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CRISPR專利之爭重現science,張鋒能否再次獲勝?

CRISPR專利之爭重現science,張鋒能否再次獲勝?

轉載請註明:解螺旋·臨床醫生科研成長平台

4月27號,science雜誌上同一期刊登四篇有關CRISPR的文章,可見CRISPR技術在當今科研界是如此火爆。因此,作為CRISPR技術的先驅人物,麻省理工學院的華人科學家張鋒教授,維也納的伊曼紐爾·夏龐蒂埃教授 (Emmanuelle Charpentier)以及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的珍妮佛·唐納教授(Jennifer Doudna)也被預測為諾貝爾獎的熱門候選人。

左:珍妮佛·唐納 中間:張鋒 右:伊曼紐爾·夏龐蒂埃

由於CRISPR技術在精準醫學領域的重要應用,涉及到巨大的商業利益,因此圍繞著CRISPR技術的專利之爭也是愈演愈烈。直到2017年2月15日,美國專利及商標局終於做出裁決——三名法官一致認為張鋒所在的Broad研究所申請的CRISPR/Cas9基因編輯專利,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珍妮佛·唐納和夏龐蒂埃的CRISPR/Cas9發現,並不存在衝突 (「no interference in fact」)。

換句話說,就是兩家申請的專利涵蓋並不重複,因此張鋒與Broad研究所繼續保留在2014年獲批的CRISPR/Cas9專利權,這場天價的專利爭奪戰最終以張鋒教授獲勝而暫時告一段落。

但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方面並未妥協,選擇繼續上訴,結果也證實他們的努力是有效的,聯邦上訴法院聽取了這項專利之爭的經過,並表示需要在未來的幾個月內進一步調出才能做出最終的判決。這項專利之爭再次被搬上法庭,4月30號,science雜誌也對其進行綜合報道。

專利之爭的由來

早在2012年6月28日,來自維也納的伊曼紐爾·夏龐蒂埃與來自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的珍妮佛·唐納兩人合作在《科學》雜誌上發表文章,表明CRISPR/Cas9系統能夠在體外實驗中,按照設計的「特定位點」對DNA的特定部位進行切割,她們作為CRISPR的第一發明人,被廣泛認為將會獲得諾貝爾獎。然而,令人遺憾的是他們雖然揭示了CRISPR在細菌中的作用原理,卻沒有將之應用於真核細胞。

幾個月後,2013年1月3日,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張鋒團隊在science雜誌上表發文章,首次將CRISPR/Cas9技術應用到了哺乳動物細胞內,並證明CRISPR/Cas9系統能夠在幾周內建立起小鼠的疾病模型。論文發表後,張鋒將他們構建的系統分享給了數萬個研究組,這也讓張鋒的論文成了CRISPR/Cas9領域內最火的文章,目前已經被引用6000多次。

隨後,張鋒團隊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究,首次在人體細胞內成功地用CRISPR/Cas9系統完成了基因編輯,相關論文表發在2014年的science雜誌上。

看到了CRISPR技術的廣泛的應用前景,2013年10月,張鋒所在的Broad研究所提出了一項加急專利申請。並於2014年4月獲得美國專利及商標局的批准,成功申請到以CRISPR系統為主題的 「操縱DNA序列的系統方法和組成」的專利。

然而,夏龐蒂埃與唐納對張鋒的這一專利並不認可,他們表示,早在2013年3月份,她們就已經遞交CRISPR系統的專利申請,只是一直在審查之中,因此,她們認為,這項CRISPR技術專利應該屬於她們。

這項專利之爭持續了4年之久,一直到2017年2月15日,美國專利及商標局終於做出裁決——張鋒所在的Broad研究所繼續保留在2014年獲批的CRISPR/Cas9專利權,他們認為,Broad研究所的這項專利詳細地闡明了CRISPR/Cas9技術如何在真核細胞中使用,然而伯克利方面卻無法對此闡明。這個判決表明在這項專利之爭中以張鋒的勝利而告終。

再起波瀾

然而,對於這樣的結果,伯克利方面選擇繼續上訴。2018年4月30號,位於華盛頓的聯邦上訴巡迴法院舉辦聽證會,重新審視這項專利之爭。在這個不足45分鐘的聽證會上,來自加州大學律師團代表表示:「專利及商標局在闡述 「nonobvious」 時存在法律錯誤,並要求專利及商標局對其判決重新評估。」「雖然加州大學已經做了最大的努力,但是結果可能不會盡如人意」在聽證會上,來自於斯坦福的Jacob Sherkow教授說道。

聽證會後,麻省理工團隊表示:「聯邦上訴巡迴法院會贊同專利及商標局的判決,他們對此很有信心。」 而加州大學法律顧問Charles F. Robinson也表示:「今天我們已經向聯邦上訴巡迴法院表明專利及商標局存在非常嚴重的法律錯誤,包括無視最高法院和巡迴法院,基於這些問題,我相信聯邦上訴巡迴法院已經嚴重懷疑專利及商標局的決定。」

聯邦上訴巡迴法院表示需要花費幾個月時間,進一步調查才能做出最終判決。不管結果如何,我們都將拭目以待。

參考文獻

1. M. Jinek et al., A programmable dual-RNA-guided DNA endonuclease in adaptive bacterial immunity. Science 337, 816-821 (2012).

2. L. Cong et al., Multiplex genome engineering using CRISPR/Cas systems. Science 339, 819-823 (2013).

3. T. Wang, J. J. Wei, D. M. Sabatini, E. S. Lander, Genetic screens in human cells using the CRISPR-Cas9 system. Science 343, 80-84 (2014).

4. http://www.sciencemag.org/news/2018/04/federal-appeals-court-hears-crispr-patent-dispute.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螺旋 的精彩文章:

Nature:引領生物醫學革命,人類胚胎幹細胞搶佔領導權!
你們要的蛤……不對,河馬通路來了

TAG:解螺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