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他為逃避現實出家法名「大錯」,敏樹禪師卻說一點都沒錯

他為逃避現實出家法名「大錯」,敏樹禪師卻說一點都沒錯

在一般人看來,出家為僧,棄絕人倫,與遵守儒家的倫理規範為忠為孝,似乎是水火不相容,然而在明末的士大夫、清初高僧大錯身上,二者卻融為一體。

大錯俗姓錢,名邦芑。南明桂王永曆六年(1652),錢邦芑被授以貴州巡撫,他知難而進,企圖挽狂瀾於既倒。然而大廈將傾,獨木難支,南明小朝廷在西南苟延殘喘沒多久,仍舊免不了崩潰的命運。永曆七年(1653),張獻忠起義軍的余部孫可望率領部下進人貴州,錢邦芑抵敵不住,退居貴州餘慶縣蒲村隱居。在他的周圍,形成了一個效忠明朝,不與孫可望集團合作的遺民群體。

安龍·永曆行宮

孫可望知道錢邦芑在當時有很高的名望,想把他搜羅到自己的統治集團中以籠絡人心,於是逼迫錢邦芑出來做官。然而錢邦芑為保全氣節,拒絕了孫可望。孫可望惱羞成怒,竟然封刀交付使者,下令說:「錢邦芑如果再頑固抗命,就用這把刀割下他的頭來見我。」

面對使者的百般恐嚇,錢邦芑毫不退縮,他為了保全忠節,早就下定了謝絕紅塵、削髮為僧的決心,他面對威逼利誘,談笑自若,毫無懼怕之意。當天晚上,錢邦芑就在蒲村削髮出家,法名大錯,並將所居住的房屋改名為「小年庵」,還當場作了一首偈:

一杖橫擔日月行,山崩海立問前程。

任他霹靂眉邊過,談笑依然不轉睛。

西江千戶苗寨夜景

孫可望得知錢邦芑出家後,不禁勃然大怒,下令將錢邦芑押解到貴陽斬首。不料此時安龍城發生了吳貞毓等人謀迎李定國廢孫可望而被殺的事變,朝野震動。孫可望為了安撫人心,釋放了錢邦芑。

在《大錯遺集》中,有許多關於錢邦芑出家後生活情況的詩文。其中提及湄潭水源洞,說此洞可住數千人,一批遺民和僧人就居住在裡面。他們一邊耕作,一邊讀書,過著遺世獨立的生活。錢邦芑平時談禪說佛,似乎忘卻了政治,但一到關鍵時刻,他那明朝遺民的面目免不了要露出來。

有一回,錢邦芑在路上偶遇武將吳應熊,忍不住譏諷了幾句。吳應熊把他抓起來送至平西王吳三桂處,請求吳三桂殺了他。吳三桂得知錢邦芑正想殺身成仁,便又把他放了。

佛陀

錢邦芑法名「大錯」,錯乎?不錯乎?如果錯,錯在哪裡?

當時雲貴地區的高僧,都知道大錯禪師是為了忠於明朝才出家的,出家之後仍然不忘忠孝。髙僧敏樹在寄給大錯的信中辨析了「大錯」二字:「今禪師以不報之報、不酬之酬而出家,是萬幸也,是大忠孝人也,何言錯?」其中「不報之報、不酬之酬」說得很好——削髮出家,拋棄臣子之道,這是不報天子,不酬父母。可是這一出家,不向異姓異族主子跪拜,正是報了天子,酬了父母,所以是「大忠孝人也」。

明朝滅亡,一些文人舊士面對異族主子,在倫理問題上是無論如何也想不通的。要向異族主子稱臣,就得拋棄儒家多年來所宣揚的華夏夷狄之說。為了謹守儒家綱常,為了保全民族氣節,不少漢族文人出家了,錢邦芑就是其中的典型。他們是為了保全儒家綱常而出家,出家之後,仍然是忠臣孝子。

大徹大悟的鳩摩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依他起 的精彩文章:

馬祖道一的弟子說師父在瞎扯,師父就說他開悟了
李白被大娘的鐵杵磨成了詩仙,這位禪師被師父的磚頭磨成了佛

TAG:依他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