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毛主席長征後第一首詩,為何寫在貴州大山間?謎底揭曉令人感嘆

毛主席長征後第一首詩,為何寫在貴州大山間?謎底揭曉令人感嘆

春哥聊戰史

【春哥註:一部戰爭史,跌宕起伏,充滿了許多傳奇人物和故事,也充滿了戰爭的大場面,大格局,在諸多名帥猛將的指揮下,歷史顯得雄渾激昂,而面對戰爭中犧牲的千萬靈魂,又會感到無助和絕望,戰爭意味著傷害和死亡。今天起,春哥這裡回顧歷史中比較著名的戰事和人物,條分縷析,還原當時的現場,留下一些紀念的筆觸。】

先來看一一幅毛主席書法作品:

毛主席《十六字令三首》

全文如下:

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瀾。奔騰急,萬馬戰猶酣。

山,刺破青天鍔末殘。天欲墮,賴以拄其間。

讀完這些文字,什麼感覺,是不是覺得豪邁無比,酣暢淋漓,可見寫這文字的人此時心情大好,有重整旗鼓,再戰強敵的決心,一句「萬馬戰猶酣」可謂神來之筆。

這是毛主席長征之後的第一篇文字創作,非常珍貴,前面連續征戰,趕路都來不及,晚上都睡得也不踏實,沒有詩性,加上之前自己的意見沒有辦法進入軍隊高層的決策,看著連連失敗的局面內心非常焦慮。那麼寫這首小令的背景又是什麼呢?這裡不得不提一下遵義會議之前最後一場重要的行軍會議——猴場會議。

1934年12月底,紅軍主力前鋒紅1軍團兩路行進,紅2師進佔猴場(草塘)、陳家寨,31日進至木老平及其東北地區;紅2師於30日到達龍溪,進抵烏江岸邊,並立即展開北渡烏江的準備。大軍隨後跟進,野戰軍總部於31日到達猴場。然而,就在這時,部隊之中關於進軍方向的爭議卻再次發生。

黎平會議雖然解決了紅軍最為緊迫的戰略方向問題,但並沒有來得及對中央的領導體制和軍事指揮體製作出調整,因而會議決議的實施缺乏必要的思想保證和組織保證,部隊的認識並未完全統一。

洋顧問李德對否決了他的「繼續北上與紅2、紅6軍團會合的主張」大為不滿,通道、黎平兩次會議都沒有完整出席,而此時毛主席的軍事路線開始逐步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同,部隊內對毛主席重新參與軍事指揮的呼聲越來越高,李德在軍事指揮上再也不能頤指氣使,他開始「說話不算數」。因此他的情緒變得焦慮不安,經常無理指責中央政治局的決議和中革軍委的軍事決策,這種野蠻、無理的行為引起了許多人的不滿,也使得他日益成為孤家寡人,當時唯有博古等依舊將他奉若神明,但也無濟於事,因為李德前面的「成績」實在是太差了。

李德同志

紅軍進入貴州腹地,特別是逼近烏江後,李德不相信紅軍有能力突破天險,渡過烏江,他開始害怕自己把命丟在烏江邊。他與博古重彈與紅2、紅6軍團會合的老調,要求中央政治局重新審議黎平會議的決議,建議紅軍不過烏江,首先在烏江南岸建立臨時根據地,然後掉頭向東,重走老路,北上湘西與紅2、紅6軍團會合,從而再次挑起了爭論。

1935年1月1日,這天是元旦,當時條件簡陋,也沒有過節的習慣,不過體現一個萬象更新的意思。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甕安縣猴場召開會議,會議分析了自紅軍黎平西進以來的新形勢,完全肯定了這一戰略行動,認為它帶來了「開始粉碎敵人第五次:圍剿的最後階段」,當時沒有長征這個辭彙,依然把這樣的轉移看作是第五次反圍剿行動的一部分。

毛主席的正確主張得到進一步的肯定,而博古、李德的主張則被堅決地否決。毛主席在會上指出:「李德同志不要怕,我們保證能打過烏江,要是向別的方向走,就是上敵人的當。他們的大口袋隨時等著我們鑽進去」會議批評了博古、李德不過烏江,不在川黔邊地區建立根據地,而要回頭和紅2、紅6軍團會合的錯誤主張,重申了黎平會議關於創建川黔邊新蘇區的決議,決定紅軍立即搶渡烏江,攻佔遵義。從這個場景可見當時開會的劍拔弩張,不是誰的一言堂,而是各抒己見,相信大家的判斷力,毛主席的意見逐步得到絕大多數人的深刻理解和贊同。

為了防止博古、李德以中革軍委的名義擅自發布命令,改變中央政治局決定的情況發生,同時也為了解決最高「三人團」凌駕於中央政治局之上,大權獨攬,使政治局的決議難以得到堅決貫徹,以及軍事指揮上的機械呆板、消極避戰等問題,《決定》中特別作出了幾項規定,其中最重要的一條:「關於作戰方針以及作戰時間與地點的選擇,軍委必須在政治局會議上作報告」。

這一規定,實際上收回了最高「三人團」的軍事決定權,自然也就等於取消了第五次反「圍剿」作戰以來李德在軍事指揮上的獨斷專行權,為毛澤東重新執掌紅軍的指揮權作了鋪墊。此後,李德基本上被剝奪了指揮紅軍作戰的權力。正如周恩來後來所回憶的那樣:「經過不斷的鬥爭,在遵義會議前夜,就排除了李德,不讓李德指揮作戰。」這裡所指的「遵義會議前夜」,就是猴場會議。

猴場會議是通道會議、黎平會議的繼續,也是隨後召開的遵義會議的重要準備。經過這次會議,不僅紅軍新的戰略方向得到進一步統一思想和從上到下的確認,更重要的是毛主席的正確軍事路線得到了進一步的肯定,這就為遵義會議徹底解決軍事與組織問題,順利實現黨和紅軍最高領導的改組,奠定了思想和組織上的直接基礎。

而毛主席的《十六字小令三首》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的,可見作者的豪邁氣概,一是為自己的意見得到承認而高興,二是看到了紅軍未來路會越走越好,這種革命豪情是毛主席自始至終在詩文中抒發的。

原創碼字不易,若覺得有收穫,轉發給更多人了解歷史!打賞自由,都是鼓勵,謝謝您!!若您對這段歷史有所了解,歡迎留言交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春哥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他是華僑領袖洪門元老,曾是孫中山保鏢,開國大典站在毛主席身後
毛主席提兩個小細節,徹底改變紅軍面貌,出人意料又令人拍案叫絕

TAG:春哥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