節儉和小氣區別非常明顯,節儉是不浪費,小氣則是捨不得,是吝嗇的俗稱。物盡其用是節儉,當用不用是小氣。愛默生說過,節儉是人一生食之不完的美筵。當具有節儉的美德時,至少不會讓你陷入貧窮。但小氣,卻會使你沒有朋友,成為孤家寡人。錢這個東西,挺怪異的。錢花,錢花,和朋友在一起是越花越多。錢聚人散,錢散人聚,多個朋友多條路,朋友越多路越寬。路寬人廣,人廣脈多,人脈錢脈。所以無論於人還是於己,可以節儉,不可小氣。

4. 不要和別人攀比,在自己可承受的限度內享受才算明智。你就是你,你和任何人都不一樣。只有愚蠢的人才拿自己和別人比。人生的許多煩惱都是比出來的,人比人,氣死人。比較,計較通常是煩惱的根源。在享受生活方面,我們要記住兩點,一方面,量入為出,買自己買得起的東西,別過度消費。另一方面,受能受之重,別因貪婪而負累。得到需要的是享福,貪求過多的則是累。人生需求好比吃飯,若吃兩碗正好,但貪圖美味吃三碗,就連正常的享受都沒有了,相反,會因為胃被撐脹而痛苦。學會不貪婪、不奢求、不攀比,知足常樂最明智。

5. 雖然錢可以檢驗人性,但不要拿錢去考驗人,救急可以,但不可救窮。永遠不要試圖拿金錢去考驗人,那樣會讓你陷入直面自己和他人的慾望的火爐中,那時候,你會發現,誰都沒有想像中的那麼正直、純潔、良善和清心寡欲。考驗燒掉的既是別人也是你自己,你會敗於人性而深深的失望。人在錢面前的貪婪可能超出你的想像。在幫助他人時,不可忘了「升米恩,斗米仇」的古訓,借錢給人不是越多越好,借出超過償還能力的錢數,最後的結果可能是,借錢時像親人待你,還錢時以仇人相對。借錢只能幫急,而不能幫窮。

6. 不要把最好的總留在最後。如果人生有忠告的話,我想「活在當下,不負時光」可以作為第一條。如果非要總結一條不浪費生命的建議的話,我想一定是:別把最好的留到最後。人生其實就是一個過程,無論我們有多美好的期盼和願景,無論我們年輕還是年老,明天或意外誰先到來,這不完全是由我們決定。我們能作的最好的選擇就是珍惜當下,活好今天。生活就像一藍新鮮的蘋果,你不捨得去吃,蘋果會慢慢開始爛的,你開始吃壞了一點的蘋果,吃完了壞蘋果,好的又壞了,你又接著吃壞的。把最好的留在最後,到頭來吃了一輩子的爛蘋果,受了一生不該受的苦。世界上很多東西都是有時限的,包括幸福,不然,古人為什麼說「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7. 財富自由的本質不是錢。人們想錢愛錢其根本目的是要實現財富自由。但弔詭的是財富自由的本質卻又不是錢。財富自由的本質與人生的目的是重合的,那就是人生的自由和平衡,最終獲得幸福感。美國哲學博士霍華德金森,經過20年的實證研究,寫出《幸福的密碼》一文,得出結論,所有幸福的事,往往與錢無關,但悲慘的事往往與錢有關。同理,普林斯頓大學的學者,以「我們需要多少錢才能幸福」為題,發動50萬人進行調查,答案是:生活水平一旦達到「舒適標準」再多的收入也不能帶來幸福。有人將生活簡化為5個領域:健康、財務、關係、情感和人生意義,平衡這5個方面,相互協調一致發展就是人生的成功。其實,成功意味著成為最好的自己,幸福則是熱愛你現在的樣子。

錢不僅是尤物,錢還是人性的試金石。一個人對錢的態度直接折射著他做人的態度和底線,我們可以通過錢最快也最準確的認清一個人,這樣看來,錢品最似人品。

2018年5月4日寫於南湖之畔水域天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左岸讀書 的精彩文章:

對制度的理解和心得分享
如何成為一個幸運的人?

TAG:左岸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