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文化要義》 梁漱溟

《中國文化要義》 梁漱溟

中國文化要義

——認識老中國,建設新中國

一、作者簡介

梁漱溟(1893.10.18-1988.6.23),男,蒙古族,原名煥鼎,字壽銘。曾用筆名壽名、瘦民、漱溟,後以漱溟行世。原籍廣西桂林,生於北京。因系出元室梁王,故入籍河南開封。中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國學大師愛國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問題社會問題,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國最後一位大儒家"之稱 。

梁漱溟受泰州學派的影響,在中國發起過鄉村建設運動,並取得可以借鑒的經驗。一生著述頗豐,存有《中國文化要義》、《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唯識述義》、《中國人》、《讀書與做人》與《人心與人生》等。 1988年6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二、本書簡介

作者主要邏輯線索為:首先闡釋什麼是「中國文化」——我們自己的文化,亦是特指中國人素昔生活所依靠之一切;其次,與西方文化進行比較後發現中國文化個性殊強;最後試圖尋求中國文化的特徵如何。

他從集團(集體)生活的角度分別對比了中國人和西方人不同的文化傳統和生活方式,進而得出了中國社會是倫理本位社會的重要結論。並且還深入探討了宗教在中西方的重要作用,以及為何中國會形成倫理社會的重要原因。此外,作者還考察了中國社會的基本結構,既批判了中國文化的病詬,也揭示了中國民族精神的要旨(向上之心強、相與之情厚)。

三、主要內容

01緒論

文化就是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文化是極其實在的東西)。文化之本義,應在經濟、政治,乃至一切無所不包。

中國文化個性殊強:①中國文化獨自創發,慢慢形成,非從他受。②中國文化自具特徵,自成體系,與其他文化差異較大。③惟中國文化源遠而流長。④同化他人之力最為偉大。⑤由其偉大的同化力,故能吸收若干鄰邦外族,而融成後來之廣大中華民族。⑥自身內部具有高度之妥當性、調和性,已臻於文化成熟之境者。⑦中國文化放射於四周之影響,既遠且大。

特徵:1、廣土眾民。2、偌大民族之同化融合。3、歷史長久。4、不知。5、歷久不變的社會,停滯不進的文化。6、幾乎沒有宗教的人生。7、家庭生活。8、中國學術不向著科學前進。9、民主、自由、平等一類要求不見提出,及其法制之不見形成。10、道德氣氛特重。11、中國為一特殊之事,不屬普通國家類型。12、自東漢以降為無兵的文化。13、孝的文化。14、「隱士」 所代表的一類人物,是中國社會的特產。

特點:①自私自利;②勤儉;③愛講禮貌;④和平文弱;⑤自足自得;⑥守舊;⑦馬虎(模糊);⑧堅忍及殘忍;⑨韌性及彈性;⑩圓熟老道。

總之,全部中國文化是一個整體(至少其各部門各方面相連貫)。它為中國人所享用,亦出於中國人之所創造,復轉而陶鑄了中國人。

02從中國人的家說起

人類文化史之全部歷程,恐怕是這樣的:最早一段,受自然(指身體、心理與身外環境間)限制極大,在各處不期而有些類近,乃至在某些類同,隨後就個性漸顯,各走各路。

期間又從接觸融合與銳進領導,而現出幾條幹路。到世界大交通,而融會貫通之勢成,今後將漸漸有所謂世界文化出現。在世界文化內,各地仍有其情調風格之不同。複次,此世界文化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倒可能次第演出幾個階段來。

提醒:

1、中國非是遲慢落後。——流俗有見於中國不及西洋之處頗多(例如西洋已經過產業革命,而中國還沒有),便以為西洋進步快,捷足先登,中國進步慢,遂至落伍。其實錯了,要知走路慢者,慢慢走,終有一天可以到達那地點;若走向別一路去,則那地點永不能到達。中國正是後一例。

