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普庵禪師:影響聲遠的佛道巨擘

普庵禪師:影響聲遠的佛道巨擘

聽著很熟悉是不是?

是的,你沒聽錯,這就是98呂頌賢版《笑傲江湖》的片頭曲。

伴隨著悠揚的琴笛合奏,幾乎成了所有70、80後心中最難忘的經典曲目。

但很少有人知道,這首清心普善咒卻是脫胎自大名鼎鼎的《普庵咒》。

而說到《普庵咒》,就不得不提到佛道兩界的傳奇人物——普庵禪師。

為什麼說他傳奇呢?

因為這是一位土生土長的中國僧人,憑藉自身對佛法的精研而證菩薩果位,為自己在眾多佛寺之中爭取到了一席之地。

宋時活佛」濟公「曾有」降龍羅漢「之美名,但他在江南的一些寺廟中,只能站在過道旁邊。而在北京的碧雲寺內,他連立足之地都沒有,只能立在屋樑中。

相較之下,普庵禪師的待遇則大不相同。

一些佛寺大殿除了供奉佛祖和觀音大士這些常規佛象之外,更會供上一尊普庵禪師的塑像,可見其地位之尊崇。

也許有人會好奇,普庵禪師到底有何能耐能受此大禮,得享眾生香火?

我實在無法準確地回答你,因為這位禪師神僧能耐大了去了。

降服九良星,斗過呂洞賓,更是道教泰斗江西龍虎山天師教的得意弟子。

三十九歲讀《華嚴經》而證明悟,頓超八地,五十五歲跌座圓寂,成就果位,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年輕。

而他對這世間貢獻最大的,莫過於《普庵咒》的問世。

愣嚴經有云:八地菩薩以上才可自說咒語。

一般修佛修得深的弟子都知道,佛門之中有一門很厲害的咒語叫做《普庵咒》,辟邪鎮邪,厲害非常。

不僅如此,民間在喪葬、動基之時有安請土地一說,用的也是這《普庵咒》。而由於咒語本身自帶的樂理和旋律,更成為文人雅士甚至宮廷爭相收錄改編的名曲之一。

好了,閑話就到這裡暫且不表,下面就跟隨歷史的筆觸一睹這位傳奇禪師的風采吧。

一、生平經歷

普庵印肅禪師(1115年-1169年),俗姓余,江西宜春袁州人氏,乃臨濟宗第十三世子孫。二十七歲出家入壽隆院,二十八歲受戒,因體悟」佛法了於心而非墨「後,遂雲遊湖鄉。拜謁大溈牧庵忠公,在宋高宗紹興23年(1153年)嗣後駐錫慈化寺,但他並不常住寺內,往往藜權芒履,勵精行道,四方來投者,隨機誘引,得其心傳而成正果者無數。日夜禪定,親契華嚴經,一日大悟,述云:

「描不成團撥不開,何須南嶽又天台,

六根門首無人會,惹得胡僧特地來。」

宋孝宗幹道二年(1166年),普庵以原寺所處「地氣索莫」難成氣候,決定另擇新址重建梵宇,一日來到南泉山,忽見一人身高八尺,紅髮披肩,蒼髯掩口,普庵問:「爾何方神祗?」那人道:「小神奉玉帝之旨,守護此地,候普庵僧五百年矣。」普庵笑道:「貧僧正是普庵。」於是普庵在南泉山開基興工建寺,兩年後寺成,今日慈化寺址便是800餘年前之舊址。

南宋嘉熙元年,因祈雨封「寂感禪師」;淳佑10年,因救旱加封「妙濟禪師」;因禳疫加封「真覺禪師」。咸淳四年,又封「昭賜禪師」,大德四年,加「大德禪師」,皇慶元年加封「慧慶禪師」。乾道五年(1169年)七月二十日,聚集諸徒眾,普庵祖師謂『諸佛不出世亦無有涅盤,入吾室者必能玄契矣,善自護持無令退失也。』隨即沐浴更衣,結跏趺坐而涅槃也。在世之壽為五十五,僧臘為二十八年,謚號為「普庵寂感妙濟正覺昭貺禪師」,後在元代大德四年(1300年)重謚「大德慧慶」。到了明代永樂十八年(1420),」加謚『普庵至善弘仁圓通智慧寂感妙應慈濟真覺昭貺慧慶護國宣教大德菩薩』。

