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雷軍:有一段時間,我似乎被整個世界遺忘了

雷軍:有一段時間,我似乎被整個世界遺忘了

風險投資領域第一新媒體,不容錯過

━━━━━━

文 |森沐梨

2018年春節前後,北京,雷軍異常繁忙。

各種關係找到雷軍,比如各種券商都願意做小米的承銷商,一旦成交,這是券商多麼一筆巨大的生意,穿梭其中的,還有各路投資機構。

「我們覺得小米上市之後還有漲幅,你有關係找到小米嗎?」

各路投資人也在走動著,各種爭取小米上市前的最後一次機會。

想起剛創業時候的雷軍,某天使投資人曾告訴GPLP君表示,「當初投資雷軍也是捏了一把汗,不知道未來如何,就當賭一把了。」

從門可羅雀到門庭若市,八年,雷軍是如何翻盤的?

雷軍時刻

各種傳聞成為了現實。

2018年5月3日,小米正式在港交所遞交IPO招股說明書。

瞬間,這一天屬於雷軍。

雷軍的公開信被廣泛傳閱,雷軍創業各種故事也被媒體及各路人士品讀,一直,雷軍炙手可熱,是一個成功的代言人。

然而,沒有人知道,他這八年經歷了什麼,對於人情冷暖,雷軍比誰都體會更加深刻。

從高潮到低谷,雷軍不是沒有經歷過。

一切要回到十年前。

2007年10月,雷軍擔任公司總裁及CEO的金山軟體成功在港上市。

這是一個成功的時刻,然而,雷軍沒有多少喜悅。

外部,此時的金山軟體面臨360的威脅,即便上市,然而,前景不明。

內部,山雨欲來風滿樓。

此時的雷軍選擇了出走。

2007年12月,剛剛上市兩個月的金山發布聲明,雷軍「因為健康原因」辭去公司總裁兼CEO。

2007年12月,在那次的記者見面會上,雷軍用深深的一鞠躬紀念自己任職的最後一天。在中層溝通會上,他連續鞠躬三次。

雷軍說:「我終於把債還完。」

隨後,在2007年12月的一個深夜,北航北門的柏彥大廈,金山軟體的CEO雷軍做了最後的告別,這是他最後一次出現在金山的辦公室當中,曾有人記錄了當時情形,

「掐滅手中的煙頭,雷軍從辦公室的沙發上站了起來,拎起雙肩背包搭向背上。包比平時沉,他的動作比平時有些遲緩。」

或許,雷軍有些不舍。

因此從1992年1月4號加入金山,然後在2007年12月24號辭職,雷軍在金山工作了整16年。

而且,所有人都知道,那個時候,雷軍並沒有創立小米的想法,他經歷了什麼,或許只有自己清楚,依雷軍的性格,他寧願一輩子爛在肚子里。

那個時候的雷軍,經歷了人生的低估,也同樣經歷了人生冷暖。

「那半年,沒有一家媒體想要採訪我;沒有一個行業會議邀請我參加。我有的是時間,沒人記得我。我似乎被整個世界遺忘了,冷酷而現實。人情冷暖忽然間也明澈如鏡。那個階段,我變得一無所有,除了錢。」雷軍曾公開回憶說。

直到2018年5月3日,雷軍重回巔峰,屬於雷軍的時刻又來了。

或許,人們更能夠尊重雷軍是因為他人當中年,還能創造另一個奇蹟,畢竟,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東山再起,中年創業如此輝煌。

「四十而不惑」,雷軍成功演繹了中年人再次創業的成熟及淡定。

這一次,所有人都知道,成就雷軍的是小米,而小米的主業是手機。

從2010年到2018年,這是小米的8年,也在這8年當中,中國的手機市場翻雲覆雨,一個時代過去了,諾基亞的光芒成為歷史,摩托羅拉也成為一代人的記憶,而與此同時,小米華為等國產品牌強勢崛起。

到底是什麼造就了今天的小米?

顯然,不是口號及熱情。

「小米的工資不高,但是工作強度很大,在這種環境下,小米團隊很多人堅持了八年,大家都在期待上市。」關於小米,周圍的朋友一致如此評價。

而雷軍的工作時間更是如此——作為一個勞模,雷軍在小米依舊保持了金山軟體時的工作強度——每天平均工作超過16個小時。

如今,上市,給兄弟們一個交待,這恐怕是雷軍這個講義氣的大哥必須要做的事情,在這樣極好的時間點上市,雷軍拿捏的剛剛好。

屬於雷軍的時刻終於來了。

從零到千億:小米是如何走過來的

2011年8月16日,798藝術中心北京會所的舞台中央,雷軍身著黑色T恤和深藍色牛仔褲,身份是小米科技CEO,他帶著「一款頂級智能手機」出現了,對台下八百多名聽眾講述誕生歷史。