2、中國已是陷於盤旋不進了。——中國走上了與西洋不同的路,而它在此路上,又走不出去,遂陷於盤旋不進。

3、中國較之西洋,是因其過而後不及的

4、中國文化是人類文化的早熟

03集團生活的西方人

中西文化的分水嶺宗教問題

周孔教化「極高明而道中庸」,於宗法社會的生活無所驟變(所改不驟),而潤澤以禮文,提高其精神,中國遂漸以轉進於倫理本位,而宗族家庭生活乃延續其後。西洋則以基督教轉向大團體生活,而家庭以輕、家族以裂,此其大較也。

基督教:①神絕對唯一;②兼愛同仁,以上帝之父,人人皆如兄弟之相親;③超脫世俗。

歐洲中古社會:集團生活,在生死危難中固可得好的鍛煉;但在日用常行之間養成它,同屬必要。前者可得其牢韌的向心力和紀律習慣;至若組織能力,法治精神,和一般公德。則多有賴於後者。

→西方人學得了團結組織之本。(①確識個人隸屬團體,團體直轄個人;②團體中每個人都是平等的。)

04中國人缺乏集團生活

集團生活(①公共觀念;②紀律習慣;③組織能力;④法治精神):

一、要有一種組織,而不僅是一種關係之存在。組織之特徵,在有範圍(不能在無邊際)與主腦(需有中樞機關)

二、其範圍超於家族,且不依家族為組織之出發點。——多半依於地域,或職業,或宗教信仰,或其他。

三、在其範圍內,每個人都感受到一些拘束,更且時時有著切身利益關係。

05中國是倫理本位的社會

中國人就家庭關係推廣發揮,以倫理組織社會。

經濟:→不趨向所謂「生產本位」的資本主義之路。

政治:西洋:福利與進步。

中國:天下太平。

倫理有宗教之用

①他們是在共同努力中。②所努力者,不是一己的事,而是為了老少全家,乃至為了先人為了後代。③在他們面前都有一遠景,常常在鼓勵他們工作。當其厭倦人生之時,總是在(義務感和遠景)重新取得活力,而又勤勉下去。

倫理的社會就是重情的社會。所謂倫理者無他義,就是要人認清楚人生相關係之理,而於彼此相關係中,互以對方為重而已。

西洋近代潮流主要在「個人之覺醒」 :

1.西洋中古基督教禁欲主義逼著他起反動,就爆發出來近代之慾望本位的人生;肯定了慾望就肯定了個人。

2.是西洋中古過強的集團生活逼著它起反動。

團體權力與個人自由最理想的解決:

一、平常時候,維持均衡,不落一偏。

二、於必要時,隨有軒輕,伸縮自如。

06以道德代宗教

宗教:一切宗教都從超絕於人類知識處立他的根據,而以人類情感之安慰意志之事。道德為理性之事,存於個人之自覺自律。宗教為信仰之事,寄於教徒之恪守教誡。

宗教在中國卒於被代替下來,大約由於二者:

一、安排倫理名分以組織社會

二、設為禮樂以涵養理性

宗教:因為人們的生活多是靠希望來維持,而它是能維持希望的。人們是有所希望要求,就借著希望之滿足而慰安,對著前面希望之接近而鼓舞,因希望之不斷而忍耐勉勵。

07理性——人類的特徵

理性:理性實為人類的特徵,同時亦是中國文化特徵之所寄。理性始於思想與說話→不外吾人平靜通達的心理而已。

西洋偏長於理智而短於理性中國偏長於理性而短於理智。人之不免於錯誤,由理智(鬆開);人之不甘心於錯誤,由理性(無私)。

中國民族精神之所在

1、向上之心強:不甘於錯誤的心,即是非之心,好善服善的心,要求公正合理的心,擁護正義的心,知恥要強的心,嫌惡懶散而喜振作的心。

a:人類凡有所創造,皆為向上。

b:當下一念向上,別無所致,乃為真向上。

2、相與之情厚:一個人天然與他前後左右的人,與他的世界不可分離。一個人的生命,不自一個人而止,是有倫理關係。

08階級對立與職業分途

秩序之成功,則靠兩面:

a:一面要大家相信其合理

b:更一面有賴一大強制力為後盾→國家

在中國看不到統治階級,而只見有一個統治者。兩千年來,常常只是一種消極相安之局,初未嘗舉積極統治之實。

不能說舊日中國是平等無階級的社會,但不妨說它階級不存在:①獨立生產者之大量存在。(自耕農、自有生產工具之手藝工人、家庭工業等等)

