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掙脫牢籠:從習得性無助到習得性樂觀

掙脫牢籠:從習得性無助到習得性樂觀

歌手李健的《日落之前》中

有一句歌詞:

那些過往的甜蜜和傷痕

讓我封閉了自己很久

是你讓我敞開心懷/跟隨真心走出來

GIF

跟隨真心努力走出生命的困境者是自己的英雄,然而對大部分人而言,過往的經驗會影響著人們對當下的判斷,尤其是負面經歷或是創傷

美國心理學家Seligman(1967)利用狗做了一項經典實驗,起初把狗關在籠子里給以難受的電擊,狗無法逃避,多次電擊後取消逃避障礙,仍給以電擊,此時狗本可以逃生,但它非但不逃,反而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在地上,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

相似的情境也在人類身上得以重複,Hiroto等人(1974)用噪音作為不可控刺激,這種噪音的不可控體驗造成了被試的無助心態,這種無助是在先前不可控的經驗中習得而來的,卻又被人泛化到他們原本能夠有所控制的另一情境中。

原本有機會可以抵抗命運束縛的牢籠,卻因曾經「無論我怎樣努力,我都走不出去」的經歷,認定了自己所有的掙扎與努力都是無用功從而放棄希望,這便是「習得性無助(learnt helplessness)」。

GIF

研究表明,這種習得性無助感的頻繁出現容易使個體感到倦怠或者意志消沉,使個體有更高的風險患上抑鬱症、心境惡劣障礙等精神疾病。而且習得性無助感影響著人的激素水平和免疫系統,且與生理疾病(例如心臟病、癌症、潰瘍、關節炎等疾病)息息相關。

Abramson(1978) 指出,習得性無助感的產生並非由不可控事件本身引起,而是有機體對反應結果的歸因造成的。這表明,人們會有這種習得性無助感,可能是因為他們對待事件的歸因出現了問題。

他們認為事情發生的原因是「內在的」、「普遍的」、「穩定的」,這意味著一旦負面事件發生後,他們更傾向於認為「這是我的錯」、「我無法控制也無法採取措施來改變這件事情」、「這種失敗會一直持續且會發生在每一件事情中」。這會導致人的自尊水平受損放大失敗造成的影響,因而進一步影響自己的情緒、認知和行為

GIF

面對這樣的時刻,我們應當意識到,那些使如今的我們倍感無助、失去控制感的過往經歷可能只是一個命運的巧合:例如你在成長過程中偶然遇到了一位對你不好的老師,或者年幼時你的父母沒能意識到他們對你的教養方式可能有不恰當的地方,又或許你在某段生命歷程中恰好遇到了被排斥、不被某個團體接納的事件。

這些事情未必是你的錯,也不是什麼毀滅性的打擊,但長期處於這樣的環境下,於自己而言確實是一種創傷,這種創傷讓我們未來面對相似的情境時束手無策,它讓我們無助、抑鬱,彷彿再也走不出去。

此時我們需要認清,限制自己的到底是什麼?如同那隻被關在籠子里電擊的小狗,當籠子被打開時它也已經忘記了自己有逃出牢籠的機會。我們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最終導致我們沮喪的,到底是真的做不到,還是從一開始就認定自己「我很蠢、我真的做不到」的信念?

肉身從過往的創傷中走出,心卻一直被鎖在牢籠里接受電擊。掙脫心的束縛,才擁有走出創傷與無助的可能。

GIF

習得性無助理論成為了積極心理學的源頭,Seligman(2002)等人經過多年對樂觀、幸福的研究後發現,享受生命中快樂的時刻、對家庭、工作、愛情與愛好的投入、發揮個人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構成了快樂,其中,參與感與意義感帶來的快樂大於享樂。

此外,多關注自己的長處與閃光點也會使你認清自己,而不必總是糾結那些使你感到無助的傷口。還有那些人人都知曉卻鮮有人能真正做到的:常懷感恩,學會寬恕,愛惜身體,留心美好,正念冥想。

似乎這些都是老生常談而又略顯雞湯的話題,然而『Common sense is not so common』,讓它們成為你在喪氣時的習慣性思維,平日里時常記起,或許能給你一些不一樣的力量。

回到在文章開頭提到的那首李健的《日落之前》,據說李健是受到電影《愛在黃昏日落時》的影響,他覺得——

人生在世只要還活著

一切都不會太遲

生命長路漫漫

人們反覆經歷著

看似相似卻又不同的事情,

去做一些什麼,

在日落之前,每件事都不會太遲

GIF

春天是抑鬱症高發期,氣壓和天氣原因會導致人的心情波動。唯有記住自己的珍貴,給自己一些力量,才能抵抗世間的惡意和殘忍,與善意和美好相伴。

也許再努力一些,投入到喜歡的事情中去,理性思索一些事情的價值與意義,不鑽牛角尖,適當放下憂慮,作息健康規律,期待能掙脫生命的牢籠,敞開心懷,跟隨真心走出來。

這個春夏之交,

希望你們都能過得好。

GIF

心專欄作者

楊夢涵 心理研究生

座右銘:有情也有夢

參考文獻

Abramson, L. Y., Seligman, M. E., & Teasdale, J. D. (1978). Learned helplessness in humans: Critique and reformulation.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87(1), 49.

Hiroto, D. S. (1974). Locus of control and learned helplessnes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02(2), 187-193.

Seligman, M. E. (2004). Authentic happiness: Using the new positive psychology to realize your potential for lasting fulfillment. Simon and Schuster.

Seligman, M. E., & Maier, S. F. (1967). Failure to escape traumatic shock.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74(1), 1-9.

美術編輯:李 謙

審核校對:朱睿祺 王佳瑩

責任編輯:李 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師心靈家園 的精彩文章:

TAG:南師心靈家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