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立夏斬風頭 薰風帶暑來

立夏斬風頭 薰風帶暑來

5月5日,斗指東南。

如果這夜你巡望北方天空,會看到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東偏南45°位置,古書《曷鳥冠子》中說:「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斗指東南,維為立夏。

這一天,太陽恰好行至黃經45°,在天文曆法上,正好走完了春季,夏季由此開始。

雖為立夏 實為「盛春」

欲知春與夏,仲呂啟朱明。

古人認為天體運行、季節變化與音律有關係,有「孟夏之月,律中仲呂」的說法,於是「仲呂」便成了四月的代稱;而「朱明」是古代傳說中的火神,四季當中,夏季五行屬火,因此朱明也成了夏季的別稱。所以「仲呂啟朱明」,即「四月開啟了夏季」。

話雖如此,立夏時節離全面入夏還是差了不少火候。

季節分布示意圖

氣象學標準上,當連續5日滑動平均氣溫大於或等於22℃時,才算作入夏。常年看,立夏前後,我國只有福州到南嶺一線以南地區才是真正的「綠樹濃陰夏日長,樓台倒影入池塘」的夏季,而北方的部分地區此時甚至剛剛踏入春季。如按氣象標準,立夏期間更像是「盛春」時。

據宋英傑《二十四節氣志》書中統計,常年來看,立夏日,夏的面積約為80萬平方公里,而春的面積月585萬平方公里。一年之中,春之國面積最大的不是春分、清明、穀雨這些春季節氣,正是立夏,確切地說,是5月15日至20日左右,春的面積最寬廣。

不過,春域雖廣闊,但從立夏開始,夏也逐漸強勢起來。

常年看,立夏到小滿的這段時間是入夏的高潮。從蓮葉何田田的江南到麥浪千里的華北平原,都會在這段時間裡陸續迎來真正的夏天。

立夏斬風頭 薰風帶暑來

南風起,立夏至。

天漸熱,風漸小,立夏後「和氣穆而扇物,麥含露而飛芒」。

蜻蜓在花間駐足。凌舸智/攝

古人生活雅趣多,對風也多有研究。比如,立夏開始刮的風為「清明風」,清明風是東南風,也稱「薰風」,一夜薰風帶暑來,說的正是此時節初有暑意,風清和如扇風,讓人醺醺然。

而天若是再熱,開始刮南風了,就稱為「凱風」,「凱風因時來,回飆開我襟」,凱風的「凱」便有了克服暑熱的意味;等再過陣子,梅子成熟時,便又有了「落梅風」,「五月有落梅風,江淮以為信風」,伴隨季風而來的雨水,也就稱作了梅雨季。

立夏看夏 萬物至此皆長大

立夏有三候,一候螻蟈鳴,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孟夏之日,天地始交,萬物至此皆長大。

白色月季,花瓣層疊含蓄,素雅純潔。肖雲/攝

這時夏收作物進入生長後期,冬小麥揚花灌漿,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農諺中有「立夏看夏」之說。

因農業為社稷之本,古時,立夏和立春一樣,皇帝必須親率公卿大夫舉行迎夏之禮,並著朱衣,以符夏為赤帝之意,同時以生肉、鮮果、五穀與茗茶祭祀古帝。此習俗後流衍至民間,便有立夏嘗新之舉。後來又慢慢發展成立夏嘗三鮮的習俗。

清代蔡雲在《吳歈》里提到,「消梅鬆脆櫻桃熟,禾麥甘香蠶豆鮮。鴨子調鹽剖紅玉,海螄入饌數青錢」。青梅、櫻桃、青麥或是蠶豆,便是江南人家立夏必要嘗的應景三鮮了。

江南人是愛梅的。冷時愛梅的傲雪欺霜,到了立夏時又愛梅的清酸。

江梅、消梅、綠萼梅、紅梅、杏梅、鴛鴦梅,在南宋詩人范成大眼裡,梅或賞或嘗或搗碎成梅醬,都有不同風情與風味。

青梅 圖片來源:網路

而如果再往深想,「梅」與「媒」同音,更有了《詩經·召南·摽有梅》當中摽梅之年的含義,梅果也因此成了有女待嫁的標誌。之後,李白一句「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將長干里的「青梅竹馬」塑造成了最浪漫的兩小無猜。

再說櫻桃,又名鶯桃、含桃。顏色深紅的稱朱櫻,皮中稀有黃點的稱紫櫻,小而紅的,稱櫻珠。

因櫻桃紅潤透亮,十分可人,讓白居易寫出了句「櫻桃樊素口」流轉千年。就連一向嚴謹精鍊聞名的新舊唐書,未給岑參如此知名的邊塞詩人立傳,卻讓樊素在舊唐書中佔據一席之地,可見這「櫻桃小口」的魅力了。

立夏時節,還有一種帶有舶來意味的植物也逐漸多起來,那就是酢漿草,它正是現在多數人認同的四葉草。

成片生長的酢漿草。周繇/攝 來源:中國植物圖像庫

在西方,認為能找到四葉草是幸運的表現。立夏後,南方山坡草池、路邊田邊、林下陰濕等處常常可見這種葉瓣如桃心,三瓣對向而成的嫩綠小草,成簇而長,偶有一株四瓣,便是傳說中能帶來幸運的四葉草了。

立夏秤人 評量燕瘦與環肥

立夏秤人輕重數,秤懸樑上笑喧閨。

立夏之日,我國南方還有「秤人」的習俗,它起源於三國時代。

起源說法有很多,一說是蜀漢阿斗小時層被交託給繼母孫夫人照料,因孫夫人擔心自己身為繼母被人言語,因此決定每年立夏秤量阿斗一次,增長的體重表示未曾虧待於阿斗。

又有說是蜀漢投降後,阿斗被安置在魏國都城洛陽居住,司馬昭唯恐原屬漢地的臣民不服,就當著一群蜀漢降臣之面給阿斗稱了體重,誇口要讓阿斗生活優裕,增加體重。並在之後每年立夏日都要稱一次,以供世人監督。但可想見,像阿斗那樣「樂不思蜀」的人,心寬體胖,年年稱量,恐怕自然不會減重。

無論如何,立夏秤人的習俗卻流傳了開來。至清代,蔡雲《吳覦》中說:「風開繡閣揚羅衣,認是鞦韆戲卻非。為掛量才上官秤,評量燕瘦與環肥。」

大約,古人也是懂「五月不減肥六月徒傷悲」的痛楚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天氣網 的精彩文章:

冷空氣影響中東部 南方周末暖如夏伴雷雨
颱風「傑拉華」加強為超強颱風 未來對我國無影響

TAG:中國天氣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