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何殲31很多地方要比殲20先進一大截:專家說了四個字

為何殲31很多地方要比殲20先進一大截:專家說了四個字

5月3日,FC-31(殲-31)戰鬥機生產線首次曝光引進媒體高度關注,特別是首次展出的FC-31戰鬥機使用激光3D列印技術(激光增材生產技術)生產的主承力結構件,以及世界上最大的鈦合金眼鏡形框體結構更是讓人眼前一亮,軍事專家雷澤告訴記者,鈦合金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被廣泛使用,近些年,隨著航空航天事業的飛速發展,飛行器在製造的過程中對材料的性能要求逐漸提升,而鈦合金具有的優越性能也使其成為了在飛行器製造過程中使用最多的材料。同等體積的情況下,鈦合金材料的質量僅為鋼材的百分之六十,這對於戰鬥機這類飛行器來說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優點,然而,鈦合金雖然好,但加工難度極高,美作為世界上的軍事大國,擁有F-22、F-35這類世界最先進的戰鬥機,為了滿足戰鬥機本身安全性、隱蔽性和機動性,他們採用高強韌鈦合金Ti62222S和高溫鈦合金Ti6Al4V等材料由大型鍛壓機壓製成行,但材料浪費極大,成本極高。

據悉,鈦合金用於發動機的壓氣機、風扇葉片、外殼、發動機艙、隔板、起落架等,著名的F-14、F-15、F-117、B-2、F-22軍機的用鈦比例分別為:24%,27%,25%,26%,42%,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副總設計師王向明介紹,鈦合金要57萬到62萬元一噸,而傳統工藝的材料利用率不到9%,如美國F-22戰機的鑄造鈦合金主承力部件,97.5%的原料都會被作為廢料切掉。「另外鈦合金很粘,加工的時間又長又費錢。」一句話,只有美方能玩得起。而且,美方使用傳統鍛造技術造出的零件,最大尺寸也不超過4.5平方米,嚴重研製了戰鬥機使用鈦合金的效率,據悉,我國自上世紀90年代末期開展激光增材技術研究,至2012年首次完成某型飛機大型機鼻鈦合金整件工程,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有可以進行大型鈦合金部件整體一次成型工程製造的國家,2013年至2014年研製生產的FC-31(殲-31)戰鬥機主承力結構件更是讓人對鶻鷹1.0的技術先進性刮目相看。

軍事專家雷澤告訴記者,激光3D列印技術一直都是沈飛的強項,處於國際領先水平。從宣傳資料上看,全複合材料機翼與鈦合金機身的接頭件採用了激光3D列印技術,壽命達到了8000小時,質量達到鍛造水平。而美方的F-22同類部件由於形狀過於複雜,無法進行鍛造,不得不進行鑄造以後再焊接成型,在投入現役後發現存在嚴重缺陷,不得不接受8000小時的附加檢驗,並對生產企業提出索賠。2013年,在一次創新成功展示會上,首次展示了世界最大軍用戰機3D列印鈦合金零件,據悉這個零件就屬於殲-31,據悉,從2014年至2016年的視頻節目中,我們知道,至少沈飛和601所已經成立了一個類似洛馬的臭鼬工廠式的研發機構,專門搞航空「黑科技」,而且團隊人員組成非常年輕,這種研發機構被稱為快速生產研發中心或快速試驗中心。通過快速試驗中心,鶻鷹1.0的生產研製進度創造了中國隱身戰鬥機和先進戰鬥機研發的國內記錄。

據悉,鶻鷹1.0的複合材料比例到了25%,鈦合金材料達到了40%,是目前我方戰鬥機中應用最高水平,甚至超過了殲-20的20%複合材料比例,從公布的圖片看,復材構件為整體加工與成形,基本和美方大力宣揚的F-35戰鬥機機翼復材應用處於同一水平。據公開資料披露,採用數控鋪層剪裁、激光投影定位等先進技術,實現了由傳統的模線樣板手工製造向數字化製造的改變。在保證精度和質量的前提下,生產周期縮短了一半左右。目前,沈飛生產的第三代重型戰鬥機也普遍大批量應用了複合材料,來實現減重和雷達減縮。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沈飛的複合材料應用處於我國飛機工業最高水平。

航空工業某負責人曾對此評價說:「鶻鷹研製不論是設計還是製造,代表著航空工業技術不斷迭代躍升的水平,第一次迭代是殲20,是一個巨大的提升,第二次迭代是大運(運20),第三次迭代是鶻鷹1.0的iGPS測量,(不需專用工裝)自動組裝飛機。」軍事專家告訴記者,四個字形容就是「繼往開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殲20 的精彩文章:

中國又公布一款新型艦載機,航程超B2,專家:殲20都無法取代
德媒評出五款世界超級武器,東風上榜,殲20竟然沒上榜

TAG:殲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