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德企之鄉盯緊科創與新興產業 太倉要搶佔長三角合作先機

德企之鄉盯緊科創與新興產業 太倉要搶佔長三角合作先機

在被譽為「中國德企之鄉」的太倉,目前,全市共有300多家德企、2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如今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邁入了全面融合的時代。太倉也為自己量身定製了新的發展戰略。

「中國經濟已經到了靠科技創新和新興產業推動的階段,中國需要科創資源集聚和新興產業策源的地方。作為蘇州里最靠近上海的城市,太倉還是要把文章做在科創和新興產業上。」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上海市經濟學會副會長陳憲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5月4日,由太倉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和上海經濟學會共同發起、陳憲主持研究的《太倉建設臨滬科創產業高地戰略研究》(下稱《戰略研究》)發布。《戰略研究》提出,太倉應以建設現代化創新創業城市為長遠目標,儘快建成臨滬科創產業高地。

在發布會上,太倉市委書記沈覓表示,太倉將進一步深化與上海各園區、鄉鎮的融合對接,更加主動地在產業轉型創新、城市規劃建設等領域加大融合力度,借力借勢實現更大發展。

臨滬科創產業高地建設

太倉與上海地域相連,與嘉定區、寶山區接壤,主城區距上海虹橋機場僅30分鐘車程。近年來,太倉把融入上海作為推動太倉發展的重大戰略。

比如,太倉始終堅持把打造對滬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作為融入上海的首要工作。目前,太倉已有G15瀋海高速、204國道、346國道、華瀏線、飛滬路等5條道路與上海道路實現互連互通;開通太倉至上海地鐵11號線、7號線和虹橋機場、浦東國際機場跨省城際快速公交線路等。

在產業協同發展方面,太倉堅持緊盯滬上產業發展方向,搶抓上海全球科創中心和上海自貿區建設及「四新」經濟發展等歷史機遇,積極承接上海產業溢出效應,每年在上海舉辦招商投資說明會,已成為上海高端產業發展的重要協作配套區。承接了上海復星、滬工智能等一大批產業項目轉移,服務完善了上海的產業鏈配套。

「要在這輪長三角區域合作中搶佔先機,太倉的重點突破口在於集聚科創資源和發展新興產業,不可能再去走其他路。」陳憲對記者表示。

以深圳與周邊城市來對比上海與太倉,陳憲為記者分析道,目前中國在科創資源集聚和新興產業策源方面,成長最快和最有代表性的地方是深圳,而「粵港澳大灣區」的提出其實包含了「科創」這個概念。粵港澳大灣區實際上就是深圳、廣州等九個城市加港澳,香港以金融見長、廣州以商貿見長、深圳以「科創+信息產業」見長,其中深圳周邊城市是完全依託深圳的。「未來太倉應該也會在環杭州灣大灣區里,太倉利用與上海的地緣優勢,就是要去發展科創和新興產業。」

《戰略研究》提出,太倉要爭取形成「一城一區一中心」現代產業發展的空間格局,即臨滬智能製造產業城、沿江現代物貿產業區、太倉雙創集聚中心;同時,根據自身特點及未來產業優勢,建設先進產業承接板塊、新材料產業板塊、生物醫藥產業板塊、特色農業創新示範板塊等四大功能板塊。

其中,在建設臨滬智能製造產業城上,陳憲指出,太倉要發揮七大對德合作平台作用,加大對德招商引資力度。形成德資工業產業鏈集群,以高新區為核心發展高端裝備製造業、智能製造。

同時,《戰略研究》提出,太倉還要強力推進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區位優勢(軌道交通、高鐵、高速公路、城際公交等)。

陳憲在發布會上談道,如果解決上海周邊1小時都市圈範圍內的城市網路狀軌道交通問題,將對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產業轉移承接產生很大的影響。「太倉的區位條件在交通設施的推動下將進一步提升優勢。」

發展瓶頸和制約

同時,陳憲也對記者談到,太倉在發展科創和新興產業上還存在瓶頸和制約,比如科創產業優勢並不突出,面臨崑山、吳江、嘉善等地的同質化競爭;在自身內部經濟中,太倉的高新技術產業比較分散,還沒有形成產業鏈,優勢和特色產業集聚程度不高。

《戰略研究》指出,目前太倉企業大多集中在產業鏈的中低端環節。多為生產中間產品,缺少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和產品,缺乏引領行業發展的自由度和話語權,更加缺乏相對完整的產業鏈。尤其是一大批從事紡織服裝等傳統產業的民營企業,企業和產品知名度不高,盈利空間不多,受市場波動的影響較大。

《戰略研究》還指出,目前太倉企業研發投入不夠,創新能力不足,缺乏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和產品。現在太倉規模以上企業1020家,研發投入在1億元以上的基本沒有,企業研發投入一般在一兩百萬,最多幾千萬。

在對接上海這個問題上,上海創伴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陸怡皓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太倉應該跳出這個框框,自己尋找一個產業鏈比較長並且是長期可持續發展的主打產業,這樣就可以依託上海的人才優勢,發展出自己的特色產業。「建議太倉往綠色產業發展,比如大健康方向考慮。」

「關於如何對接上海,很多鄰近上海的城市包括崑山、嘉善等都提出過類似的問題。現在一些企業會離開上海,但有幾種情況:一是上海商務成本比較高;二是一些企業會把附加值比較高的部門放在上海,比如研發和銷售中心,生產基地則會搬到周邊地區去。這樣,實際上,周邊城市基本上還是一種被動的選擇。所以我建議太倉要跳出這個框框。」陸怡皓對記者補充道。

今年年初,西北工業大學、西安利物浦大學兩所高校的落戶,也為太倉今後臨滬科創產業高地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撐。

陸怡皓對記者談道,希望這些高等院校設置的專業能夠和太倉今後所確定的主導產業緊密相關,這樣可以真正形成人才、研發、產業的正循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 的精彩文章:

超薄浮法電子觸控玻璃下線,替代進口前景可觀
押寶東方文化,卡爾丹頓推出全新K+系列

TAG:第一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