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國展過於頻繁 得失應該思考

國展過於頻繁 得失應該思考

點擊下方藍字搶購書畫優盤

中國美協主辦各種名目的中國畫展覽,從1999年開始持續了近20年,每年平均不少於10次。這些展覽在全國徵稿,組織評委評選,展覽,耗費了很多人力物力。 無疑對繁榮中國畫藝術產生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評選是什麼?其實就是指明一個藝術的方向,今天沃興華書展被叫停,正是為了把握傳統藝術的發展方向。一種模式20年不變,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一些副作用。

凡是關注藝術發展史的人,大概都有一種普遍的共識;在任何時間及任何地方發生的藝術活動,都十分自然地,或隱或顯地表現出地域性的自然背景和文化特質。古有南北宗,又有虞山派、金陵畫派、揚州畫派,近有海派、長安畫派等等,正因為有著這些地域性特質,中國畫才得以形成豐富的風貌和多元格局。從這個方面來看,藝術與地域原有著十分自然的關係。但是,假如是「拿來文化」或「泛文化」的屬性,則藝術與地域卻並不一定有必然的聯繫。

因此,中國畫要想豐富多彩具有生命力,應該充分發掘地域特徵,除了自然環境因素外,只有從人文特質入手,才能深入問題的核心,而過於頻繁的全國展覽及統一評選行為,正與此背道而馳。統一評選、政策干預及商業等非藝術文化因素介入,且長時間影響,不僅窄化甚至扭曲地域藝術的實質意義,甚至把它俗化成流行文化的代名詞。真正以嚴肅態度關懷地域藝術發展前景的畫家,必因不忍見到地域藝術被曲解、被窄化和庸俗化而有所深思和警惕。

藝術之延生,一如嬰兒之脫胎於母體般地自然。它本來就是土生土長,何來地域不地域的問題?如今之所以要發出發掘地域特點的呼聲,顯然是因為它在發展過程中出了什麼問題。統一評選導致原創藝術的地域特質,有逐漸衰弱甚至消失的跡象,全國趨同有導致地域藝術生態發生質變的危險。

發掘地域特徵其實是中國畫藝術繁榮的基礎。像全國性的展覽,如果每次展覽或全國各地畫家的參展作品都是一樣模式的話,這個展覽就沒有什麼可看的了;如果每個地域都有它的特色,這個展覽就很精彩。藝術百花齊放就是把藝術的差異擺出來,這份差異十分重要。中國地域遼闊,藝術要有各地域的觀點和本身的風格,要有這地方的獨特。藝術的繁榮當然不能也不應該有意或無意地忽視各地域民眾的生命強調和文化樣態。一是因為他們具有濃厚的地域性;二是各地域的藝術雖然遭受現代文明及全國統一評選的消蝕,但是仍然能夠找到一些痕迹,較多的保有了藝術的質樸。而這種原樸素質,正是中國畫重要的創作基因之一。中國畫創作,假如不能從土生土長的地域文化因素中得到啟示,而把那些珍貴的藝術基因,只當作山地風情畫的素材,那真是暴殄上天賦予地域的藝術天物了!

發掘地域文化是中國畫邁向國際的奠基工作,發掘地域特徵與國際化彼此並不衝突。邁向國際並不只是主辦或參加幾項國際大展,逢迎西方的評論家以求垂青和看重。基礎研究,生態研究的工作很重要,一個國家有豐富多彩的藝術,在國際上才會得到尊重,要不然永遠只是末支邊緣。

文藝天下

我們傳播一種生活態度讓您一生擁有優雅氣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術世界 的精彩文章:

全國美展評選標準到底錯在哪?
這位畫佛專家原來還是董其昌的摯交!

TAG:美術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