場地並不大,更多的人席地而坐。

這是小米第一款手機的誕生。

一年前,雷軍開始籌劃小米——2010 年 4 月 6 日,銀谷大廈 807 室,14 個人一起喝了碗小米粥,小米就此踏上旅程。

然而,一年多里,作為一個創業者,即便他的名字叫做雷軍,他依舊需要經歷早期創業者需要經歷的困難,沒有辦法跨越。

比如,招聘及組團隊。

「小米創立初期,規模小,甚至連產品都沒有,如何組建極強的團隊,如何獲得對方的信任?所以在最開始的半年,我花的 80% 的時間都在找人上。我雖然是連續創業者,但沒有玩過硬體,最難搞定的,就是優秀的硬體工程師。

我的做法其實挺「笨」的,就是用韌勁。我用excel表列了很長的名單,然後一個個去談。那個時候我每天見很多人,跟每個人介紹我是誰誰誰,我做了什麼事,我想找什麼人,能不能給我一個機會見面談談,結果失敗的比例很高,我每天恨不得從早上談到晚上一兩點,仍遲遲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人,巨大的煎熬,為了找到一個非常資深和出色的硬體工程師,我連續打了 90 多個電話。為了說服他加入小米,我們幾個合伙人輪流和他交流,整整 12 個小時。

為了找硬體負責人,我們幾個合伙人和候選人談了有兩個月,進展非常慢,有的人還找了『經紀人』來和我們談條件,不僅要高期權而且還要比現在的大公司還好的福利待遇,有次談至凌晨,我們一度接近崩潰。」雷軍公開回憶說。

失敗與挫折,雷軍在小米的早期依舊經歷過。

關於融資,即便他說服了幾個投資人,然而,這些投資人也在觀察著,心裡告訴自己,就當是一個賭局。

簡單而言,小米創業初期,沒有人相信他們能夠成功。

因此,回顧小米創業這8年來的歷程,雖然,用雷軍自己的話說:「我們很幸運地創下了一系列的奇蹟,絕大部分是運氣,可能有20%是我們的努力。」

然而,沒有人否認雷軍自己及小米團隊的努力。

雷軍是一個異常努力的人,以至於說他不成功都難。

1969年,雷軍出生在湖北仙桃一個教師家庭。中學時代,他一直處於前幾名的雷軍,拿著上清華北大的成績上了武漢大學計算機系。

18歲的雷軍進入武漢大學,然而與如今的大學生不同,大學時候的雷軍居然戒掉了午睡的習慣,把時間分割成以半小時為單位,為自己制定好每半小時的學習計劃,比高中時代還要拼。

20歲的雷軍用兩年讀完別人4年才能讀完的課程,並包攬學校幾乎所有的獎學金。

畢業的時候,大學班上百十來號人,他入學的成績是第24名,畢業的時候是第6名。

1992年,雷軍進入金山公司,6年後出任首席執行官依舊靠的是勤奮,在金山,他同樣延續了大學時的勤奮。原金山高級副總裁王峰曾經回憶,當年雷軍每每在下班之後約他在辦公室談工作,一談就到半夜。

此後的人生當中,包括創業小米的這八年來,對於雷軍來講,這種勞模式的生活實在是太正常不過,這就是雷軍的生活。

因此,與其說是幸運,我們不妨說是努力成就了小米——小米的八年理,雖然也遭遇過不少的麻煩,但從沒遇到過到嚴重的生死危機。

剛開始小米是以第三方名義開發基於安卓的MIUI系統,早期黎萬強團隊甚至通過灌水等方式挑選超級用戶,讓他們參與MIUI的設計、研發、反饋等,實際是和用戶一起創作產品。通過和用戶互動,為小米手機問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後來小米手機的成功,MIUI系統功不可沒。根據招股書顯示,目前MIUI月活躍用戶已達1.9億。

除了本身的高性價比和口碑極好的MIUI系統外,小米的營銷策略也十分高明,採用類似直銷的方式,剔除中間渠道環節,可以說是零渠道成本,零廣告成本,加上採用搶購的模式,這樣的策略讓小米賺足了眼球。且不論是飢餓營銷還是真的產能不足,至少當時給人造成一種奇貨可居的局面,很多人為了買到小米,不惜加價幾百元從黃牛那裡拿貨。對於當時的米粉來說,能搶到一部小米手機,絕對是幸運女神在眷顧。

不過,飢餓營銷的直接後果是直接將消費者推給競品手機,很多人一時購買不到小米手機,不得不選擇其他機型。然而,小米留給對手的時間有限,一旦小米不再受制於供應鏈,供貨充足,小米將很快能夠佔領市場。

