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興危機,恰恰也是中國全面實現「工程師紅利」的契機!

中興危機,恰恰也是中國全面實現「工程師紅利」的契機!

近日,經濟參考報頭版刊文稱,在我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之際,支撐我國經濟高速發展近40年的人口紅利正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將是「工程師紅利」。「工程師紅利」的出現,意味著我國經濟增長方式開始質的飛躍。與此同時,要想確保我國經濟長期穩定的高質量增長,還需要進一步培育和壯大工程技術人員隊伍,使「工程師紅利」能夠得以長久保持。

勞務君認為:從國家的人力資源發展戰略和方向來說,這是非常有價值的前瞻性觀點。但是與從前中國龐大的基礎勞動力帶來的人口紅利背景大為不同——世界本來就需要中國的低成本的勞動力、廉價商品及加工製造服務,技術含量不高,以重複性生產勞動為主;而工程師紅利是需要中國本身有基礎科學研究和應用行業作為支撐的,如果相關的研究和生產應用產業不配套,則工程師紅利宛如空中樓閣,無法實現大規模的人力資本提升。

挑戰

如上所述,中國目前最大的挑戰在於:很多產業在以往都存在核心技術依賴國外的問題,中國更多的是在應用層面甚至是商業模式的創新。這帶來的問題就是,工程師紅利缺乏基礎研究和應用支撐。

以目前正成為輿論焦點的晶元行業為例。澎湃新聞相關報道顯示:

4月18日,中國計算機學會青年計算機科技論壇(CCF YOCSEF)在京舉辦了一場主題為「生存還是死亡,面對禁『芯』,中國的高技術產業怎麼辦?」的特別論壇。

本次論壇呼籲最多的是,中國對於自主研發元器件的推廣利用力度還應進一步加大,要給國產晶元試用和迭代的機會。中國工程院院士、CCF名譽理事長李國傑,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龍芯處理器負責人胡偉武,中國計算機學會(CCF)秘書長杜子德等均在發言中表達了這一觀點。

從長遠看,人才的培養和儲備是繞不過去的關卡。多位與會人士指出,國內計算機專業過於注重應用輕視基礎教育。胡偉武一針見血道,中國2600多個計算機專業點,都在教怎麼用計算機而不是教怎麼造計算機,就好像一個汽車專業只教出了一堆駕駛員。

如上所述,中國的眾多產業如果沒有基礎研究和市場應用做支撐,那麼工程師的生存空間在哪裡?又如何實現工程師的可持續發展呢?

機遇

一句眾所周知的古話講得好:知恥然後勇!

美國對於中國晶元業的打擊和對中興的「釜底抽薪」,讓中國社會各界都猛然驚醒,有關大力發展晶元產業及其它核心技術的呼聲不斷,這對於人口紅利不斷消失,正需要依靠工程師紅利持續發展的中國來說,這是絕好的機遇!雖然這有點被動,但亦如古人講的另外一句話「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今天的中國如果能夠把握好這一時機,官方與民間齊心協力,甚至「同仇敵愾」,則不愁中國的工程師們沒有用武之地和發展前途。

只不過,需要特別引起注意的除了技術研究領域,還需要特別關注市場對於產業的支持。

對此,上文所引述專家們的專業意見同樣值得關註:

李國傑等人還呼籲要在政策上對國產晶元的使用予以支持;

「不要說『你什麼時候做得跟國外一樣好了再用』,只要做出來就鼓勵使用。關鍵技術、核心產品都是用出來的,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他說。

被稱為「龍芯之父」的胡偉武表示,中國的集成電路發展要有試錯機會,對於自主研發元器件的應用力度還應該進一步加大。「好多瓶頸不在工藝上,不在技術上,而在技術和市場的迭代上,要發現問題才能改進問題。」

杜子德形容中國沒有打好市場牌。

他指出,產業鏈的形成需要靠市場推動,中國那麼大的IT市場,但還是把軟體硬體應用市場拱手讓人。沒有市場就不能優化技術和產品,沒有市場晶元人才只能改行。

綜上所述,中國正處於轉向「工程師紅利」時代的歷史關頭,需要創造更好的條件實現轉型!能不能真正實現工程師紅利,不但決定著中國每年幾百萬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與發展,也將影響中國未來藍領工人的生存與發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勞務經濟內參 的精彩文章:

中美貿易戰會引起藍領用工規模在短期內大幅降低嗎?

TAG:勞務經濟內參 |