②經濟上,土地和資本皆分散而不甚集中,尤其是常在流動轉變,絕未固定地壟斷於一部分人之手。

③政治上之機會亦是開放的(科舉考試)

09中國是否一國家

一般國家都是階級統治,而中國卻趨向職業分途,缺乏職業對立。

中國不像國家的原因:(缺少國家應有之功能見之)

a:政治上:消極無為。最大信條「不擾民」;最高理想「政簡刑清」。

b:缺乏國際對抗性(對內鬆弛,對外亦不緊張):疏於國防、戶籍地籍一切國勢調查,中國自己通統說不清、重文輕武,民不習兵,幾於為「無兵之國」。

c:中國人傳統觀念中極度缺乏國家觀念,而總愛說「天下」,更見出其缺乏國際對抗性,見出其完全不像國家。(中國人心目中所有者,近則身家,遠則天下;此外便多半輕忽了)

國家構成於階級統治,中國則未成階級,無以為武力之主體而難於統治;這是中國不像國家之真因,歷代帝王所以要輕賦薄斂,與民休息,布德澤,興教化,乃至有所謂「以孝治天下者」,皆隱然若將放棄其統治,只求上下消極相安。(數千年政治上牢不可破之消極無為主義,舍此便不得其解。)

中國政治特殊:

1、政治倫理化:把政治作為倫理間之事,講情誼而不爭權利,用禮教以代法律(階級國家融攝在倫理社會中之結果)

2、政治無為化:對內對外皆求消極相安,而最忌多事,幾於為政治之取消。

3、權力一元化

階級作用:

1、民主期於尊重人權,而肇始於限制王權。

2、政治民主制本義,在於政權公開;凡團體內事,大家商量共同作主。

3、間接作用(一面杜絕了封建式大小戰爭,而給社會以長期安定;又一面破除了封建式種種束縛限制,而給一切人以大解放。)

10治道與治世

中國之缺乏階級不像國家,是其負面,而倫理本位職業分途,即社會以為國家,二者渾融莫兮,則為其正面。

階級對立vs集團間的產物

階級形成於權力之下,而權力則生於集團之中。階級對立,則其勢迫人對外抗爭;職業分途,則開出路來讓人努力。

11循環於一治一亂而無革命

一面有理性早啟,文化早熟,社會構造特殊,而中國之不發生產業革命其勢決定。更一面由中國不發生產業革命其勢決定,那麼當然其社會構造亦就變不出什麼來。而社會構造愈決定,從而其社會亦愈不變。如是兩面絞扣,互相牽纏,動轉不得。這就是中國經濟停滯不進,社會歷史不變之理。

12人類文化之早熟

中國不是缺乏民主,乃是缺乏集團生活,缺乏政治和紀律。(西洋文化是從身轉到心的,而中國有些徑直從心發出。)西洋文化是從身體出發,慢慢發展到心的,中國卻有些徑直從心發出來的,而影響了全局(前者是循序而進,後者便是早熟)。

13文化早熟後之中國

科學起自人對物,物亦起自人的科學。知識從生命而出,原本平靜不了,然卻極力趨向平靜。

中國人既理性早啟,冷靜不足,輾轉相引,乃愈來愈長於理性,愈短於理性。西洋人反此,他們恰是長於理智而短於理性。

(一)在中西文化彼此交流上,中國固曾以一些物質發明傳給西洋,那隻為我們的文化之開發早於他們一步。其後便不然了。

(二)西洋之向知識發展者,更還而追窮分析到知識自身,是即康德以來之知識論;認識此認識,冷靜復冷靜,達到理智之最高點。偏於理性一邊之中國,則不尚知識而重情義,發展至王學(王陽明)乃造其極。