二、道教淵源

普庵禪師出生的時候,正是宋朝雷法大興的時期,江西道教興盛,佛道一家的理念塵囂愈上。在此種大環境下,禪師跟隨天師教第三十代虛靖天師學習雷法。考慮到禪師佛家弟子的身份,天師只傳了靈寶中盟籙的地司雷法,卻沒有傳經書給他。這在秘傳的天師道秘本中皆有記載,《崆峒問答》第十五問云:「聞雷打石因何得名?」答曰:「相傳釋家普庵真人祖師,學雷法於三十代天師,試之掌心雷,誤劈山石也。」而後來民間廣為流傳的禪師以神通濟世救人也恰恰證明了這一點。

地司誥

另外,《道元法會》中的記述,地司派的師派是:金鼎妙化執法申真人霞,南昌仙伯廖真人守真。主帥是:北極御前顯靈體道助法鈥精地司猛吏太歲大威力至德太歲殷郊。副帥是:顯應通靈急捉使者蔣銳。

而《普庵密旨》書符形一節中有云:「祖師金鼎妙化余張申真人」字樣,足見普庵派仍然以金鼎妙化申真人為祖師,與《道法會元》所載之師派相同,乃地司法之分支也。其符文押煞所用,乃是關、趙、殷、溫四位元帥。

再者,密者中的寶誥和道教如出一轍,其所傳九鳳破穢罡、北斗罡、南斗罡、八卦罡、三台罡等步法也皆是出自玄門。

三、普庵法派

普庵法奉宋朝江西南泉山得道印蕭普庵禪師為祖師,即"普庵祖師"。祖師在南泉山得道後常常以神術為民禳災去病,傳祛邪治病法門於世。普庵法中所提到的香水院即普庵祖師得道的慈化寺。

時稱寺院中分內外二院,內院即為出家僧人。外院即是在家十方傳科演教僧人或稱火居僧人(其實為在家修行人士)。普庵法分文武兩教。即文武壇,文壇即超度·禳災·祈福類法科為主。武壇法科既驅邪·治病·斗邪·攻擊法居多。普庵佛法傳承一般都以文武兩壇傳承才算完整。

普庵法脈於清朝中期傳入四川等地,逐漸與四川本地民間法教·道教·巫法融合,形成今天的普庵法脈。四川遂寧等地仍有普庵香水院內院流傳,文壇以重慶潼南地區為主要法脈,武壇法一家傳為主,二者兼并兼容,完整法脈。

「普庵符」——(內畫符,正上方書「普庵佛」左右畫旁書「普庵在此」和「百無禁忌」,因用途不同,符式也不同。例如:鎮宅普庵符:家宅不安,雞狗亂叫,晃忽中常見人影,時有大小災厄出現,家中不吉之事頻頻發生,官非口舌憂苦身心,用此符貼大門,轉凶為吉)

四、傳說軼事

禪師降九良

有一次修寺時,來了九位秀才,對禪師曰:師今年修大殿,但是今年值「九良星」在寺院,怎麼敢修啊?祖師心知此九位是九良星之所化,乃戲曰:九良星是九位,何不將我添入,而成十良星?彼九人慾退,卻被祖師用神力定住,祖師曰:今日你等必須皈依三寶作佛弟子,否則我不放汝等。彼九人即皈依了祖師也。(學按:道教陰陽家說,辰戊丑未四年,九良星在寺院,其它年份在民間。九良星乃太歲也,人若犯之,則或死或瘋,故陰陽家則推斷而避之。但因祖師收其為徒,故至今南方人修建,則請僧人為他們先念普庵咒。有些地方無人會念,則於修建處立一木牌,寫「普庵祖師在此百無禁忌」。)

祖師收了九良星後,匠人都病了,弟子報知,祖師即寫了一個紙條貼 於房柱,上寫:「普庵非想會陰陽,修造無心動九良;勿謂吉凶無禍福,十人卻令九人亡。我性我心常寂靜,莫令含識入鍋湯;奉勸來歸於此者,身心濁穢總成當。」又書:「工匠若不病,天上無九良,工匠若不愈,地上無佛法。」

次日,工匠皆愈。

二帥護法

萍鄉有信士宋秉良和游文者,來朝見師,與師久坐,而無人侍候,乃問師曰:「師無侍者乎?」師言:「若現出來,恐使足下不安。」師於是叫關公和李靖出來,侍立行茶,兜鍪耀目,金甲緋袍。二公大驚而不敢安坐也。