於是,2013年,小米開始布局自己的供應鏈及生態鏈,活塞耳機、小米移動電源等先後問世,也是在這一年,小米正式揮師海外市場。

據招股書顯示,截至3月31日,小米的產品銷往五大洲74個國家及地區。其在印度、緬甸、埃及、俄羅斯、以色列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的市場份額,進入前五。2015年、2016年、2017年,小米的海外市場收入分別為40.5億元、91.5億元、320.8億元,尤其是2017年海外市場收入更是同比暴漲了250%,佔總營收的28%。營業記錄期,2015年、2016年總收入中分別有6.1%、13.4%來自中國大陸之外的銷售。可以看出,海外營收在提升的同時,在總營收中的佔比也在逐漸提高,於此同時,國內營收在總收入的佔比正逐漸下降,海外營收正成為小米集團的重要收入來源地之一。

以印度市場為例,2017年底,小米打破三星六年來在印度市場所保持的統治地位,成為印度第一大手機品牌,印度市場已成為小米海外營收的最主要國家之一。

小米以一己之力徹底改變了智能手機市場格局。「中酷聯」這種配置低也沒有用戶粘性的定製機,被打的毫無還手之力。三星也被拉下神壇,如今在國內幾乎消失殆盡。

小米跨過「死亡通道」

小米這八年也同樣經歷過生死危機。

2015年小米發布Note及後續的頂配版發布,試圖衝擊高端市場,可惜用戶不買賬,這也成為小米最失敗的旗艦機型,不過這一年手機銷量仍舊達到6654萬台。到了2016年小米MIX全面屏概念手機雖然引領了一波世界潮流,但小米手機全年銷量卻直線下降到5541萬,小米由此進入低谷期。

在手機行業,一旦銷量開始下滑,意味著進入「死亡通道」——諾基亞、摩托摩拉、HTC等都曾經歷。

小米如何避免這個死亡魔咒?

雷軍將其總結為,本質上是創新。2017年,小米放棄了KPI和銷量,全力夯實基礎,不斷學習,不斷超越,堅持做「感動人心、價格厚道」的好產品。

2017年,通過補課,小米順利完成「創新+質量+交付」的三大任務,2017 年,小米2017年共銷售9141萬智能手機,成為唯一一個能在銷量大幅下滑後成功逆轉的手機廠商。

如今,擺在小米麵前的問題儘管重重,比如,營收好看,但虧損卻也是不爭的事實。

根據小米招股書顯示,小米2017年收入1146億元,同比增長67.5%,但虧損也高達439億元。對此,小米的解釋是,主要是由於就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產生大額公允價值虧損,然而有趣的是,對處於2016低谷期的小米來說,凈利潤卻有4.9億元。

從小米誕生第一天起,雷軍就一直在說,小米手機幾乎不賺錢。如今看來,這個「幾乎」確實可信度極高。根據招股書顯示,2016年小米總營收684.34億元,來自硬體的營收為618.94億,經營利潤37.85億元,經營利潤率為5.5%,小米2016年硬體營收為虧損4.25億元。

到了2017年,硬體營收依然不容樂觀。2017年小米經營利潤為122.15億元,經營利潤率為10%。其中有98.9億元的營收來自互聯網服務,互聯網服務的毛利為59.6億元。小米凈利潤達到53.6 億元,其中小米手機和IoT的最新毛利潤率分別是8.8%和8.3%,整體的綜合利潤率也僅為4.7%,雷軍的「不超過5%的凈利潤率」也並非信口開河。

表面看,小米的聲明將會限制其未來的盈利能力。實際上,是小米的硬體營收一直未能實現超過5%的凈利潤率。根據招股書顯示,小米的營收主要分為智能手機、IOT 與生活消費產品、互聯網服務及其他。智能手機業務雖然還是大頭,但佔比在下降,其他業務的營收也在保持高速增長。

2015年、2016年及2017年,小米互聯網服務收入分別為32.4億元、65.4億元、98.9億元,年複合增長率74.7%,小米互聯網服務毛利分別為20.8億元、42.1億元、59.6億元,年複合增長率69.3%。互聯網服務分部分別貢獻小米總收入的4.9%、9.6%及8.6%,互聯網服務收入主要來源於廣告服務及互聯網增值服務(主要包括遊戲)互聯網服務已成為小米盈利的重要來源。

如果說當初小米的目標是改變智能手機行業,做最適合中國人用的智能手機產品,那麼,如今,對於雷軍及小米來說,美夢已經成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GPLP 的精彩文章:

從拿破崙的大陸封鎖令到曼德拉的自由經濟
ofo融資新聞稿隱藏的秘密 E2-2輪正在路上

TAG:GPL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