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共產黨宣言》是一本什麼書?

《共產黨宣言》是一本什麼書?

來自@人民出版社讀書會

「一個幽靈,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遊盪。」這是《共產黨宣言》的第一句話。當「共產主義的幽靈」激蕩歐洲大陸之際,《共產黨宣言》也來到了這個世界。

1848年2月24日,《共產黨宣言》以「共產主義者同盟」的名義,在倫敦第一次用德文發表。它的篇幅不長,譯成中文只有25000多字,但其威力,卻一經問世,就震撼了整個世界。

它的問世標誌著這個世界從此有了以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馬克思主義」,意味著從此世界的面貌將得以徹底改變,苦難的工人階級和整個人類可以獲得新生了。

縱觀《共產黨宣言》自問世以來的170年的人類歷史,現實生活中的很多重大變革與進步都與它息息相關。那麼,馬克思和恩格斯兩個德國青年,為什麼在當時能寫出這樣一部令整個世界為之改變,讓千百萬人為之震撼的著作?馬克思和恩格斯在這一著作中究竟揭示了什麼,從而使之成了「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共同綱領」?這部170年前的著作蘊含著哪些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為什麼在今天依然可以成為我們的精神武器?

帶著這些問題,我們進入今天的閱讀時間。為我們解讀這些問題的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國祚教授,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員陳培永教授以及湖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楊蕾博士。

1

《共產黨宣言》的問世順應了時代潮流

張國祚教授:

《共產黨宣言》的問世意味著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意味著從此以後,一種全新的理論開始展現出它自身的面貌,開始逐步影響和改變整個世界。在此之前的空想社會主義曾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勾畫了一幅美好的藍圖,但是這樣的美好藍圖如何才能得以實現呢?聖西門、傅立葉、歐文在他們那個時代並沒能夠給出真正的答案。那麼,是誰給出了時代的回答?是兩位科學思想的巨匠——馬克思和恩格斯。他們倆又以什麼回應了時代所提出的問題呢?就是以這本光輝的著作——《共產黨宣言》。

(《共產黨宣言》德文第1版封面)

(《共產黨宣言》1948年俄文版封面)

(《共產黨宣言》1955年義大利文版封面)

(《共產黨宣言》1968年英文版封面)

【1920年8月出版的《共產黨宣言》中譯本(書名錯印為《共黨產宣言》)】

陳培永教授:

關於這本書的來源,我們還需要將目光投射到當時的歐洲。那時歐洲有一個叫作「正義者同盟」的組織。這個同盟在當時是由一些鞋匠、木匠、裁縫,即一些手工業者所組成的。他們雖然很信奉空想社會主義那一套追求公平、美好社會的理想,但是,他們實際所從事的工作卻是靠密謀的方式來進行的。當時正義者同盟的領導人約瑟夫·莫爾、卡爾·沙佩爾、亨利希·鮑威爾等人逐漸了解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學說,於是在1847 年,沙佩爾簽署了一份委託書,委託莫爾這位耿直的鐘錶匠,從英國倫敦到比利時的布魯塞爾去找馬克思和恩格斯,並與之協商。找馬克思和恩格斯幹什麼呢?原來,正義者同盟想徹底改造自己的組織。隨後,在1847年6月,正義者同盟的代表們在倫敦專門召開了一次大會,也正是在這次大會上,他們決定聽從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意見,把「正義者同盟」改成「共產主義者同盟」;他們的口號也由最初的「人人皆兄弟」改為了「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

楊蕾博士:

在同一年的年底,也就是在1847年的11月29日,當時改組後的共產主義者同盟召開了第二次代表大會。有200位代表參加了這次大會,馬克思和恩格斯也參加了。當時,由於很多代表白天要上班,所以這次大會是在晚上召開的。

這個大會一連開了十天。在這十天的時間裡,馬克思和恩格斯詳細地闡述了無產階級革命的思想,極大提升了當時工人階級的信心。某種程度上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說,這個「共產主義者同盟」就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按照科學社會主義的原則所組建起來的無產階級政黨。當時參會的弗里德里希·列斯納,多年以後回憶了他對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印象:「馬克思當時還很年輕,約莫28歲的樣子。但是他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中等身材,結實有力,肩寬額高,滿頭密密的黑髮,目光炯炯,能洞察一切……恩格斯是馬克思精神上的兄弟,一望而知是典型的日耳曼人。他體格勻稱,動作靈敏,有金黃色的頭髮和漂亮的鬍子。他不大像一個學者,倒像一個年輕有為的近衛軍上尉。」

