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們的「咆哮者」來了

我們的「咆哮者」來了

近日,微博網友「罪惡大天使」和「雪狼嘯月」接連爆出了數張殲-15改進型的地面狀態與試飛的照片。從曝光的照片上我們不難看出,這款基於殲-15S型雙座艦載戰鬥機的最新改進型有著很明顯的電子戰機的特徵,這也正是這款別名「咆哮鯊」的型號第一次以如此清晰的姿態出現在廣大軍迷朋友的視線中。

最早在4月23日爆出的照片,雖然模糊,但卻不難看出是基於殲-15S的電子戰改型。

其實早在2015年底殲-16電子戰型在網路上曝光並引發熱議的時候,就有消息表示這類電子戰型是海空軍共同出資研發的項目,除了以空軍殲-16為基礎開發的這個型號外,海軍也有一款以殲-15S艦載機為基礎發展的艦載版電子戰飛機,而近日曝光的這個殲-15電子戰型也算是為這個說法提供了最終的「實錘」。

殲-16電子戰型曝光之初,就有消息提到海軍也有一款基於殲-15S的電子戰飛機。

我們都知道,電子戰飛機是一種專門對敵方雷達搜索、制導系統和無線電通信設備進行電子偵察、干擾和攻擊的特種作戰飛機。其主要任務是使敵方空防體系失效失能,並掩護已方戰機順利執行各種攻擊任務。

由於其任務和定位的特殊性,電子戰飛機在現代戰爭背景下的地位只高不低,也是一個強大而完善的空中力量所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預警機、加油機這類特種飛機一樣,都可以算得上現代空中作戰力量的「倍增器」。今天作者借著已曝光的圖片,為大家簡單的分析一下「咆哮鯊」這個型號的一些亮點。

在現代戰爭背景下,電子戰飛機的地位只高不低,殲-15電子戰型的出現,對於中國海軍而言可謂意義深遠。

作為「咆哮鯊」的藍本型號,殲-15S這個型號自首飛以後就一直保持著不是太強的存在感,進度也明顯滯後於同一時期首飛的殲-16,不過最近借著電子戰改型這個風頭,也算是博得了不少的關注。作為其改進型的殲-15電子戰型,與殲-15S相比,並沒有像相關論文中出現的氣動模型那樣對邊條進行較大的修改,而是依舊繼承殲-15S的基本氣動外形設計。不過除此之外,也存在這一些比較明顯的區別。

早年相關論文中出現的殲-15電子戰型的氣動模型,在邊條細節上和現在的殲-15電子戰型略有出入。

首先,最明顯的變化在於,殲-15電子戰型在動力上並沒選擇殲-15S所使用的國產「太行」發動機,而是選擇了和已經批量服役的殲-15艦載機相同的俄制AL-31F系列發動機。這應當是綜合考慮到在航母上盡量使用同一型號的艦載機發動機所帶來的維護和保障上的便利而做出的選擇。

殲-15電子戰型在動力上,選擇裝備的是和殲-15相同的俄制AL-31F系列發動機。

同時對比殲-15S和殲-15電子戰型,可以發現電子戰型在機體複合材料的運用上也有了比較明顯的進步,這對控制因為增加了更多內置電子戰配套設備的電子戰型的整體空重有較大的好處。

此外,和最經典的艦載電子戰飛機——EA-18G「咆哮者」一樣,都在翼尖輻射源定位吊艙和主翼面上增加了翼刀或擾流片,主要還是為了對掛載各型電子戰吊艙以後的電子戰飛機進行飛行穩定性補償,畢竟這是解決此類問題最為簡單和便捷的方式。

殲-15電子戰型主翼面上比較明顯的翼刀或擾流片的特徵。

從殲-15電子戰型的前落架樣式我們也可以看出,其依舊是未對前起落架進行加固和增加彈射牽引裝置的常規滑躍起飛型號。主要部署目標還是以001型與002型航母為主,因此採用了更成熟的滑躍起飛方式,推測主要還是為了確保項目的「短、平、快」效果,以求儘快的交付和形成戰鬥力。從以上可見,海軍對艦載電子戰飛機的需求還是十分迫切的。

殲-15電子戰型前起落架(左)與殲-15彈射型前起落架(右)的對比。

作為一款電子戰飛機,在基礎航電與配套武器裝備上,「咆哮鯊」自然也有著比較大的變化。

從圖中可以明顯看出,殲-15電子戰型的機頭空速管已被取消,雖然不能以此為根據推斷這個型號是否裝備了相控陣火控雷達。不過從之前中航607所披露的《銳眼制霸千萬里,飛鯊一躍貫長空》這篇八股文中可以很明顯得出殲-15改進型配套的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早已立項的結論,因此殲-15電子戰型裝備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的可能性還是不小的。當然,即使因為各種原由依舊沿襲了殲-15所使用的1493改型雷達配置也不打緊,畢竟火控雷達對於電子戰飛機而言也只能算一個「添頭」,真正影響其作戰效能還是其電子戰系統。

早期E/A-18G也是裝備的APG-73機掃火控雷達,之後才統一換裝APG-79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

和殲-16電子戰型一樣,「咆哮鯊」也取消了位於座艙風擋前的紅外搜索跟蹤系統(IRST)以及位於機身右側邊條內的GSh-30-1型30毫米機炮。理由推測和同樣取消機炮的E/A-18G一樣,都是為了盡量騰出機體內的空間用於安裝布置和電子戰系統相關的設備。

