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隨搜酷去內蒙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元上都遺址(雲遊系列之275)

隨搜酷去內蒙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元上都遺址(雲遊系列之275)

今年的五一小長假,我們沒有留在北京,而是選擇隨搜酷去內蒙錫林格勒盟正藍旗。要說三天行程中分量最重的,當屬參觀元上都遺址。說到元朝,就一定要提忽必烈。1251年忽必烈總領漠南漢地軍國庶事,駐帳金蓮川(即今正藍旗)。1256年,忽必烈命劉秉忠在金蓮川龍崗興建都城,歷經3年,1259年建成,稱「開平」。依蒙古人當時的傳統,皇帝繼位是推舉產生的。忽必烈的哥哥蒙哥汗突然死去,忽必烈返回草原準備參加推舉可汗的大會,走到上都所在的地方,在儒者的簇擁下搞了個不夠有代表性的推舉大會,自立為可汗,而後開始了與他弟弟(公推的可汗阿里不哥)的戰爭。我們看到忽必烈演出了一幕與前朝趙匡胤黃袍加身極其相似的戲劇,這個不夠光彩的起點,成了忽必烈英名之外揮之不去陰影。1260年,忽必烈接大汗位,「開平城」改為「開平府」,1263年稱「上都」。這時忽必烈的統治重心已轉移到中原漢地,把都城設在山後草原已嫌偏遠,因此,至元元年(1264年),改燕京(今北京)為中都,九年後正式定為都城,即元大都。元朝有兩都巡幸制度,冬季皇帝和大臣在大都理政,夏季皇帝和大臣在上都上班,元上都和元大都成了元朝交替使用的兩個都城。由於元大都為今天的北京城奠定了基礎,而北京至今依然繁華,所以更加出名。而元上都歷經百年後毀於戰火,後來荒草浸沒,漸漸被人遺忘。在我們面前,遺址不過是一圈一圈的矮牆,被青草覆蓋,或剛剛做了些簡單的復原。我倒覺得,遺址的魅力不在於其樣貌,在於遺址背後的各種傳說散發出來的神秘力量。

走在元上都遺址,乍看並沒有什麼特別。遠遠地看過去,草原上有一條長長的隆起,那是城牆無疑了。除城門附近尚可見到城牆的殘垣斷壁,其他完全淹沒於草色之中。然而就是這個遺址,曾經有過輝煌可比紫禁城般的宮室,美麗的太液池,繁華的市場,以及官府和寺院,棋盤式的街道至今仍依稀可辨。元上都是世界上草原游牧民族建立的為數不多的幾座都城之一,被認定是中原農耕文化與草原游牧文化奇妙結合的產物,充分展現了蒙古族和漢族在都城設計上交互融合的所有特徵,史學家甚至稱譽它可與義大利古城龐貝相媲美。

據記載,元上都曾擁有11萬人口。元上都城垣呈方形,周長8公里多。分為外城、內城、宮城三重,其中宮城是整個城市的重中之重,是皇帝和后妃們夏季避暑時的居住之地,風格以自然為主。內城和外城則是官吏們的居住地,城內有官署約60所,各種寺廟堂觀160餘處。此外,在都城附近還有一座面積很大的御花園,有竹經樓台,大理石宮殿,奇花異卉,原本還放養了一些麋鹿等動物,以供帝王遊獵。下面是沿路拍攝的翁城、外城、宮城城門的遺址現狀。

大安閣基址位於宮城中心,基址平面呈「凸」字形,基址底部轉角處的外緣用規整的條形砂岩圍築。基址西南角處出土完整的漢白玉龍紋柱礎,雕有精美的騰龍。大安閣建於至元三年(1266年),是忽必烈攻陷南宋汴京後,「取故宋熙春閣材於汴,稍損益之,以為此閣,名曰大安。」全閣令觀者有「神營鬼構、洞心駭目」之嘆,可見其曾經的雄偉與瑰麗。大安閣在元朝時為宮城的「正殿」,元朝皇帝經常在這裡舉行重大的朝政典禮,如皇帝登基、接見外國使者等。時過境遷,繁榮不在,如今的遺迹己成殘磚碎瓦,雜草叢生。

穆清閣基址位於內城與宮城中軸線北端的宮城北牆中部,是宮城內體量最大的建築。穆清閣始建年代不詳,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曾重修。有元一代是皇帝宴樂、議事與居住的大內宮殿,元人詩中稱其為「北闕」。穆清閣遺址現存台基高約8米,台基平面呈「凹」字形,其上建有大殿與東、西兩翼的配殿,呈「闕式建築」形式。

在元上都遺址附近,有一片水面。當我們看完穆清閣遺址往回走,正是夕陽西下之時。天邊鋪滿了雲錦般晚霞,似血的夕陽在水中留下投影,一個美得不能再完美的燦爛時光。我們停下腳步,用眼睛去觀賞,用相機去記錄。恍惚間,元上都的建築遺迹與燦爛霞光重合在一起,我眼前幻化著元上都曾經的輝煌。1275年,馬可·波羅隨其做生意的父親、叔叔由義大利來到元上都,在宮殿里見到了忽必烈。之後,他在這裡度過了16年,回國後口述了《馬可·波羅遊記》,使得元上都聞名於世。我願意時光就這樣在久遠與現實之間穿梭,變換,輪迴。元上都、元大都、北京城,我們一步一步向前走,去爭取前邊更加富麗輝煌的未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忽必烈 的精彩文章:

曾經戰無不勝的忽必烈兩次東征日本,為何最後都失敗了?
成吉思汗的領土橫貫歐亞,後來為何四分五裂?這一場戰爭鮮為人知

TAG:忽必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