(1847年11月29日至12月8日,共產主義者同盟舉行第二次代表大會。馬克思和恩格斯出席了大會)

張國祚教授:

在我看來,第二次代表大會最有意義的地方在於:那些與會代表,也就是那些工人代表,或者說底層勞動群眾代表,他們有一個共同的願望。他們希望馬克思和恩格斯能夠起草這次會議的宣言,以對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理論有一個系統的闡述。馬克思和恩格斯不辱使命,經1847年11月至1848年2月將近三個月時間的打磨,兩人終於完成了一部劃時代的著作,那就是《共產黨宣言》。

楊蕾博士:

在1848年2月,這本暗綠色封面的、只有23 頁的小冊子,從英國倫敦主教路利物浦街46 號的一個小印刷廠印發出去。由於當時法國二月民主革命爆發的消息已經傳到了英國,所以這本暗綠色的小冊子,油墨還未乾,就被分發到了人們手中,使得各國工人階級的精神為之一振。

張國祚教授:

在《共產黨宣言》一開篇就提到了。一個幽靈、一個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大陸徘徊,它讓舊歐洲的一切勢力感到非常恐懼、非常震驚,也感到很迷惑,以至於這些反動勢力不得不聯合起來圍剿這個叫作「共產主義」的幽靈。為什麼呢?因為這樣一本小冊子到了各國工人階級的手裡之後,各國的工人運動隨之風起雲湧,其矛頭所指就是當時的統治階級,就是那些資本家,所以他們不能不感到恐慌。

(《共產黨宣言》手稿的一頁,前兩行為馬克思夫人燕妮的手跡)

楊蕾博士:

可見,恰好是在當時那樣的一個時代背景下,《共產黨宣言》的問世實際上是順應了時代的潮流,它成為了當時工人階級的思想武器,指導著工人運動的發展。

張國祚教授:

正是由於《共產黨宣言》的發表,當時歐洲各國的工人運動越來越活躍。眾所周知,後來在法國發生了里昂工人起義,產生了巴黎公社。巴黎公社的誕生,某種程度上而言,可以說是無產階級在《共產黨宣言》思想指導之下第一次奪取政權的成功嘗試——儘管這個政權僅僅存在了72天,但是它的意義是非常巨大的。它的失敗使馬克思、恩格斯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工人階級不要以為能簡單地掌握資產階級現成的國家機器,並運用它來達到自己的目的;相反,他們只能依靠革命去打破和打碎這個統治、支配著他們的國家機器。

2

《共產黨宣言》的整體邏輯

楊蕾博士:

《共產黨宣言》它是由一個簡短的引文和緊隨其後的四個章節共同組成的。但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個版本,它包括了從1872年到1893年間,馬克思和恩格斯對《宣言》的再版所各自寫的總共七篇序言。這七篇序言非常重要,它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根據當時社會歷史條件的新發展,對《宣言》的基本內容所做的必要補充和修改,這也凸顯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時俱進的特徵。

陳培永教授:

要理解《共產黨宣言》的整體邏輯,我們需要首先確立一個前提,那就是馬克思是在一個什麼樣的時代背景下來進行他的論述的。

簡單地說,馬克思是以當時資本主義社會的工業、商業活動作為「範本」,從近代史是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且後者已然「戰勝」了前者)這一史實出發,通過考察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提出了一種世界歷史理論。

稍微展開說明的話,馬克思的這種世界歷史理論,實際上有兩個核心觀點:

第一,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當時的世界歷史形成的現實基礎和最直接的動因。這裡,我們可以參考《宣言》中常被人所引用的一段話,即「資產階級,由於一切生產工具的迅速改進,由於交通的極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它的商品的低廉價格,是它用來摧毀一切萬里長城、征服野蠻人最頑強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們不想滅亡的話——採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它迫使它們在自己那裡推行所謂的文明,即變成資產者。一句話,它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

馬克思這裡的意思,並不是說資本主義是永恆的或者世界歷史就只能是一種資本主義的歷史。相反,他強調的是,只是在某一個歷史階段,即資本主義佔據統治地位的時候,才形成了一個世界歷史中的資本主義時代。

換句話說,在這個階段,資本主義在世界歷史中是佔有優勢地位的,它能充分利用這種優勢,打開其他民族的國門,去開拓它的世界版圖、去拓展它的殖民地。就此而言,其他民族並沒有同西方一樣同時進入資本主義時代,相反,它們是在資本主義國家的血腥侵略和赤裸掠奪下,被迫走進世界歷史。