還受生錢

本鄉有信女張氏,擔一擔紙來到慈化寺,請師焚化還受生錢,師收到後,即命工人把紙浸成紙筋,作糊寺院牆壁之用。

師說:「紙燒成灰,沒有什麼用,今將作紙筋,你功德無量。」隨命寺僧為張氏誦金剛經一卷,誦完後,師說:「你受生錢已經還了。」張氏說:「紙錢都沒有燒,怎麼就還了受生錢。」師說:「你如果不相信,自己去到冥府去看看。」張氏曰:「凡人怎麼能到達冥府。」師叫張氏閉上眼睛,張氏如在夢中,忽然見到一個人身穿花縵,引她到冥司受生院。有一個官人高聲呼喚張氏,並說:「善女人遇佛出世,還了受生,功德無比,有金剛經一卷,八大金剛守護,官府寶物無量。」並讚歎道:「你生生得受用。」張氏聽完,醒來不知身在何處。過了很久,禮拜師。師曰:「見到了因果嗎?張氏說:「感謝和尚,得好因果。」再拜師後,作禮而退。師隨集眾曰;「世人愚痴,專以燒紙作為重要的事,蔡倫沒有發明造紙,陰司用什麼錢,釋迦牟尼佛只說經典,不說燒紙,只言多誦大乘經典,未言焚紙有功。近有人紙上印金剛經,販賣得利,恐招報應。」至今慈化寺誦經多以《金剛經》為主,此遵師之教也,今有燒紙人見此文,不警策乎。

手臂不朽

師諱修裴,字慧劍,本鄉崔田人氏,幼年從南泉東一寮剃髮出家。稍大後,少與世人接觸,惟默然求靜打坐,潛修佛法,求了生死,以此來報答佛陀深恩。人呼彭和尚。

師一日從東一寮過雨花堂,見一佛像手臂金漆脫落,殿宇多有朽木,隨對眾曰:「今佛像金漆脫落,殿堂破舊,何故不修。」眾回答說:「不是不願修,奈有心無力,資不足焉」。師聽後說:「凡名山福地神所馮依,賴住者,以掌持。我們即住於此,豈敢憚勤勞合。」師發願到楚(今江西)湘(今湖南)交界處募捐,一連幾個月,無有人施捨。甚至有人加以毀謗疑為假僧。一日,師經過一賣肉旁,操刀對眾曰:「吾今斷臂。來證明我為寺化緣乃非假。」話音剛落,刀起師臂斷落於地。眾皆奔救。爭相喜舍。不期而至到慈化寺修大佛,諸天羅漢、韋馱、伽藍、殿宇、鑄法鍾等功德。其佛像貼金就約費金一千餘兩。此皆是師之力也,師七十餘歲示寂。而其臂猶然不朽(一九六五年,宜春作家鄧慈煌還曾見此臂),此足見師精神之感浮。警後來修學之人,當勤精進,其宗風萬古常存。

禪師斗純陽

越旬日,師正上堂,洞賓又化成樂師,領數童子,具弦管而來,亦不禮拜,問云:「久聞和尚道行,敢問如何得不?」師曰:「莫將金果子,換卻苦葫蘆。」賓曰:「如何成佛?」師曰:「人變一朝西地錦,天回一心感黃恩。」又問,如何是法?師曰:「鏤鎪骨董降黃龍,五音六律迎仙客。」又問,如何是僧?師云:「夜靜天空秋月現,金襕掛體御階行。」賓曰:「三寶已蒙指示,西來佛祖意如何?」師用拄杖望空劃一划,電光隨現,點一點,雷動一聲,師曰:「理會嗎?」賓曰:「不會。」師乃曰:「龍在水中不知水,根塵未斷不通真,九竅七孔是何響,樂人雖唱不知音。」呂祖大悟而去。

五、歷史評價

明成祖朱棣:

「萬行圓融,六通具足,端嚴自在,變化無方,哲學悟於群迷,普利益於庶類,如溥甘露於六合,膏澤均沾,猶現滿月於千江,光輝旁燭。」

評《普庵語錄》:

「其精深也,非象之可求,其神妙也,非虛空之可似。」

明代進士鄒元標評《普庵語錄》:

「直接如來之正宗。」

慈化寺鎮寺之寶:血書金剛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魚師文化 的精彩文章:

TAG:魚師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