與殲-16電子戰型一樣,座艙風擋前的IRST與內置機炮均被取消。

對於電子戰飛機而言,其裝備的電子戰系統是這類飛機的核心和靈魂所在。而機載電子戰系統主要分為以被動接受狀態工作的輻射源定位系統、以主動發射狀態工作的電子干擾系統,以及對敵方雷達系統進行硬殺傷的反輻射導彈三大部分,在我們的「咆哮鯊」上,自然也是如此。

EA-18G上所裝備的ALQ-218輻射源定位吊艙、ALQ-99電子干擾吊艙、「哈姆」空射反輻射導彈。

在殲-15電子戰型上,一眼看去最明顯的特徵當屬翼尖的那對吊艙了,這對吊艙的作用和EA-18G翼尖所掛載的ALQ-218輻射源定位吊艙一致,均採用了短基線干涉定位原理,配合信號處理系統對截獲的敵方各類信號輻射源進行精確的識別和物理定位,在完成了這些步驟的前提下,才能控制電子干擾吊艙與反輻射導彈對目標進行精確的干擾和攻擊,做到有的放矢。

殲-15電子戰型在翼尖掛載的吊艙,和ALQ-218吊艙一樣均屬於輻射源定位吊艙。

雖然殲-15電子戰型和殲-16電子戰型均採用了同一套電子戰系統,不過這兩款飛機所使用的翼尖輻射源定位吊艙在細節上卻有些區別。殲-16電子戰型版本的翼尖吊艙上出現的數根疑似天線或擾流片的部分在殲-15電子戰型版本的翼尖吊艙上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一段平直的片狀部分,雖然不能確定其具體用途,不過這個改進起碼從美觀角度來看還是非常合理的。

殲-15電子戰型(左)與殲-16電子戰型(右)所使用的翼尖吊艙對比。

除了翼尖吊艙所採用的短基線干涉定位系統外,一些電子戰飛機如EA-18G也會通過機身各處布置多個干涉儀天線的方式來組成一套長基線干涉定位系統(LBI),以配合翼尖吊艙的短基線干涉定位系統獲取對更寬的頻段和更精確的輻射源定位效果。不過在殲-15電子戰型上,卻並未找到安裝上文所提到的長基線干涉定位系統的相關天線和設備的痕迹,具體原因未知。

EA-18G在機身各處布置的長基線干涉定位系統的接收天線。

另外比較可惜的是,相對於特徵明顯的輻射源定位系統,在殲-15與殲-16這兩款電子戰型上,用於對敵方雷達系統進行干擾的電子干擾吊艙卻一直沒有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雖然在前文提及的相關論文中,也有對其掛載的電子干擾吊艙予以表現,不過從外觀上我們不難判斷論文中所提及的這款吊艙正是之前在海軍航空兵殲轟-7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咆哮豹」上小批量裝備的吊艙型號。

早年在海航殲轟-7上所使用的電子戰吊艙。

這款吊艙的缺點在於,由於並沒有如美國海軍所裝備的ALQ-99與最新的NGJ電子干擾吊艙那樣自帶的渦輪發電機,因此單靠載機平台提供的電力供應很難滿足這類電子干擾吊艙的大功率需求,這從根本上限制了這類電子干擾吊艙的實際作戰效能。因此,在殲-15與殲-16電子戰型上,大概率會使用尚未露面的新型電子干擾吊艙。

為了解決干擾吊艙的功耗問題,大多數吊艙都選擇了自帶風力渦輪發電機的供電方式,圖為ALQ-99上的渦輪發電機風扇。

而對於這款尚未露面的新型電子干擾吊艙,我們也可以抱有一些合理的期待。起步較晚的「咆哮鯊」也可以儘可能的利用到後發這個優勢,在新型電子干擾吊艙的研發上,緊跟國際最先進水平:如雷聲公司為美國海軍研發的NGJ電子干擾吊艙,在吊艙的天線體制和干擾方式上相比ALQ-99這類上一代的干擾吊艙有新的突破和創新。

雷聲公司的NGJ,使用了先進的有源相控陣天線取代了ALQ-99上的透鏡喇叭天線。

最後,在配套的機載反輻射武器上,鷹擊-91作為現階段我國海空軍所裝備的唯一一款空射反輻射導彈,也將是殲-15電子戰型所使用的主要反輻射武器,在短期內依舊會活躍在我們的視野中,不過我們也期待射程更遠、精度更高、採用多模複合制導的新型空射反輻射導彈能早日出現,成為「咆哮鯊」手中新的制電磁權利劍。

GIF

不出預料的話,鷹擊-91在短時間內依舊會是「咆哮鯊」的主要配套反輻射導彈。

從當年的「咆哮豹」到如今的「咆哮鯊」,是中國海軍在戰術飛機平台上改進專用電子戰飛機從生澀到成熟的一個過程。也是我國海軍航空兵裝備水平翻天覆地變化的一個縮影。對於剛剛在以航母為核心的艦載航空兵運用上初顯成果的中國海軍而言,「咆哮鯊」的這個型號出現,對海軍艦載航空兵技戰術運用與攻防體系建設方面將產生很深遠的影響,並進一步帶動其作戰效能的倍增,在艦載航空兵體系建設方面的意義絲毫不亞於不久的將來即將面世的國產艦載固定翼預警機。

還請有心人點擊一下文末的廣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外艦聞 的精彩文章:

日本海自新型潛艇救援艦服役
美國海軍第16艘瀕海戰鬥艦完成海試

TAG:中外艦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