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希特勒最欣賞的畫家,徐悲鴻曾受教於他的門下

希特勒最欣賞的畫家,徐悲鴻曾受教於他的門下

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起者,

希特勒讓人不寒而慄

然後人們不知道的是,

青年時期的他是個非常努力的畫家,

也立志研究博大精深的德國藝術。

(希特勒作品)

希特勒最為欣賞的畫家

便是德國近現代著名素描大師康勃夫

15歲進入杜塞爾多夫藝術學校,21歲學生時代,他就畫了《最後的供詞》,27歲時,康勃夫留校任教。並在1915年-1925的間任柏林美術學院院長。

1939年他的代表作品入選慕尼黑《偉大的德國藝術》畫展並被「帝國總理府」購藏。1944年,納粹政權崩潰前夕,德國遭受嚴重打擊,但康勃夫與其他23名文化人士一起被希特勒親自列入「重要人士」名單,因此享受到特殊的待遇和創作保障。

康勃夫的素描在1912年被德國美術史收錄進11卷冊《素描大師》一書,該書以德國最先進的珂羅版印刷技術展現了20世紀初活躍於德國畫壇的10位著名畫家的素描作品。

我國畫家徐悲鴻曾受教於康勃夫門下,「他嚴謹的素描體系讓我受用一生」,併購買過他的許多重要素描作品與油畫作品《包廂》等,現收藏於北京新街口豁口徐悲鴻紀念館。

藝術成就

素描的根本是結構,所謂基礎問題,實際上就是結構問題。康勃夫的整個作畫過程都是以結構為中心的。他在細緻觀察、精心分析的基礎上給予判斷和綜合,從許多畫面上可以看到藉助無數幾何形的虛線來進行這種分析和綜合的情形。這種幾何開的分析,隨著由表及裡的過程而誕生,又隨著由里及表的深入而消失,這是畫家獨特 的處理過程。在此過程中,他善於處理形體之間相互有機的、自然生動的聯結,這種方法尤其在基礎訓練中是至關重要的。康勃夫的素描首先強調的是結構,第二位才是明暗調子。因為前者是不變的本質,後者是可變的現象,所以他從結構出發,以結構為中心進行刻畫,同時,畫家也遵守光的自然法則,但又不被自然所左右,而重視物象的組織、形體結構規律的充分認識表現。他的畫沒有照抄自然的痕迹,而是在自然中組合了自然,且超乎自然之上。

用線造型

用線造型是康勃夫素描藝術的寶貴特色。畫家的感情始終和線的筆力、筆趣融合在一起活動著,直線和曲線、實線和虛線都成為他美學素養與感情活動的痕迹。線條的千萬變化體現了形體的圓和厚;筆意的起承轉合,虛、實線的交錯與融接,既嚴格又自然,達到整體感覺的高度完整。康勃夫的畫正是以取象不惑的肯定手法用強勁的線寫出來的,並體現出韻律和生命的流動及熱情。此外,畫家特彆強調「大線」和「塊面」的表現手法,用直線統帥曲線,曲線變化寓於直線的變化之中。與古典素描相比較,以這種手法表現的形體更為結實,作品更富有力度,並有一氣呵氣的奪人效果,使藝術形象更富有現實生命力。

-END-

藝旗科技美術寶旗下公眾號

P l a y A r t W o r l d

喜歡我們的文章就隨手轉發到您的朋友圈吧

如有同行轉載請後台留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術寶 的精彩文章:

美院教授私藏的100幅列賓美院素描
畫畫不是為了畫的「像」,看看別人的練習

TAG:美術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