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科學家們重新定義「人」的含義:你的身體一半以上不是人類

科學家們重新定義「人」的含義:你的身體一半以上不是人類

達芬奇曾說,人體是大自然中最完美的事物。經過百萬年進化,人類有了靈巧的手腳、能說出各種語言的聲帶、擁有抽象和具象思維的大腦……

關於對人體的探索,從未停止過。近日,來自美國、英國、德國的科學家們重新定義了「人」的含義。

眾所周知,細胞是人體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但諸多研究表明,除了細胞,人體還隱藏著不為人知的「另一半」——微生物,換句話說,你的身體一半以上不是人類。

《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採訪專家,為你揭秘微生物對人體的影響。

受訪專家

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主任 楊瑞馥

人體中微生物是細胞的1.2倍

有研究發現,人體細胞僅占人體細胞總數的43%,其餘都是微生物。

據此觀點,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微生物學家馬茲曼尼亞表示,人體並非只有一個基因組,微生物的基因本質上是第二個基因組。

在英國維爾康姆基金會桑格研究所博士特雷弗?勞萊看來,「讓我們成為『人』的,是人類自身的DNA和微生物DNA的有機結合。」

對於這些觀點,楊瑞馥表示贊同。他認為,人體細胞佔比未必有「43%」那麼精確,但人體微生物的數量確實約佔人體一半。

近年研究發現,微生物數量至少是細胞的1.2倍左右。

人體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古細菌及病毒,遍布全身,且種類及數量構成不同。

楊瑞馥介紹,人體主要包括六個微生態系統,即口腔、皮膚、泌尿道、呼吸道、陰道和腸道,其中腸道微生態系統最主要,也最複雜。

2005 年美國《科學》雜誌認為,腸道菌群相當於人體的一個重要代謝「器官」。

不僅如此,微生物也能「遺傳」。楊瑞馥說,剛出生的嬰兒通過自然分娩和母乳餵養獲得部分微生物菌群。

研究顯示,相比剖宮產的孩子,順產的孩子體質更強健,免疫力也更強。原因就是順產嬰兒通過產道接觸到更多菌群,在同微生物的「戰鬥」中提高了免疫力,發育更完全。

人體微生物水平並非一出生就穩定,直到2歲左右,嬰幼兒體內微生物水平才接近成人。

楊瑞馥強調,過去,微生物的作用一直被忽視,包括當下提倡的精準醫學,其實都是在談「人體」這一半,忽略了「微生物」的這一半。

實際上,微生物的作用可能更大,這兩個「一半」,誰都離不開誰。

微生物與多種疾病相關

楊瑞馥表示,目前,微生物與疾病的作用機制尚不清楚,就像雞和蛋之間的因果之爭一樣,「誰先誰後」還是個疑問。

但這不妨礙研究者的熱情,諸多國內外研究表明,微生物與人體多種疾病存在密切關係,如感染性疾病、肥胖症、糖尿病、肝病、冠心病以及腫瘤等。

1

胃腸道疾病

有關腸道微生物的研究我國開展得較早。

早在1600 年前,東晉醫藥學家葛洪在《肘後備急方》中,就記載了用人的糞便治療食物中毒、發熱、腹瀉及瀕臨死亡患者。

楊瑞馥稱,目前臨床治療方面最成功的例子是糞菌移植,即從健康人的糞便提取出「好菌」,給病人移植過去。

使用一定周期後,對某些疾病治療效果良好,比如難辨梭菌性結腸炎。

2

感染性疾病

2001 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傳染病學專家李蘭娟首次提出感染微生態學理論,提出「殺菌和促菌」相結合,合理應用抗生素,維護人體微生態平衡。

楊瑞馥表示,濕疹、銀屑病、白癜風等皮膚疾病及婦科炎症也與微生物的活動分不開。

3

代謝類疾病

楊瑞馥說,肥胖、糖尿病和高膽固醇等疾病,也與腸道菌群的組成和活性的變化相關。

美國醫學雜誌《黏膜免疫學》刊登一項研究顯示,小鼠體內特定的細菌與代謝綜合征有密切關聯。

這預示著,將來可以通過調控細菌或者相關基因防治肥胖。

4

心血管疾病

楊瑞馥介紹,心血管疾病和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緊密相關,腸道微生物通過代謝膽固醇和血脂可影響動脈粥樣斑塊的發展。

另外,口腔也是影響心血管疾病的微生物的一個可能來源。研究早已發現,牙周病與心血管疾病、急性心肌梗死之間的關聯。

5

神經類疾病

楊瑞馥表示,已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阿爾茨海默症、抑鬱症、自閉症、孤獨症等疾病都與人體微生物作用關係密切。

美國《科學美國人》雜誌發文稱,控制人類及某些哺乳動物情感的五羥色胺、多巴胺,以及讓人愉快的激素,約95%在腸道里合成。

6

與癌症相關

楊瑞馥說,腸道微生物與癌症關係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

香港中文大學與第三軍醫大學曾合作研究發現,將結直腸癌患者的糞便微生物移植給了有癌症發生條件的小鼠,結果發現,這推動、促進了小鼠腫瘤的出現。

維持好人體「微平衡」

人體微生物中不同菌群種類之間,始終處於動態平衡狀態,形成一個互相依存的複雜生態系統。我們要堅決避免破壞體內微生物水平的不良習慣。

少用抗生素

抗生素是抗擊天花、結核桿菌等疾病的利器,挽救了大量生命,但對「好細菌」也造成了嚴重損害。

當下免疫系統疾病、過敏病例的增加,也印證了微生物的作用。

楊瑞馥強調,抗生素對人體微生物的破壞是毀滅性的,一定要避免濫用。要遵循醫囑服藥,不要隨意增減藥量。

少吃加工食品

火烤、煙熏、油炸等加工食品,常吃會增加肥胖風險,干擾消化道內的微生物種類。

楊瑞馥提醒,維持人體微生物水平,要均衡飲食,豐富食物種類,多補充膳食纖維素。

尤其是久坐不動的上班族和患有便秘的老人,要多吃粗雜糧,少吃精白米面,勤運動,多喝水。

不要盲目減肥

楊瑞馥說,當前,一些商家推銷益生菌、益生元類產品,聲稱可通過調節腸道菌群來減肥、降脂,實際沒有多大意義。

以腸道為例,體內約有500個種屬的細菌,形成了1013個細菌,相互作用非常複雜,僅通過飲食改變微生物關係網是蚍蜉撼樹。

另外,盲目節食或食用代餐,未必能達到減肥目的,還可能適得其反。

避免過度清潔

楊瑞馥認為,俗話說「不乾不淨吃了沒病」,其實有一定道理。過去,孩子在土堆里玩耍,在自然中長大,身體素質更好。

而現在溫室里長大的孩子,不少都體弱多病。這是家長保護過度,不讓孩子碰任何不幹凈東西的結果,導致孩子接觸菌群很少,維持菌群的平衡能力較差。

本期編輯:王曉晴 本文作者:生命時報記者高陽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微信號:LT0385)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命時報 的精彩文章:

用一篇10萬+橫掃榜單,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春季,養肝的最佳時機!讀懂這份「肝臟使用說明」

TAG:生命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