(三)西洋人生自古依憑宗教,知有罪福不知有是非,知有教誡不知有義理。

(四)中國人好講理,乃於各宗教不復沾滯在其特殊名象、具體儀文、表面關係等,而理會其道理。

(五)講理與鬥力,二者至不相容。

中國文化五大病

(一)幼稚——中國文化實是一成熟了的文化,然而形態間又時或顯露幼稚。(人與人之間的隸屬關係,為封建社會之象徵者,在中國社會中即未能免除。)

(二)老衰——中國文化本來極富生趣,比任何社會有過之無不及;但無奈歷史太久,傳到後來,生趣漸薄。

(三)不落實——西洋文化從身體出發,很合於現實。

(四)落於消極亦再沒有前途——與其不落實之病相連者,尚有一病,就是落於消極。

(五)曖昧而不明爽——以中國文化而其他文化(類如西洋文化)相對照;令人特有「看不清楚」、「疑莫能明」之感(一面是其內客至高與至低混雜而並存,一面是其歷史時進又時退往複而不定。蓋曖昧不明之病與其一成不變之局,原為一事而不可分。)

14結論

莫過於:理性早啟文化早熟的一個問題而已

第一層是因為:家族生活與集團生活同為最早人群所固有,而中國人浸家族生活偏勝,與西洋人之集團生活偏勝者,恰各走一路。從集團生活一路走去,即成國家;從家族生活一路走去,卻只是社會。

第二層是因為:理性早啟,周孔教化發生,使古代一般之宗法制度轉化為吾人特有之倫理組織,以倫理本位代替家族本位。

四、後記

首先,看到《中國文化要義》的名稱時,會在內心加以思考,中國文化究竟是什麼?幾千來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文化背景下,從曾經的天朝上國到閉關鎖國,再到被迫打開國門以及進行後來的改革開放。中國文化究竟帶給中國人民哪些優勢及劣勢,與此同時,在現如今改革開放大浪潮的背景之下,中國人民遺失了哪些優秀的傳統文化?

在日新月異的大的背景之下,或許年輕一代沒有了衣食之憂,但是,在精神上呢?有多少年輕人迷失在了這物慾橫流的社會……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貧富差距以及隨之帶來的階級差距愈加明顯甚至於階級固化愈加嚴重,階級流動愈加困難,奮鬥的動力究竟在何方?

其次,大抵所有人都知道,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國文化就有一種同化和順應的屬性存在以及周孔教化的重要影響,中國人永遠擅長於自我安慰:吃虧是福、中庸主義、贈人玫瑰手有餘香……他在固步自封的基礎之上還能自得其樂。那這樣的歷史以及文化根源究竟從何而生?文化底蘊來自哪裡?

最後,關於宗教和信仰。大抵宗教是中西方最大的差異之所在,你問中國人有信仰嗎?不同的人可能跟你回答不同的信仰,或者沒有信仰。但是,這恰恰體現了中國沒有固定的信仰或者沒有固定的宗教。因為你問西方人,他們可以可以很明確的告訴你他們信仰什麼,就像我們前幾天去外教老師家裡聊天一樣,他們清楚的知道自己信仰耶穌,他們當然也知道耶穌並不存在,但是他們知道耶穌能在關鍵時刻告訴你應該怎麼做——要時刻跟隨自己的內心。他們會在子女小的時候一直就帶他們閱讀聖經,當然並不宣揚,只是讓子女去了解,他們長大後有選擇信仰或不信仰的權利。

宗教的存在,就很大程度上成為一種集團化社會,而中國卻是倫理化社會(甚至於思考中國是否能稱得上是一個國家)。就像之前費先生提到的「差序格局」一樣,似乎中國的這種社會,註定是「人情社會」,錦上添花的多,雪中送炭的少。中國文化也固然存在一些弊端,但不可否認它也有一些獨特的優勢。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經濟的確在快速飛躍式的發展,但精神呢?文化呢?就像梁漱溟先生所說:「中國文化以孔子為代表,以儒家學說為根本,以倫理為本位,它是人類文化的理想歸宿,比西洋文化要來得"高妙",認定"世界未來的文化就是中國文化復興",認為只有以儒家思想為基本價值取向的生活,才能使人們嘗到"人生的真味"。」故前進太快時,也別忘了來時的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凡品皆學 的精彩文章:

TAG:凡品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