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讓生命有尊嚴和質量地結束,在丹東面對的是這樣的現實……

讓生命有尊嚴和質量地結束,在丹東面對的是這樣的現實……

王承義(左)在查房時與老人聊天

臨終關懷民間遇瓶頸

4月30日上午,位於福春街一家養老院的院長王承義接到了一個電話,一位即將從中心醫院重症監護室轉出的患者想找一家能夠接收重病老人的養老院。經人介紹,找到了他。

這是記者在採訪中遇到的惟一一家稱自己有臨終關懷業務的養老院。養老院共有三層樓,臨終關懷區設在二樓。

這裡的養員多數卧床,但精神尚佳,其中一位靠鼻飼呼吸。王承義告訴記者,這些養員多數都是從重症監護室轉移到他這裡的。

這裡每個房間設有三張床。其中兩張供養員居住,另外一張留給陪床家屬。「我們在臨終關懷上提出三種愛,首先是白衣天使的愛,然後是親情的愛,最後是社會的愛。」他理解的臨終關懷,除了減輕患者身體上的痛楚外,還要讓患者感受到精神上的慰藉。

67歲的李凱旗就是在這家養老院送走母親的。「我母親活到92歲,是去年過世的。」她告訴記者,母親一直居住在五龍背的妹妹家。一天,妹妹打電話告訴她,母親已經水米不進了。

「我母親沒什麼病,去醫院肯定要做各種檢查,折騰老人。但是我們也不能看著老人在家這樣不吃不喝。」李凱旗託了很多人打聽,最後找到了王承義的養老院。來了之後護士給老人輸液補充蛋白,還治好了因骨折而腫痛的手臂。「一周之後,我母親就去世了。她走得很安詳,板板正正、乾乾淨淨。」她告訴記者,母親去世時,她和兄弟姊妹都很平靜。

更多的民辦養老機構則有些避諱臨終關懷這個概念。「我們也接收這樣的老人,但是不敢提出臨終這個概念。」位於溪山一號附近一家老年公寓的遲經理告訴記者,即使是醫生下了病危通知,明確了還有多少壽命,他們也不敢輕易往臨終上歸類。「每個人情況都不一樣,住進來一個狀態,過幾天又是一個狀態。」遲經理說,家屬送老人過來,是想得到更好的照顧。

忌諱死亡成為民辦養老機構開展臨終關懷服務的瓶頸。即使是前文提到有臨終關懷業務的養老院,在採訪中也多次強調有多少患者經過他們的治療「康復回家」。

(網路圖片,圖文無關)

民辦養老機構向醫養結合發展

記者從市民政局福利處了解到,截至2017年底,我市證照齊全的民辦養老機構共有76家,其中約70%開展了醫養結合服務。據該部門工作人員王瑞瑜介紹,民辦養老機構醫養結合主要有以下三種形式:一是養老機構內部設有醫務室或衛生所;二是養老機構與醫院協作,兩家機構設在一棟樓或一個院內;三是養老機構和就近社區衛生院簽約,為老人提供醫療服務。

前文提到位於福春街的養老院就在一樓設有診所。而位於溪山一號附近的老年公寓則採取了和振安醫院簽約的模式。

特護區初現臨終關懷的影子

記者從市民政局救助處了解到,我市共有農村敬老院38個,託管中心4個。各中心敬老院都設有特護區,對患重病和沒有自理能力的老人進行全面護理。

談到臨終關懷這個話題,五龍背養老院院長張啟東告訴記者,他們尚未專門開展這項業務。但近些年他們也做了一些符合臨終關懷精神的工作。「過去,我們的養員無論身體狀況好壞,都混住在一起的。在工作中我們發現,有人去世時,會對一起居住的老人產生很大的心理影響。現在我們設立了特護區,把重病養員集中在一起,進行24小時全面護理。」他說,普通養員平均十個人配一名服務人員,特護區的養員則平均三個人配一名服務人員。除了身體上的特殊照顧外,院里也會要求服務人員多和養員聊天,以排解他們的痛苦。同時張啟東坦言:「我們這些服務人員都是普通百姓,文化素質都不高,她們能做的有限,遠達不到臨終關懷的標準。」

相比於生前,人們似乎更重視死後。市民政局救助處處長楊國林告訴記者,按照要求,公辦養員去世後,政府將一次性發放半年的生活費作為喪葬費用,另外還可以享受殯儀館費用等七項費用的減免。而在臨終關懷方面,尚沒有相關政策。

責任編輯│魏丹陽 編輯│李佳澤杜溪

孫玲玲/策劃 張研/文

丹東日報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丹東 的精彩文章:

如何準確了解丹東的旅遊動態安排出行時間?這兒有個好方法!
神奇!鳥類專家在丹東偶遇一遷徙候鳥,竟是在澳洲親手放飛的那隻!

TAG:今日丹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