第二,世界歷史的前景是共產主義。資本主義雖然「創造了比過去一切世代」都要多、都要大的生產力,雖然使人從封建生產關係中那種對土地的依賴里擺脫出來了,但卻讓人陷入更深的一種異化狀態。在馬克思的名著《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實際上已經將這種異化狀態描繪得淋漓盡致了。那麼,要將人的異化徹底揚棄,其實也就是要將世界歷史中這個資本主義時代揚棄。世界歷史一旦發展到這個階段,人類也就進入了共產主義。

因此,馬克思的最終立意是,共產主義消滅私有制、揚棄資本主義,也同樣要在世界歷史的進程中完成——而且,共產主義它應該成為世界歷史運動的趨勢。很明顯,在馬克思看來,承擔這一任務的主體,絕不是如同黑格爾所說的什麼「絕對精神的自我運動」,而只能是一個在現實中進行著其具體實踐的主體——這個主體就是無產階級。

3

提「馬克思過時論」的恰恰是沒有真正理解馬克思

楊蕾博士:

在寫《共產黨宣言》的時候,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由於資本主義社會的自身局限,其生產力的發展已經到了其自身的生產關係所不能容納的一個地步了。只是在這個基礎上,他們提出,無產階級革命有了在歐洲各地爆發的可能性。但是後來的歷史卻表明,他們當時所作出的這樣一種估計過於樂觀了。不過,這絕不說明馬克思和恩格斯考察資本主義社會的方式是錯誤的。

有一種所謂「馬克思過時論」的提法,其核心依據就在於此:既然你說資本主義必將滅亡,可是資本主義不僅沒有滅亡,而且仍在持續,這足以證明馬克思的理論是錯誤的,是不符合當前時代的。

這種提法,它恰恰本身就沒有理解馬克思、恩格斯所劃定的一個界限:即生產力是否還能被當前形態的生產關係所容納,或者說,是否達到了當前生產關係所能容納的極限。因此,資本主義仍在持續,反而恰好證明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提法,它只是說明了也許在這個歷史的時間段里,資本主義的生產力還暫時能被其生產關係所容納,還暫時並未觸到其生產關係的極限。但這並不說明,資本主義的生產力能永遠、永恆地被其生產關係所容納。

後來,馬克思和恩格斯也對之前所作出的樂觀估計進行了糾正。在1859 年,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當中就提出了「兩個決不會」的思想。也就是說,「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係,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

張國祚教授:

要理解「兩個決不會」「兩個必然」,必須放到歷史動態發展的長過程中去理解,而不能只是從一個靜態的剖面來看待這個問題。進一步而言,馬克思在研究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時所運用的方法,或者說,他考察事物的思維方式中所蘊含的「靈魂」,始終是矛盾原則。一句話,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是推動人類社會歷史前進的一個最根本的動力。其中,生產力是一個貫穿社會整體結構的東西,小到一個人自身的「勞動能力」,大到一個社會的共同的活動方式,它始終是一個動態而非僵死的概念。

馬克思曾在致帕·瓦·安年科夫的信中就「生產力」說了一段非常有名的話:「人們不能自由選擇自己的生產力——這是他們的全部歷史的基礎,因為任何生產力都是一種既得的力量,是以往活動的產物。可見,生產力是人們應用能力的結果,但是這種能力本身決定於人們所處的條件,決定於先前已經獲得的生產力,決定於在他們之前已經存在、不是由他們創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創立的社會形式。後來的每一代人都得到前一代人已經取得的生產力併當作原料來為自己新的生產服務……」

在這裡,馬克思明明白白說明了一個道理:沒有任何一個人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他一出生就處於某一既定的社會形態中,就必然會受到這個社會的限定。他所能開始的實踐,他所能隨之開展的生產活動,只是在繼承了前代人生產力的基礎上、也只能是在繼承了前代人生產力的基礎上去進行。因此,任何人只要他想要進行活動,他就一定是在既定的矛盾中去進行。從這個意義上而言,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後,當它的生產關係一旦不再能容納生產力的發展時,那麼從這一刻開始,整個社會結構就有了發生質的變化的可能了。

(以上內容摘編自《社會主義「有點潮」》《永不消逝的「幽靈」——重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蓮讀書會 的精彩文章:

原來老師才是隱藏的段子手

TAG:青蓮讀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