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憶岐龍舟▕百龍爭霸 張溪北龍人力壯

憶岐龍舟▕百龍爭霸 張溪北龍人力壯

前 言

「春雨至,萬物蘇,二月二,龍抬頭」,新的一年已經過去4個月了,很快,又將迎來我們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是古代吳越地區(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之說。今年,石岐區辦事處將有意在端午節,延續這傳統文化,舉行一年一度的龍舟賽。而大信文化的年輕人們,想藉此契機,用自己的新視角,深挖本區的龍舟文化,推動這項傳統文化項目對群眾的認知度,也有幸得到石岐區辦事處的支持,我們將於5-6月端午節前後,陸續推出《憶岐龍舟》系列報道,望能通過新形式的傳播,能讓更多人從另一種角度,了解與喜愛龍舟文化,從而參與其中。

張溪人力壯 下基出龍王

張溪牌坊

龍舟命名

石岐城內還建有多處廟宇,每到良辰吉日,百姓都到廟中祈求風調雨順、身體安康,而很多廟宇都擁有一艘繪畫龍鱗片的龍舟,命名大都與廟宇有關聯,張溪分別是北帝廟的北龍,麥相公廟的麥龍。

張溪北龍龍頭

張溪扒仔

「龍舟鼓一鳴,全村人頭涌」,每到端午前後,村裡的適齡村民,都躍躍欲試,張溪人都為能成為張溪扒仔而驕傲。當時,挑選扒仔都頗為嚴格,分為一邀、二試、三挑三個步驟,一邀:經過平時的觀察與農作的經驗,老師傅會把槳送到家門口,就算是初選為扒仔;二試:從初選扒仔中挑選一隊扒仔試扒;三挑:老師傅在岸上觀察,一看便知你是否用力去扒龍舟,如不努力,只能被換下來坐冷板凳,而這三挑,還會經過幾次訓練,最終挑選一隊去參加比賽;所以當時的龍舟扒仔,完全不亞於現在運動員選拔制度。93歲的華叔還回憶,有經驗的老師傅,甚至能按過橋的划槳數,便能預判今次能否得第一。

張溪現有的扒槳

北龍歷史

1920年,張溪北龍奪冠獲取「捷足先登」錦標,延至日寇侵華期間各鄉龍舟才偃旗息鼓。

光復後(1945年),當時舊政府又連續三年舉辦龍舟競賽,張溪每年都取得良好成績,「飛龍奪錦」就是當年張溪北龍摘冠的錦標。

1953年,澳門澳督加冕,邀請中山縣龍舟赴澳慶賀,當時有張溪北龍、上基、南下武鄉侯、大墩四艘龍舟赴澳參賽。當年在澳門青洲為起點至媽閣廟為終點,全程是比力量、比意志的一場大賽,結果「張溪北龍」摘冠,從澳督手上接受了「風馳電掣」的錦標榮譽。

1964年張溪北龍與老對手下基龍舟的一場龍舟決賽更是令人難忘,兩隻龍船難分難解,最後張溪北龍奪標,獲取「力爭上遊」桂冠。

文革之後,龍舟活動曾一度中止,一直延至改革開放後才開始恢復龍舟活動。

1983年,張溪北龍、張溪麥龍齊齊參加了全市舉辦的龍舟大賽,從大涌至下基,划了足足半小時,從最後一名,靠意志、耐力和永不放棄的精神,最後奪得冠軍,摘取「勇冠群龍」錦標,張溪龍舟健兒的神力再次轟動一時。

當時人們沿岸觀賞扒龍舟

巾幗不讓鬚眉——張溪的女子龍舟隊

近年來張溪北龍的獲獎獎盃

現保存龍舟物件的地方,已斑駁銹跡,由村裡的老年人來打理與看管

張溪扒仔,回憶當年,對龍舟的情感,躍於臉上

當時「張溪人力壯」這句話在各村是出了名的,每當各村不夠人手,便都會來張溪借扒仔幫忙。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龍舟傳統活動沒有以前的興旺,但張溪一直延續發動自家村民參與,不請外援;也得益於村委和老年人的熱忱,一直在堅持,並計劃往後繼續培養扒仔,從而傳承、興復這項傳統文化,這種精神讓我們為之感動,也讓我們深思。

未完待續...

策劃:大信文化

編輯:大信文化

攝影:大信文化

受訪:張溪村委

支持:石岐區辦事處

如需轉載請聯繫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信文化傳播 的精彩文章:

TAG:大信文化傳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